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作者:王保華

《唐人街》作者:王保華

1974年,波蘭導演羅蘭斯基拍了一部電影名叫《唐人街》。這部懸疑劇情片是寫進電影教科書裡的經典。電影裡,在1937年的洛杉磯唐人街,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的警員傑克因不滿這裡的黑暗,辭職當起了私家偵探,結果發現了更多的殘酷故事。電影裡有句話:“他以為脫離了唐人街的那塊土地,他會回到客觀,公正,法治的社會。其實他錯了。Everywhere is Chinatown. ”如果你在豆瓣電影裡搜索“唐人街”,你會發現有許多部罪案電影都把這三個字放進了片名裡。這就是唐人街在歐美大眾文化中的標籤。它是有東方異域色彩的神秘街區,它複雜多變,是體驗中華美食和文化的旅遊勝地,也被想象成黑幫橫行的法外之地。

真實的唐人街是什麼樣子?它如何形成、生存、變化?如果你想了解這個話題,我們今天解讀的《唐人街》會對你有幫助。

《唐人街》是一本研究文集。它的編者有兩位,其中一位陳志明教授,是美國康奈爾大學人類學博士,現在是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特聘教授。另一位王保華教授是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中國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這本書集合了十多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涉及地域遍佈幾大洲,包括溫哥華、紐約、芝加哥、悉尼、秘魯、哈瓦那、巴黎、里斯本和東京。

對於什麼是唐人街,學者們從來沒有達成過共識。北美的學者側重強調唐人街是一個被隔離出來的、同時具有住宅與商業功能的社區,這種社區以主要的社團組織為代表。但是,許多歐洲的華人社區並沒有北美那樣的華人組織來協調各種地方、宗族、區域或者同鄉關係。有些學者認為唐人街只不過是匯聚了華人與華人店鋪的地方而已。另外一些人認為唐人街是一個帶有華人文化象徵的旅遊勝地。唐人街被賦予了包容性的含義,它包羅萬象,種類繁多。

我們對《唐人街》一書的解讀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來說說,唐人街的存在已經有上百年曆史了,什麼是影響唐人街興衰的主要因素?在第二部分的解讀中,我們會把北美和歐洲的唐人街做一個對比。在歐洲,唐人街的存在要弱很多。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最近20年,我們時不時會看到歐洲國家當地人和華人之間發生衝突的新聞。這樣的新聞,卻又很少發生在北美,這又是為什麼?第三部分,我們來說說新移民給唐人街帶來的新變化。

第一部分

好,我們進入第一部分。不管哪種類型的唐人街,它的興衰都可以分成內外兩方面的因素。學者們認為,影響唐人街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來自外部主流社會。外部社會決定唐人街以什麼形式發展,有怎樣的規模,甚至決定它們是否應該存在。

以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唐人街長崎唐人街為例,它的誕生源於德川幕府時代對銅的出口需求,以及嚴格限制華人流動的政策。從1688年開始,華人只能在長崎規定的區域內定居,這個限制直到20世紀初才解除。在長崎的政策限制下,這個唐人街雖然歷史長,但名氣很小。而在神戶和橫濱,早在1858年,華人就給日本的歐洲殖民者擔任航海員、中間人和翻譯官。憑藉中日之間的條約,神戶和橫濱的唐人街在1873年作為商業區被開發出來。這個基礎讓橫濱唐人街成為全日本規模最大的唐人街,有260間餐館,500間店鋪,每年吸引遊客量達到1200萬。

除了當地的法律法規,大的政治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古巴。古巴唐人街一度和當地主流社會矛盾尖銳。20世紀50年代,很多古巴歌曲模仿中文口音,歌詞中說著古巴華人身兼多職,買下當地和美國所有財產,用錢引誘古巴女人的故事。甚至一些古巴當地人既嫉妒華人商業上的成功,又認為華人在社會上以及智力方面是低等的民族。

