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寨李密為什麼會失敗?

戰略上失誤、用人上失誤,加運氣不好。

1、戰略上的失誤

公元613年楊玄感造反時,李密作為謀士,曾給楊玄感提出過上、中、下三個策略。

上策,借刀殺人、關門打狗,出兵東北臨渝關(今山海關),斷楊廣後路,讓其在關外自生自滅。

中策,經城勿攻,西入長安,掩其無備,控制關中,撫慰百姓,再圖東進。

下策,隨近逐便、圍攻洛陽,但洛陽城池堅固,各地援軍必到,勝負殊未可知。

結果楊玄感取了下策,導致大敗。李密也因此被追殺了三年,受盡了苦頭。

可是等到公元617年,李密自己造反當老大時,卻仍然選擇了下策。結果也正如他當年如料:各地援軍一到,勝負殊未可知。

他打敗了滎陽本地的守軍,但是,縱橫山東5年,所向無敵的張須陀來了。

他打敗了猛將張須陀,但是,洛陽城裡的20萬守軍來了。

他打敗了洛陽城的20萬守軍,但是關中支援東都的重軍又來了。

他打敗了關中的援軍,但是,王世充帶領的江淮精銳又來了。

他打敗了王世充的江淮精銳,但是,宇文化及的10幾萬驍果軍又來了。

他一個人,牽制住了幾乎整個隋朝的精銳,不僅讓自己的實力嚴重受挫,而且也資助了敵人——李淵順利入關,竇建德在河北做大,蕭銑、杜伏威、林士弘在南方稱雄。

可是,這一切又能怪誰呢?

中國有兩塊亂世之寶地:關中與河北。

西漢興起於關中,東漢興起於河北。

這兩塊,無論拿下哪一塊,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而在洛陽創業,那就是地獄模式。因為洛陽屬於四戰之地,根本就不是成就王霸之業的地方。你就算贏了一次又一次又能怎樣呢?

瓦崗寨李密為什麼會失敗?

到最後,就算你打下了洛陽,然後你又能怎麼辦呢?河北的竇建德、關中的李淵、南方的杜伏威、蕭銑等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哪一個能饒得了你李密?

所以,李密的失敗根源就在於戰略上的錯誤。

李密的護軍柴孝和當時怎麼勸李密的:讓翟讓守洛口倉,裴仁基守回洛倉,趁著關中空虛,李密親率大軍入關。先安定關中,再揮師向東,平定河洛。

可是,李密卻說:

“你所說的實為上策,我也考慮過很久。但是,昏主尚在,效忠隋朝的人依然很多,我的手下全是山東人,如今沒有攻下洛陽,他們怎麼會願意入關?除此之外,我手下那幫人,又是群盜出身,留他們在山東,肯定會出現內亂,到時候必將失敗。“

李密所說並非沒有道理。他所說的“群盜”主要指的就是翟讓,一旦他離開,翟讓極有可能發動叛亂。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翟讓一夥人並不老實。

但是,李密這話,顯然有很大的漏洞。

1、“昏主尚在,效忠隋朝的人依然很多”此話不假。但是打關中難,打洛陽難道就不難了?

洛陽處於四戰之地,位於天下之中,你打洛陽時,那些忠於隋朝的力量,必然會從四方八面,源源不斷的湧來,到時候你怎麼防?


瓦崗寨李密為什麼會失敗?

相反,打長安雖然也很艱難,但是一旦拿下,你只用守住蕭關、散關、武關、函谷關,這四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卡,便可以擁有一塊足以稱雄稱霸的根據地。而想援助關中的隋軍,只能望關興嘆。

瓦崗寨李密為什麼會失敗?

既然早晚都要拿下關中,那麼,為什麼不趁早下手,以免落入他人之手?


2、“我的手下都是山東人,如今沒有攻下洛陽,他們怎麼會願意入關?”這句話明顯很扯淡。

劉邦當年怎麼帶著一群江蘇人,跑到了關中?西漢末年的赤眉軍,怎麼帶著一幫山東人跑到了關中?別人都能帶外地人往關中跑,到你這裡怎麼就不行了?

亂世之中,百姓從軍,要的可不是安土重遷的故鄉情,而是到哪都有口飯吃啊。你只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一件衣穿,他們怎麼可能不願跟隨。


3、“我手下那幫人,又是群盜出身,留他們在山東,肯定會出現內亂。”但是,出亂了又有何妨呢?

你只要把8000內軍精銳,以及願意跟著你打天下的人帶走即可,剩下不願意跟著你的人,要他們幹嘛?此時的天下,哪裡不是民不聊生?良民估計不好找,但是造反的刁民還不是一抓一大把?

更何況,關中有你的四世三公所積累下的宗族、親戚、人脈,這些如此重要的資源,沒有利用豈不可惜?

