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寫毛筆怎樣執筆才是正確的?寫行草楷執筆都一樣嗎?

翰墨書法藝術


楷書還是五指執筆比較好,可用按,壓,鉤,頂,抵五個字來表述。母指和食指壓住筆桿,就是筆桿在食指的第一道橫紋處,或略前一些,和母指內外配合約束住筆管,把筆拿穩,用中指的第一節彎曲如鉤地鉤住筆桿的外側,輔助食指的力量,用無名指指甲根部頂住筆桿,因為無名指的力量較小,不能單獨頂住中指的壓力,小指還得邦著無名指,襯托在它的下面,以增加無名指的力量。有人說這樣執筆太難受,不好看,沒有用三個指頭捏著好看,舒服,但是寫長豎的時候往往向左斜,就是指筆不正確的結果。這裡我說的是楷書枕腕指筆法,這樣執筆寫楷書還是比較穩定的。但還有多種執筆法,書寫的時候可以根據你的習慣靈活運用就是了。寫楷,行,草一般指法是不一樣的。有不當之處請指導。


劉雲兵歐楷創作


這是因了我們寫字有大有小的不同情況而轉移的。寫小字就主要靠手指,不用懸腕也可以,要用手指靈活寫大字,不懸腕就不行,要要寫榜書,不但要懸腕,而且還要懸肘,所以,執筆的方法就不一樣了,這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我們所說的一般的執筆,主要是“五指執筆法”,所以一般執筆都是用“按、壓、鉤、頂、抵”來執筆的。這個執筆方法是我們明清以來總結出來的執筆方法。

  • 郎世寧繪畫中的乾隆坐姿五指懸腕執筆,這是畫家準確描寫了乾隆準寫字的狀態

清代乾隆年間包世臣對執筆方法非常講究,著書立說,認為“五指執筆法”,五個手指應該散開,“五指齊力”是“萬毫齊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指力有輕重,則毫力必不能齊,因五指力不齊,則萬毫之力,亦有參差,故而不能將筆力貫注,無法全身力到。包世成執筆的方法,不知道他要寫的是大字還是小字,如果是寫小字,為什麼小小的一隻毛筆還要全身貫力,那不是殺雞要用宰牛刀嗎?

何紹基用迴腕執筆法。即虎口向上,掌心向胸,五指對胸,指端執管,腕肘俱懸。被啟功嘲笑為“豬蹄法”。這些執筆法,跟我們今天的“五指執筆法”還都不太一樣。

看看雖然都叫五指執筆法。但是也是因人而異,各有各的使用方法。

我們不能把書法家個人的喜好跟普遍的書法教育看成是一回事兒。所以儘管他們都是一些書法大師,未必他們的執筆方法就完全適合於大眾,再說哪一個人寫什麼字寫什麼書法,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也有不同的執筆方法。

  • 宋代繪畫作品中的立姿三指懸肘執筆法

比如說,我們初學書法的時候,可能要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固定的使用一種執筆方法。例如現在學校書法啟蒙,執筆方法都是用五指執筆方法。

但是當你學成了之後,也可以用三指執筆方法,也可以用抓筆方法,總而言之,要根據不同的寫字情景和自己的方便而定。

所以在這裡,我就覺得到底你是要找一個普遍的執筆方法,還是要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我想我們還是分兩步走。

第一步,我們初學書法的時候,就按照老師教我們的。用五指執筆方法完全足夠我們學習書法。

第二步,等到我們有了一定的書法技能之後,我們可以看一看歷史上的書法家或者歷朝歷代的執筆方法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如果適合自己,完全可以擇善而從。

根據現代人的考證以及歷史的記載和繪畫作品的描繪,魏晉時期執筆方法是懸肘三指或者二指的執筆方法,具體說,跟我們現在比較很隨意的鋼筆或者鉛筆的執筆方法沒有任何區別。

這種執筆方法也叫單鉤執筆,或者叫三指執筆方法,是傳統的一種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在唐代以後就不太實用了,因為晉唐時代,我們已經有了几案這樣一些供寫字的桌案。所以,從唐代以後,執筆方法基本上跟我們今天的五指執筆方法差不多。