1967年,中國和古巴的關係因為中蘇關係破裂轉冷。在古巴,與中華傳統相關的公共活動,從學術研究到藝術表演,幾乎都從大眾視野裡消失。直到80年代,兩國的關係開始回溫,磋商更大規模的消費品貿易。古巴唐人街積極扮演了商品輸出橋樑的作用。中國消費品開始大量出現在唐人街的小商店以及超市中,從絲綢被單、服裝到唇膏,以及旅遊紀念品,應有盡有。1999年,中國向哈瓦那的唐人街贈送了一個傳統拱門,也就是牌樓,這個牌樓建在唐人街的入口,由中國技術人員設計,古巴工人建造,反映了雙方不斷加深的雙邊貿易。

剛才,我們說的是影響唐人街的外部環境因素。但唐人街是因為華人社區的存在而存在的,從內部因素來看,它的興衰取決於它能否為華人社會提供人們迫切需要的服務。有些唐人街為需要幫助的新移民提供安全的避風港。有些唐人街扮演著勞動力中介的角色,比如,為移民提供在中餐廳打工的就業機會,而有些唐人街想成為零售和分銷中心。

著名的紐約唐人街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這裡的早期居民大多是男性,主要來自廣東省。紐約的新華人移民大多是福州人,紐約主要的福州會館聲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共有30萬至50萬福州人來到或者經過紐約。

為了適應新移民的需求,紐約唐人街的企業家們獨創出了一種移民產業。這些產業不僅把移民從福建的農村運送到紐約,還通過低薪工作崗位進一步把他們引流到美國日益擴張的中餐館經濟中去。過去,人們來到唐人街,就在這裡居住、生活。但現在,紐約唐人街扮演的是移民生活和工作中轉的樞紐。

如今全美國中餐館的數量比麥當勞、漢堡王和溫蒂漢堡加起來的數量還多。這些中餐館,尤其是自助餐館和小型外賣餐館,大部分都是福州移民經營的,數量還在上升。紐約東百老匯大街是福州移民的聚居中心,餐館的經營者在這裡招聘廚師、侍應生、送貨員、打雜工和接待員。東百老匯大街的各個街區分佈了超過20家就業中介所。它們是新福州移民餐飲經濟的關鍵。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工人, 無論男女,通過這些就業中介所找工作。

福建商人還創建了一個把紐約唐人街和全美上萬中餐館聯繫起來的大規模公交車和貨車運輸系統。各條運行路線彼此高度協調。在去往佛羅里達州這條線上,汽車到了這個州最大的城市傑克遜維爾,公交公司的工作人員就把乘客轉移到小型貨車上,這些貨車沿著10號州際公路開往密西西比州,或者沿著兩邊海岸線往下穿越佛羅里達州。汽車會在州際公路出口停車,工人們打電話讓餐館老闆前來接應。在任何時候,都有約50000名福州工人在紐約之外的各個中餐館之間奔波。

這些長途汽車除了搭載工人,還運輸唐人街各個店鋪的貨物。比如餐館的補給物品、招牌店做的中文招牌以及唐人街印刷店影印的中文菜單。工人們的工資用現金髮放,這些長途汽車幫他們把錢送回紐約,他們需要用錢在紐約唐人街還債,寄回家鄉或者存起來。

因為工作辛苦而且長時間與社會隔離,福建工人的流動性很大。工人們一般在紐約以外堅持4到8周就會決定離開。這個時候,他只要打一個電話給長途汽車公司,第二天,就能在附近的州際公路出口上車,返回紐約。東百老匯大街附近出現了大量提供單人間的酒店,每晚只需15美元或者20美元。這正是工人們回到紐約時所需要的臨時住宿。

雖然人們只在紐約唐人街逗留很短的時間,但唐人街會為他們提供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放鬆、充電的空間和服務。這裡有中西醫診所、英語班、駕校、保險公司、音像店、理髮店,還有二十多間同鄉會、寺廟、臨時住宿、婚紗店、DVD租賃店、妓院,他們還可以從這裡去大西洋城和康涅狄格州的賭場體驗一把。

