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世界不應與世隔絕

朋友給我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大學時期有一個獨特的室友。早上一早就出門,晚上熄燈後歸來。每天不知道她何時離開,晚歸也很難見面,這樣的情況竟然持續了四年。

朋友和其他室友也想過和她緩解關係,全宿舍的人一起玩遊戲邀請她加入,她拒絕了。她一個人看著大家一起歡笑的玩耍時竟然獨自委屈的哭了。

全寢室一臉懵,問什麼原因,她覺得沒人跟她玩耍,自己被孤立了。

明明是自己選擇當眾孤獨,封閉了自己的世界,卻跑過來抱怨被別人孤立。

生活工作中,我們常常也會遇到這樣的人,不好相處,太自我,太孤僻,在人群中格格不入。這樣的人往往是沉浸在自己世界不能自拔。

當你和外界隔離,你以為你在享受孤獨,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其實你的孤獨不是雖敗猶榮,而是自我封閉,自我孤立。

一個人的世界不應與世隔絕

有人說低質量的交際,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可事實是,完全的自我封閉,不是高質量的獨處,和周圍人和平相處也不是低質量的交際。

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能拿來適用,請過過腦子,體會內涵。

獨處是和自己的內心交流,是耐得住寂寞,是獨自讀書,獨自靜思,是在不斷提升自己,成就真實的自我。

但獨處不是故步自封,不是你屏蔽外界,只專注於自我的世界。

可以讓靈魂修養,不能一直讓靈魂沉睡。

一個人的世界不應與世隔絕

如果你不打開你的世界看看外面的世界,你就不能看見你和別人的差距,不能吸收新鮮的知識。沒有交流,你怎知你的認知完全正確,理總是越辨越明的。

你不去交流,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不贊同你,就是不理解你。你的世界是獨特的,你的孤獨高深,別人不懂是別人的錯,那不管你的世界多麼美好,都只能是自我欣賞。

如果把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比做自己經營的後花園,不管你的花園景色如何美麗動人,你不打開門,別人也只能聽你描述,不能真正體會,看到。

你不打開門走出來,你也不會發現,外界的山河大川有多壯麗,而你的世界就只是你的後花園。

我喜歡一種說法,獨處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人需要動靜結合。

該靜思反省的時候,可以給自己獨處的空間;該交流時,還是要打開自己的世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一個人的世界不應與世隔絕

生活不要走入極端,還是喜歡中庸之道,什麼事情做到極端就會出問題,就會不平衡。

不要為了孤獨而孤獨,故作高深。這樣只會讓人敬而遠之,那就別怪你的世界孤獨沒有人陪伴,因為你壓根沒給人開門。

也不要為了熱鬧,去迎合誰,失去了自我本質。每個人都先有獨立的自我,然後才能成為集體中的獨特個體。

不必隨波逐流,也不必冷若冰霜。

一年有四季:春天溫暖,萬物生長;夏天熱烈,活力四射;秋天涼爽,收穫果實;冬天冰封,蟄伏休憩。

你看四季都如此,該熱烈時絕不安靜,累了也會停下來修養。四季不同的溫度,不同的狀態呈現了人間的四時景。

也許我們該向自然學習,該熱烈生長就生長,該活躍就活躍,需要沉澱就修養自己。

文章內容原創首發,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