  • 現代書法家林散之先生坐姿三指懸肘執筆

那麼執筆方法跟我們寫好字有沒有什麼影響呢?我個人認為影響不是很大。

我們無論怎樣的執筆,最重要的是要善於用筆,把筆畫和結構寫好,這是我們選擇執筆的目的,所以說,執筆方法是為寫好字服務的,絕對要服從寫好字這樣個硬指標。

那麼到底執筆方法,是不是因為要寫楷書,用一種執筆,寫行書、草書又是一種或者兩種執筆方法呢?我個人認為,你用哪一種執筆方法都可以寫任何一種字體,而且都會寫得很隨心很容易,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小字不可能一定要懸肘,但是寫大字一定要懸肘,這就是執筆方法上的重要區別,其它沒有任何太大的差別。

  • 宋代用二指懸腕坐姿的寫字繪畫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無論是懸肘、懸腕還是枕腕。指法都可以因人而異,即二指、三指、四指、五指都可以自由選擇。條件就是我們要正確的駕馭用筆。

執筆和用筆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執筆可以不同,但是要達到筆法的效果,你最後的用筆方法還是一樣的。不是因為說你的執筆方法不一樣了,用筆就不一樣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我們從用筆操作法的規律來看。什麼樣的用筆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筆法結果,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我們學習書法,臨摹古代的字帖,你要想達到古人的那種筆法效果,儘管我們的執筆方法和古人的執筆方法可能不一樣,但是隻要我們的用筆方法正確,完全可以和古人寫的一模一樣。這就是什麼樣的用地,達到什麼樣效果的原理。所以執筆方法跟用筆沒有直接的關係。

傳為南唐後主李煜在《書述》中首次提出執筆的“七字法”:“壓、鉤、揭、抵、拒、導、送

“的記載,我們可以把“七字法”看作是五指執筆的理論基礎。同時也說明,最晚在晚唐時代,已經出現了五指執筆方法。

  • 東晉繪畫作品《女史箴圖》中的女史書寫狀態,執筆方法在三指五指之間

近年來,很多學者對書法的執筆作了大量考證,認為漢代是一種執筆方法,晉代是一種執筆方法,唐代又是一種執筆方法,“五指執筆方法”近代現代才提出來的,甚至不超過50年。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沒有太可靠的依據。

例如,很多人拿出的漢代的雕刻,魏晉時期的繪畫中的執筆來作證,其實他們拿出的那些繪畫作品,有的繪畫作品刻畫是書寫狀態的執筆,有些繪畫描寫的執筆並不屬於書寫狀態,而是非書寫狀態的執筆。

執筆不等於寫字,寫字的執筆方法和我們一般的執筆方法是有區別的,這是一個非常清楚問題,值得我們考慮。

第二個問題是,有些繪畫作品到底描寫的是不是真實的一種執筆方法?

第三,古代繪畫作品到底是出於寫實還是誤寫真實圖景?這個也是值得我們要對古代繪畫作品推敲的地方。因為我們知道,寫字要講究速度,同時要講究舒適度,如果不考慮這兩個因素,那麼執筆方法就等於零了。

  • 五代繪畫作品《文苑圖》中的執筆是非書寫狀態

因為執筆方法也是一種技工操作方法,我們大家都知道,勞動的操作方法,必須要有利於效率,這就必須要符合技工操作規律。也就是說,我們要做事情要有正確的操作方法。

從甲骨文時代使用毛筆到漢代有接近1000年的歷史,在這麼長的歷史當中,難道我們不能有一套成熟的操作方法嗎?

所以,對各種執筆方法,我們還是要反覆的來推敲,究竟是不是有利於我們書寫的速度和舒適度,這是我們寫字執筆方法的重要依據。

所以,我們前面也說過,執筆方法是為寫字服務的,最終要把字的效果寫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認為有些人從古代的圖畫裡面找出“依據”,就認為有些執筆方法是那個時代的普遍方法,其實未必,每一個時代不同的人,寫字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執筆方法的,但是再怎麼有這樣那樣的差別,他也無法超越三指執筆方法和五指執筆方法這樣一個範圍。我們正確的認識了古代圖畫中的執筆方法,就不會覺得古代人之比真的是有千奇百怪的各種方法。

