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球不停的轉動?

用戶6582248444


公轉原因:

地球公轉就是地球按一定軌道圍繞太陽轉動。像地球的自轉具有其獨特規律性一樣,由於太陽引力場以及自轉的作用,而導致的地球公轉,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地球的公轉遵從地球軌道、地球軌道面、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週期、地球公轉速度和地球公轉的效應等規律。地球是被遠古的太陽拋出的一塊物質,巨大的拋力使它與其他星球一樣極速的自轉同時,太陽的引力又使得地球無法飛出更遠,簡單地說,是太陽的引力提供向心力。於是地球就有了公轉。

自轉原因:

南、北半球發生晝夜交替;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物體偏向,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轉。現地球之所以24小時自轉一週,是因為它在以每小時10萬多公里的速度繞日公轉,且途中遇到太陽風的側面推力,使高空產生等離子西風環流,高空西風又推動地面西風和向東湧的洋流,進而推動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十九2333


地球大約在45億年前形成,從形成那一天起,地球就開始自轉和公轉。直到現在,地球還在一直轉動。要了解地球能夠不斷轉動的原因,需要追溯到地球乃至整個太陽系的起源。最初的太陽系沒有太陽,也沒有各大行星和衛星,只有一團飄蕩在宇宙空間中的塵埃和氣體雲。

在太陽星雲附近,有顆大質量的恆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它所釋放出的衝擊波引發星雲中心坍縮成太陽。在太陽形成過程中,它的引力不斷吸收星雲,導致星雲越轉越快,並且變得越來越扁。最終,絕大部分的星雲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太陽。

剩餘的星雲繼續環繞太陽旋轉,形成了“原行星盤”。在原行星盤中,塵埃和氣體之間不斷髮生碰撞,形成“微行星”,而它們又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各大天體。

根據一個叫做“角動量守恆定律"的物理定律,原行星盤中的物質形成地球之後,地球會繼承原先的角動量,所以地球會自轉和公轉。在空曠的太空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沒有受到阻力的影響,地球的角動量不會被消耗掉,所以地球可以一直轉動數十億年而不停歇,並且在未來還會繼續轉動下去。


閒話海洋


這個問題,軒來回答!地球為什麼會繞軸自轉?為什麼會繞太陽公轉呢?這是一個多年來一直令科學家十分感興趣的問題,粗略看來,旋轉是宇宙間諸天體一種基本的運動形式,但要真正回答這個問題,還必須首先搞清楚地球和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產生與太陽系的形成密切相關。

現代天文學理論認為,太陽系是由所謂的原始星雲形成的,原始星雲是一大片十分稀薄的氣體雲,50億年前受某種擾動影響,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縮。經過漫長時期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質的密度越來越大,溫度也越來越高,終於達到可以引發熱核反應的程度,而演變成了太陽。

在太陽周圍的殘餘氣體則逐漸形成一個旋轉的盤狀氣體層,經過收縮、碰撞、捕獲、積聚等過程,在氣體層中逐步聚集成固體顆粒、微行星、原始行星,最後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太陽系天體。

我們知道,要測量一個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快慢,可以用速度來表示,那麼物體的旋轉狀況又用什麼來衡量呢?一種辦法就是用“角動量”。對於一個繞定點轉動的物體而言,它的角動量等於質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該物體與定點的距離。物理學上有一條很重要的角動量守恆定律,它是說,一個轉動物體。


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它的角動量就不會因物體形狀的變化而變化。例如一個芭蕾舞演員,當他在旋轉過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來的時候(質心與定點的距離變小),他的旋轉速度就會加快,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角動量不變。這一定律在地球自轉速度的產生中起著重要作用。

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原來就帶有角動量,在形成太陽和行星系統之後,它的角動量不會損失,但必然發生重新分佈,各個星體在漫長的積聚物質的過程中分別從原始星雲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動量。由於角動量守恆,各行星在收縮過程中轉速也將越來越快。地球也不例外,它所獲得的角動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地月系統的相互繞轉和地球的自轉中,這就是地球自轉的由來,但要真正分析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轉運動和自轉運動還需要科學家們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這就是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運動——尤其指旋轉,自始至終伴隨著地球的形成過程而不是地球形成之後再在某種原因下開始自轉或公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