如果有需要,他們還能在唐人街調動資金。親屬關係、同鄉會,宗教團體會在不受美國信用評級的影響下,甚至在不管移民是否擁有美國合法身份的情況下,為移民提供非正式的信貸網絡和週轉性貸款。

好,在第一部分我們瞭解,影響唐人街興衰的因素可以分成內外兩方面。影響唐人街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來自外部主流社會。外部社會決定著唐人街以何種形式發展,具有怎樣的規模,甚至是否允許它們的存在。這些因素包括當地的法律法規,民族政策,也包括內外部的政治關係。唐人街本身也會積極改變自己的角色,積極應對這些變化。與此同時,唐人街的興旺發達,還取決於他們能否充分滿足當地華人社會的需求,紐約唐人街從華人居住地變成了移民勞工中轉樞紐的例子說明了這一點。

第二部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相比北美的唐人街,為什麼歐洲的唐人街存在感要低得多?為什麼在最近二十年,歐洲的華人社區會成為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

歐洲的唐人街存在感低,因為它沒有形成北美唐人街那樣的街區氣候。在北美,唐人街通常是在漫長曆史時期裡形成的一個地理區域。比如在紐約,曼哈頓唐人街和自由女神像、帝國大廈和華爾街一樣,是紐約市的標誌性景點之一。提到它,人們總會聯想到擁擠的街道、狹窄的巷子、色彩繽紛的中文標誌、排列在路邊的魚肉攤位和蔬菜市場,以及櫥窗裡懸掛著整隻烤鴨的餐館。但是在歐洲,唐人街其實是新興的現象。雖然早在19世紀就有大量華人在歐洲居住,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英國倫敦,唐人街才發展出類似北美的當代形式,出現了許多為新移民服務的旅行社。

在歐洲,唐人街的建成,往往有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比如建了一座中國風格的大門。換句話說,唐人街作為城市空間被認定下來,更多是一種刻意的人為的結果。建大門體現了華人與當地權力機構協商、從中國籌集資金的能力。1987年,英國曼徹斯特唐人街正式成立,它建起了歐洲第一個中式大門,也就是牌樓。2010年,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從中國籌集了一筆捐款,購買了一條中國龍,然後籌建了唐人街的拱門。有學者研究後認為,在所有的歐洲唐人街中,只有在巴黎第13區的華人社區,呈現出了類似北美唐人街的功能。

作為城市區域,歐洲唐人街定型很晚。在北美,唐人街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隔離式聚居、族群分工、種族主義以及當地殖民者的間接管理,唐人街是華人文化特性發展下的自然產物。在19世紀的舊金山,有一系列法律限制華人在當地的生活和就業。比如,華人不得在唐人街以外的地方購買房產,華人的子女不能在公共學校接受教育,華人也不能進入聯邦、州,或者是當地政府的機構工作。當時的這些歧視性條規把華人社區變成了族群聚居地,推動華人形成自己的民族經濟業。

但是在二戰後的歐洲,華人移民遭受的種族歧視相對來說微乎其微,他們有許多商業機會,沒有來自其他社區的商業競爭,還能依賴政府對所有種族都開放的服務。歐洲的華人並不需要一個強大的組織結構來支撐自己,而這種組織結構正是美國唐人街產生的支柱。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華人完美融入了歐洲當地社區。歐洲一些國家是在近30年才開始大量接受移民的,和北美相比,族群融合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我們會看到不少歐洲華人社群與當地人發生衝突的新聞,這也讓唐人街的地位在這些國家特別有爭議。

以葡萄牙為例,葡萄牙是一個新晉的移民國家,2000年以後發生過多起針對華人的事件。2001年,葡萄牙爆發手足口病。國家農業部的官員發佈消息說,中式餐館的肉類是汙染源,它們被用作食物殘渣進入豬的體內,導致了疫情的爆發。於是,當地新聞界撰寫了大量文章,發佈了大量與中國菜有關的圖片。然而事實上,這種言論毫無事實依據。儘管政府急忙澄清了這種說法,但中式餐館和相關行業損失慘重。