很可惜,柴孝和並沒有抓住李密話中的漏洞,進行逐條分析,逐條反駁。只是在最後讓李密給了自己10幾個人馬,一路向西,替李密先行入關。

但值得慶幸的是,雖然柴孝和只有10幾個人,一路上卻走的異常順利,所到之處的土匪,只要聽到李密的旗號,便紛紛歸降。當這10幾個人走了200多里,到達三門峽的時候,就已經像滾雪球一樣,變成了一萬多人。

如此利好,可惜李密沒聽,一心要打洛陽,導致自己中箭,大敗而逃。柴孝和的1萬多人聽說之後,也做了鳥獸散。李密唯一一次入主關中的機會,就這樣,白白浪費了。

就算不打關中,學習當年的劉秀,打河北也行啊。

616年末,竇建德被楊義臣打得只剩下了幾百人,正躲在小縣城裡不敢出來呢。李密到河北豈不一呼百應?就算617年竇建德稱了王,但那也是草臺班子,以李密的實力,打竇建德也完全不在話下。

再次一點,打山東也行。王薄、孟讓那些誰都能欺負的土包子,怎麼可能是李密的對手。無論怎樣,李密最好的方法,都是先打下一片根據地,有一個穩固的大後方,然後再逐鹿中原。

可惜啊,李密這一步錯,步步錯啊。

2、識人用人的失誤

很多人說,李密的失敗,起源於殺翟讓。但我認為,李密在用人識人上的錯誤,遠遠不止於此。

當初,公元616年末,在李密的帶領下,打敗張須陀時。翟讓自知能力不如李密,但又不想做屈居人下,便提出了分手。自己率軍西行回瓦崗寨,李密率軍東行。

李密向東之後,一路勢如破竹。翟讓向西之後,一路坎坎坷坷,軍心渙散。於是,翟讓不得不又回過頭來找李密。

這時候,李密就應該將所有部隊進行改編。不說像圖書管理員那樣進行“三灣改編”把支部建到連上,起碼也得像大唐的李淵那樣,搞個左右12衛,把12衛的將軍大部分換成自己人,少部分給點翟讓的人,變相架空翟讓的權力。

可是,李密一個也沒有做。竟然讓翟讓仍然統領舊部了。這也為後續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另外,李密此時才35歲,完全可以多娶幾個心腹的姐妹做老婆,一來拉攏人心,二來有人可用。

要知道,血緣是天生的資源,親戚是天生的盟友。人們總是對血緣近的人更加親近,這是人的天性。

尤其是在亂世,親戚們要比大臣們忠誠的多。跟著你時,他們是皇親國戚,地位尊貴。反叛你後,誰還敢用他們?誰願意相信,一個連親戚都不效忠的人,會效忠自己?

而大臣則不同,反叛與否無非是換個老闆,頂多承擔一點點道德的壓力而已。

還有,洛陽李密手下的兩個大糧倉洛口倉、黎陽倉,那麼關鍵的位置,李密的命根所在,怎麼可以讓翟讓的舊部下徐世績、邴元真把守?

你殺了翟讓,還讓人家舊部掌握你的命根子,這不是給翟讓的部下們有機可乘嗎?

如果是李淵,他絕對會把這些崗位全部換成親戚。後來,徐世績投降李淵之後,李淵不就是一邊賜他李姓,一邊又派堂弟李神通過去當老大嘛。

但是李密就是沒有和大臣們聯姻,也沒有把重要崗位都安排上親戚,這就是後來李密百萬之眾,一朝散去的主要原因。也是李密還有2萬之眾,但卻無路可退,去投靠李淵的主要原因。

退一步講,即便不和大臣們聯姻,讓親戚把持重要崗位,那也得堅持我們之前所說的,識人用人16字口訣不是?重點崗位,反覆考察,即便二心,不會致命。

邴元真這種翟讓的老部下,並且道德水平低下,勸自己和王世充換糧食的人,怎麼可用?王世充本來就沒糧了,要投降了,說用布料換糧食,你就換,這不是缺心眼嗎?

還有單雄信那種人,翟讓的老部下,大家都知道“輕於去就”的人,怎麼可用?後來,李世民殺單雄信,不就是這一原因。

可惜啊,心腹的勸告李密都沒有聽取,相反還給於了這兩個人重任,豈不是自斷後路?

李密死後,原手下的魏徵、秦叔寶、程咬金、徐世績、張亮、羅士信、王君廓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其中前五位還位列凌煙閣24功臣。不能不說,李密手下不是沒人,而是不會用人啊。

3、運氣不好

柴孝和率領10餘人,向關中進發,一路望風而降時,李密卻中了流箭,導致大好前景功虧一簣,不得不說是運氣啊。

後來,在和王世充的最後一次決鬥中,雖然大敗,但是逃至半路,李密又想了一個計策,準備在洛口倉半渡而擊。可惜,放哨的士兵竟然沒發現王世充渡河。不得不說是天命啊。

大敗之後,退守河陽,李密手下還有2萬將士,但卻無一人像程昱勸曹操一樣,讓他再堅持一下。而是通通勸李密投降唐朝,不得不說是定數啊。

投降之後,李密設計從長安逃脫。到三門峽時,一邊宣傳要往北去找徐世績,一邊偷偷向南去襄陽投奔老部下張善相。此聲東擊西之計,不可謂不高明。

但是,正好被大唐熊州行軍總管盛彥師看透了計謀,在李密的必經之路,埋下伏兵,最後將李密殺害。這又不能不說是運氣。

有以上三點在,李密想不失敗也太難了。

李世民曾評價曹操是“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那麼,李密又豈不是如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