毛筆是與中國漢字幾乎同時誕生的書寫工具。據考證,甲骨文時代已經使用毛筆寫字了。那麼,那個時代的毛筆是怎麼用的呢?也就是說,甲骨文時代的寫字執筆方法是什麼呢?我們認為,也無外乎就是三指五指執筆方法。

  • 宋代李公麟繪畫作品中的磨墨和執筆書寫狀態

為了把書法藝術搞上去,現代有些人喜歡在執筆上做文章,好像字寫不好,是由於執筆不對。

其實沒有那麼嚴重,字寫的好還是不好,是我們用筆的問題,用筆和執筆之間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你不能說我的執筆對了,我的字就一定寫好了,沒有這樣的道理。

我們從每個時代來看,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的執筆方法,但是未必寫字的質量是一樣好或者一樣壞。

我們就是從現代人的執筆來看,同樣一支毛筆,有一個人拿著就覺得很舒服很好,有一個人拿著這個毛筆就不好使用了,到底是毛筆的問題?還是執筆用筆的問題呢?

所以,我個人認為,我們要把字寫好,不要在執筆上面過於的強調用筆,才是最主要的。也就是我們拿著這支筆,我們寫字的時候,如何掌握好毛筆的提案動作等等這些要點,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 現代書法家沈尹默先生總結的“五指之筆方法”的指法和執筆“四法”要求

所以,當我們拿拿著毛筆寫字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重視的是,無論楷書、行書還是草書,筆畫的自身結構,也就是起筆、行筆、收筆,這才是我們要著重要把它寫好的,無論我們用的是什麼方法,三指執筆還是五指執筆,只要我們把起筆、行筆、書筆寫好了,我們的書法書法質量就一定能夠寫好。同時,我們要根據寫大字和小字的需要來選擇懸腕還是懸肘,或者是坐姿還是立姿。

該用懸腕的你不懸腕,該用懸肘的你不懸肘,這就一定會影響我們的書寫效果。

除此之外,寫好字如何選擇寫字的姿態,跟我們寫字大小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選擇坐姿還是立姿,主要依據寫字的大小。

坐著寫字,我們的視線有限,不適合寫大字,站起來懸肘寫字,視線就會更開闊一些,所以我們寫大字,不但要懸肘,而且還要選擇立姿寫字。

至於我們寫字的指法,到底是三指還是五指,真的沒有直接的關係。

從書法的理論上來講,我覺得過分的強調執筆指法,那就是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我的建議是,我們平常練習書法,主要是以五指執筆方法和三指執筆方法為主就可以了。


千千千里馬


所謂“執筆無定法”,我認為,如何執筆,沒有正確與錯誤一說,但須注意的是,執筆應以方便書寫、更好地表現藝術效果為前提

1、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才是好貓。

西方人用慣了刀叉,拿起中國的筷子,總會鬧出許多笑話,滑滑溜溜地夾不起萊。

即便是中國人,小時候用筷子時也不習慣。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我們用筷子,大都手掌心略向上,可有一部人在夾菜時習慣手背向上,老人稱之為“反筷子”。不管正反,夾萊、吃飯是沒有問題的。

用毛筆,如何執筆是大家一直糾結的一個問題,到底應該三指執筆還是五指執筆,一直存在爭議。

可是,一定要糾結於拿筆的方式麼?清代的何紹基,聽信了包世臣臆造出的“迴腕法”,勾著手,以一種違背正常生理規律的方式寫字,不也創造出了名揚天下的“紹基體”嗎?

所以,如何執筆並非關鍵,“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才是好貓。”

2、黑貓、白貓的值班制度

要想高效地抓到更多老鼠,必須充分了解黑貓與白貓的習性。

假如,黑貓愛夜間行動,白貓愛白天行動,但你卻讓黑貓“值白班”,白貓“值夜班”,那效果肯定不好。

寫字也是如此。雖然說執筆不定法,但我們一定要了解各種執筆法的優劣,合理使用。

比如,寫小字用三指執筆更靈活,字大一點五指執筆更穩固。

比如,寫小字時,執筆可以低一點;寫大字時,執筆應該高一點。

說到此處,得批評一下古人,他們故弄玄虛,關於執筆,創造了很多聽起來很玄的名詞,什麼“龍睛法”“風眼法”“撥燈法”等等,反而讓後人無所適從。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