五年之後,葡萄牙開展了一次全國範圍內的餐館衛生檢查。這次行動涉及的130家餐館都是中餐館。檢查隊闖入中國餐館的廚房和儲物室,電視攝像機不斷放大那些公然違反衛生條例的場面,卻不報道那些遵守法律的行為。而在兩個月之前的一次檢查中,曾有十間葡萄牙人開設的餐館被關閉,但媒體卻低調處理了。這些報道導致中式餐館的顧客數量明顯減少,而且促生了大量謠言。有謠言說中餐館把煮熟的米飯成堆放在地板上,還有些說中餐館把死狗的肉盛給顧客食用。為了平息事件的影響,駐里斯本中國大使和華人創業協會一起邀請里斯本市長,以及媒體參加中式晚宴。但是,還是有很多華人開辦的酒店不得不關門,甚至有一些酒店不得不改變了經營方向,變成日本餐館重新開業。

歐洲關於華人社區的荒唐流言還包括:有位華人老闆劫持了毫無防備心的兒童,將他們帶到自己商店的地下室,為了得到他們的器官殘忍地殺害他們。可以說,任何與中國相關的負面新聞都會引起歐洲人對華人更強烈的敵視。本書第八章的作者、葡萄牙學者保拉?莫塔?桑托斯指出,這些做法和謠言,實際上是把華人社區視為“完全的他者”。

桑托斯通過比較葡萄牙的烏克蘭移民和中國移民,解釋了這種敵視眼光的形成原因。她認為,中國移民在葡萄牙生存的方式遵循了著名的中國移民模式,具體說,就是中國人的跨國移民還是建立在本民族身份和經濟資源的基礎上,新移民在當地的中國社區找到工作,受僱於中國人。對外界社會來說,中國人處於傳統、緊密聯繫的社會關係中。他們在某些領域很突出,但在本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卻不見身影。而烏克蘭人採用了與中國人截然不同的方式進入葡萄牙的經濟網絡。烏克蘭人通常受僱於葡萄牙人,從事跟葡萄牙人日常生活相關的工作。拿那些做清潔工人的婦女來說,她們主動地進入了當地家庭,成為葡萄牙僱主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華人社區,異族通婚很少見,而在烏克蘭社區,有人跟葡萄牙人或者其他國籍的人戀愛、結婚。這兩個移民群體在葡萄牙社會不同的融入程度,也導致他們對葡萄牙語掌握的不同程度:烏克蘭人對葡語掌握得更加熟練。而語言是身份和集體歸屬感很重要的一個標誌。

在這種情況下,在葡萄牙的城市空間裡建立一個唐人街,就變成一件複雜的事情。一直以來,里斯本有一塊地區被報紙說成是“里斯本的中國”,這個地區有著比其他地區都要多的中國人經營的商店。但是在2007年,里斯本頒佈了唐人街建設提案,建議專門劃出一塊區域建立唐人街,這在葡萄牙全國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在贊成和反對兩個陣營裡都有葡萄牙人和中國人,但他們彼此之間的意見截然不同。由華人企業家和商人組成的會館選擇支持建唐人街,他們認為唐人街既能提供好的商業機會,又能強化華人社區的團結。但華裔年輕人表達了擔憂,他們最擔心唐人街的建立會帶來一個封閉的“華人空間”,給後代帶來不好的影響。葡萄牙大部分政客支持這項提議,但一些里斯本市政府的官員們和非政府機構則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這項提議是要建立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最後,由於爭議過大,這個提案被取消了。

