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效瓦崗一爐香

關於兄弟情義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先秦時期一直到現在,講義氣,重兄弟情都是脈脈相傳的,當然了,我們說的是正常的兄弟情誼,而不是塑料兄弟情,或者黑社會那一套。而當感情到達了一定地步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昇華的機會,就是結拜。女的叫義結金蘭,而男的就是俗稱的“拜把子”。

從古至今有兩段“拜把子”的故事值得一敘,分別就是三國時期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還有就是“瓦崗山眾結義”。對於這兩段兄弟情,民間也有句諺語,就是如標題那樣“寧學桃園三結義,不效瓦崗一爐香”。下面我們一起看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為什麼都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效瓦崗一爐香


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裡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從那時起,三兄弟相互扶持,共同進步,不論遇到什麼危險困境,三兄弟都是同進退,共生死,後來大哥劉備小有成就之後,帳下也是雲集了很多的能臣謀士及戰將,但是論地位沒有任何人能超過關羽,張飛二人,劉備素來以仁義冠名天下,不管是真是假,但是起碼面子上對結拜兄弟劉備做的很足,比如孫劉聯盟赤壁大敗曹操後,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這在當時無異於抗命叛亂,但是劉備以命相保,將關羽救下,稱霸益州之後,更是將手中精銳部隊係數交與張飛,命其在閬中駐軍。將二州之一的荊州交與關羽鎮守,這是何其信任,最後在關羽張飛被害後,出於輿論壓力和自我利益考慮毅然出兵東吳,不論真實意圖是什麼,起碼是打著為弟報仇的旗號去的,在二人葬禮上也是苦的有模有樣,最後落敗病死於白帝城,也算是實現了他當時結拜時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了。

為什麼都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效瓦崗一爐香


瓦崗寨眾英雄結義

隋唐好漢在賈家樓(也稱賈柳樓)結義的瓦崗寨四十六友,他們義薄雲天,先於瓦崗寨聚義反隋,先以程咬金為首,後以李密為首;後眾人歸唐,於李世民麾下效力,李密又反唐被誅;李世民後眾人合力輔助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

綠林中的英雄22位:魏徵、 徐茂公、單雄信、王君可、王伯當、謝映登、程咬金、尤俊達、齊彪、李豹、屈突星、 屈突蓋、魯明星、魯明月、金成、牛蓋、侯君集、尚懷忠、袁天虎、李成龍、丁天慶、盛彥師。

北平府來的共14位:張公謹、白顯道、毛公遂、李公旦、唐國仁、唐國義、黨世傑、史大奈、尚時山、夏石珊、尉遲南、尉遲北、杜差、羅成。

衙門當差的:秦瓊、金甲、童環、樊虎、連明、鐵魁、任忠,共7位。還有柴紹和賈潤甫、柳周臣。共合算是四十六友結拜。

人數眾多但是各懷鬼胎,其實他們在結拜的時候就是有隔閡的,後期發展也是各有各自的小團體,從來沒有像劉關張那樣的親密關係,後來瓦崗失敗之後樹倒猢猻散,各奔前程,甚至在單雄信被擒之時,只有少數幾人求情,其他的都無動於衷,見死不救。

所以說劉關張強於四十六友,涿郡桃園也好過賈家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