在香港購房省稅的操作原理及可行性

在香港購房省稅的操作原理及可行性

眾所周知,香港是一個不限購、不限貸的房地產市場,但非香港永久居民來港購房或以公司名義購房都要付30%印花稅,而在香港,只要不是首次置業的香港人,都要付15%印花稅,坊間流傳不同方法去避稅,到底是否有效?由經濟日報刊文“首4月62宗自制首置 慳稅9600萬”,瞭解在香港購房省稅的操作原理及可行性。

首4月62宗自制首置 慳稅9600萬

近日不少業主以內部轉讓,自制首置身份避稅,據統計今年首4個月有62個業主內部轉讓後,再購入新單位,合共慳稅逾9,600萬元。當中最多慳稅個案達1,649萬。

據市場統計,今年首4個月有1,550宗內部轉讓登記較去年同期增8%,當中有62名業主回覆「首置身份」後即時購入新單位,比率約4%。而涉及的62個單位,總樓價超過10億元,若買家並未內部轉讓,則需要支付樓價15%的辣招稅,即涉及約1.5億元。而內部轉讓後62宗個案交易稅實質僅支付約3,934萬元,連內部轉讓的稅項(約1,455萬元)計,變相令庫房少收逾9,600萬元,平均每宗交易可慳達155萬元。

當中何文田「富威花園」一個特色單位業主,於2月初以2,480萬元內部轉讓予近親,支付印花稅約46.5萬元,數天後即以首置身份購入九龍塘蘭開夏道「曉彤苑」一幢逾5,000平方呎的洋房,成交價約1.58億元,釐印費由應付的2,365萬元,減至670萬元,即使扣除內部轉讓支出的46.5萬元,業主一賣一買慳稅近1,649萬元,足夠買「太古城」3房單位。

不足3年內部轉讓 免10%印花稅

事實上,近月豪宅市場交投活躍,不少豪宅業主為節省鉅額釐印費,紛紛以內部轉讓模式自制首置身份再買樓,例如山頂甘道「嘉樂園」一個2,448平方呎的單位,日前登記以1.15億元易手。交易文件顯示,買方僅支付488.7萬元釐印費,即以首置身份入市。不過,買方2017年才以1,226萬元購入西營盤「瑧蓺」一個單位,相關單位上月才1,250萬元以內部轉讓模式轉售予近親,雖然持貨不足3年也毋須支付10%額外印花稅,而新買入單位的印花稅由應有的1,725萬元,降至488.7萬元,即節省1,189.4萬元。若連內部轉讓時所節省的125萬額外印花稅,合共令庫房少收約1,314萬元稅款。

倘收緊豁免安排 恐誤中副車

對於愈來愈多人利用內部轉讓以自制首置,運輸及房屋局早前回應指,如進一步收緊豁免安排,例如規定只有從未在香港擁有住宅的方可獲得豁免,擔心可能會誤中副車,包括換樓人士、過去曾售出唯一擁有的住宅物業,但現時因個人或家庭原因需要重新購入住宅物業作自用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等,政府必須審慎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