好,這是我們第二部分的解讀,在這個部分,我們比較了歐洲和北美唐人街的區別。由於歷史上,華人移民在歐洲沒有受到嚴格的限制和制度上的歧視,華人社群沒有必要通過建立強大的組織結構來獲得生存機會,北美式的唐人街並不是歐洲的傳統。在歐洲,唐人街更多的是近30年來,當地為了應對全球化,或者製造城市商業機會人為規劃的空間。華人是在80年代之後大量進入歐洲的,族群的融入依然處於一個起步階段,這也使得唐人街在歐洲是一個敏感議題。

第三部分

提到唐人街,我們容易把那裡的華人群體想成鐵板一塊,實際上,每一代的移民都有自己的特點。在解讀的第三部分,我們就說說新移民給唐人街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

從總體上看,新移民的到來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在持續增長。在美國,研究顯示,從19世紀80年代到1965年,華人雖然需要依靠唐人街的族群商業生存,但是有一個需求上的起伏。在這些唐人街裡,華人發展出一個族群商業,既為華人也為非華人客戶服務。但到1940年,美國本土有28個唐人街,隨著歧視逐漸消減,外部社會對華人越來越接受,華人開始搬離唐人街聚居區,參與到其他經濟活動中去。到1955年,美國唐人街只有16個了。然而隨著1965年後新移民的湧入,美國現有的唐人街人口又得到了大幅增加,唐人街的數量也開始擴張,如今美國各大城市加起來,已有二十多個唐人街。

這些新出現的唐人街有什麼樣的新特點?在這本書的研究裡,學者們提出了一個概念:衛星城鎮發展模式。

以美國芝加哥為例,第一批華人家庭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在芝加哥定居了,他們大多從事洗衣業,零售以及餐飲行業,集中居住在離市中心不遠的南唐人街、北唐人街。而新移民則加快了芝加哥華人人口的郊區化進程。1980年,芝加哥北部的斯科基鎮只有721個華人居民。十年之後,1990年,芝加哥郊區總共居住了20700位華人居民,佔1990年人口普查中華人人口的一半,這個快速增長趨勢一直持續到2010年。這些新的移民大多在美國接受教育,在高科技行業和研究機構工作,比如摩托羅拉、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等。他們有穩定的收入、良好的人力資本和階級資源,足以負擔起市郊的生活方式。他們在郊區的新社區,在地理上和南唐人街、北唐人街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華人衛星城鎮往往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一個住在芝加哥郊區的新移民,在地理上住在一個白人主導的社區裡,但是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和機構跟其他華人結合在一起,比如參加語言學校、宗教機構、華人社區組織、華人政治聯盟等等。他們用這種方式保留了華人的文化遺產,實現了民族團結。

類似的衛星城鎮發展模式同樣出現在紐約、悉尼。值得注意的是,新移民的到來使得唐人街與外部社會的交流模式也發生改變,傳統的唐人街也因此脫胎換骨。

悉尼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大部分悉尼華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在郊區,他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就可以得到滿足,完全不需要到唐人街。但這種漸漸興起的郊區生活方式並不意味著原來的唐人街就要消失了。今天,悉尼唐人街成了整潔的街區模範。傳統的中國建築、東方步行街成了城市風情的一部分。

悉尼唐人街的變化始於20世紀70年代,那個時候,悉尼正在進行城市改造,已經深度融入當地政治和商業界的華人社區藉此機會推動了唐人街的改造。他們有非常明確的目標:重建唐人街的目標不僅僅在於發展金融業和旅遊業,還為了讓非中國人更加欣賞中國文化,肯定中國文化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悉尼唐人街獲得了成功,街上的商店,餐館和多種多樣的中國節日在遊客中非常受歡迎。通過中國的電子設備、影碟機、流行音樂和時裝,日常的、當代的、代表著中國年輕一代的文化生活也已經像華人餐廳和食品店一樣在當地受歡迎。

如今的悉尼唐人街還是有許多流動人口和新移民,但他們遠比早期的移民要富裕和國際化。2006年,唐人街活動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是短期旅遊海外遊客,其中來自中國的只佔15.4%,來自印度尼西亞的佔12.9%,來自韓國的佔10.1%,來自泰國的佔8.9%,國際化程度非常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