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脫貧攻堅讓全世界受益”

南方網訊 “中國的脫貧攻堅是21世紀最了不起的故事之一,在聯合國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中國對全世界減貧的貢獻超過70%,全世界都受益很大。”羅伯特·庫恩(以下簡稱“庫恩”)說。

作為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知名中國問題專家,30多年來,庫恩一直關注中國的發展。他致力於向世界講述一個全面、真實的當代中國。2018年,他獲頒了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同時,身為投資人和科學家,庫恩還擔任主持人和撰稿人,深入中國最貧困的地區,歷時2年拍攝了紀錄片《中國脫貧攻堅》。這部紀錄片在美國PBS公共電視網播放後頗受好評,目前已經獲得了中國電視星光獎和美國電視艾美獎的提名。

庫恩說,通過拍攝這部脫貧攻堅的紀錄片,他更加深刻地認識了中國的國情,中國政府精準扶貧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有力措施讓他感到驚訝。中國脫貧攻堅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很多做法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鑑。

多數觀眾的評價都積極正面

南方日報:作為一位投資人、科學家,你為什麼會選擇拍攝反映中國扶貧問題的紀錄片?

庫恩:30多年來,我一直在關注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當我仔細觀察當代中國社會時,中國對扶貧問題的重視讓我印象深刻。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幾個主要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開始我對中國的農村地區知之甚少,但我認識到了其重要性。去這些地區並不輕鬆,不過這非常值得。所以扶貧問題就這樣變成了我的“專業”。

南方日報:拍攝這部紀錄片後,你對中國的認識有何改變?紀錄片在美國的反響怎樣?

庫恩:關注脫貧攻堅讓我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中國的每個貧困家庭都有自己的檔案,當我和當地幹部一起到村裡和鄉鎮辦公室,看到一摞摞的個人檔案時我非常驚訝。每一本檔案裡都有家庭成員的資料,他們的年齡、經濟條件、收入情況。大概每個月他們都要填寫這個文件,然後把收集的信息進行數字化並彙報給上級。這讓我大開眼界,過去的扶貧沒有如此詳細具體的行動,由此,我瞭解了中國扶貧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

我聽到媒體說中國40年已經幫助大約8億人擺脫了貧困,這是一個大的概念,光這樣說還不足以深刻理解中國脫貧攻堅的意義。

從1978年開始,中國專注於經濟發展,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自然的“脫貧效果”,使6.57億人擺脫了貧困。雖然經濟有了巨大的飛躍,但到2012年年底,中國還有大約1億人口處於貧困狀態。他們大多生活在偏遠的山村,道路不通,缺少教育和醫療資源,也許因為方言難以找到工作,或者因病致貧,所以中國要針對這群人進行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對每一個貧困家庭的關注程度讓我感到驚訝,每一個貧困家庭都有自己的脫貧計劃,而且會有專門的黨員幹部對這些人負責,相當於每個幹部都有一個特定的脫貧“客戶”。

我瞭解到,扶貧的方式有不同的類別,包括了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生態補償扶貧……這些偏遠的村莊很多都處於未開發地區,為了鼓勵他們保護環境,政府會發放補償款鼓勵他們發展環境友好型業務,比如旅遊業,這些產業盈利週期較長,所以他們需要補貼。還有一種扶貧類型是針對老弱病殘群體的社會保障。

在組織體系方面有各級政府機構推動扶貧,每一級機構黨組織協調統籌。通過這個過程,我不僅瞭解了扶貧,而且認識到中國製度的運作方式。

可能此前少有西方媒體關注中國脫貧攻堅的問題,所以紀錄片在美國播放後,絕大多數觀眾的評價都非常積極、正面。以前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中國對消除貧困的重視程度。大多數人對中國發展的印象只停留在國家的經濟、軍事發展等方面。

經濟幫扶外,教育醫療更關鍵

南方日報:你如何評價東西部扶貧協作?你認為廣東可以給西部地區帶來哪些幫助?

庫恩:我非常熟悉東西部扶貧協作是如何運作的。我曾經在青海省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重點關注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上海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將其優秀醫療資源對口幫扶青海貧困農村,效果非常好。

廣東省對中國扶貧事業的貢獻確實很大。這向貧困地區傳遞了一個信息,即廣東的成功正在向貧困地區轉移。我研究了一些粵港澳大灣區的情況,其GPD相當於一個排名世界前十的國家GDP。廣東巨大的經濟力量正在向農村地區輻射,我認為其中最具實際意義的是在教育和醫療這兩個最關鍵的領域。

對貧困地區來說,相較於直接的經濟幫助,醫療資源更加關鍵。廣州的醫療資源幾乎世界一流,在貧困地區缺少先進設備的條件下,如何使醫療資源在當地得到有效利用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遠程醫療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中國的富裕地區提供幫助的最好方式是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扶貧也具有同樣的效果,通過信息技術、遠程溝通,廣東的教育資源可以更多地輸送到貧困地區。

南方日報:中國脫貧攻堅的哪些做法可供更多國家借鑑?中國的扶貧努力能否有助於西方世界更瞭解中國?

庫恩: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中國對全世界減貧的貢獻超過70%。全世界都受益巨大。各國的歷史文化結構、政治制度、媒體和技術發達程度都不同,試圖將一種做法直接移植到另一個國家是錯誤的。在中國的做法中,有一些原則可以供其他國家借鑑。

首先是領導層的承諾,在這裡承諾不僅是言語,還包括行動。第二個原則是儘量將脫貧目標標準化、量化。第三個原則是不要僅僅提供一個籠統的概念,而要有針對性強、具體可行的措施。最後是形成一種嚴格的、層層遞進的執行體系。這些都是中國的重要經驗,其他國家需要考慮如何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應用。

讓世界真正瞭解中國是很重要的。但要了解中國就不能忽視其社會的基礎和發展的背景,在我看來,通過了解扶貧工作去了解中國是最好的方式。當西方真正瞭解扶貧這個如此複雜、如此周密、如此有組織性的工作,就能破除一些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有助於人們理解什麼是中國夢,什麼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南方日報記者 馬藝天 何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