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遲五軟”,你知道都指什麼嗎?

在小兒的中醫病名裡常聽到一個特殊的名詞叫五遲五軟

,五遲五軟是用症狀描述的一類病證,其中涉及的疾病相對比較多,我們今天就來科普一下五遲五軟是什麼問題?

“五遲五軟”,你知道都指什麼嗎?

什麼是“五遲五軟”?

五遲分別是指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分別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五遲的“遲”是發育遲緩的意思,五軟的“軟”是筋肉痿軟無力的意思,所以五遲五軟描述的是五種發育遲緩和五種筋肉痿軟的疾病,都屬於小兒生長髮育障礙的病證

在西醫學上沒有直接對應的疾病,但是如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腦性癱瘓,佝僂病等先天性遺傳神經肌肉疾病都可以見到五遲、五軟這些證候,而且遲和軟這兩者可單獨出現,也可以並見。

五遲五軟的常見發病年齡在3歲以內,尤其是6個月-1歲之間的嬰幼兒,一些早產兒、多胎兒的發病時間可能更早一些。大多數五遲五軟的患兒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所致,病證相對較重,容易成為沉痾,康復治療雖然改善部分症狀,但往往總體療效不佳,預後不良者多;少數由後天調護不當導致的患兒,如果症狀較輕,且及時治療的情況下,可以康復。

中醫古籍中對五遲五軟的記載頗多,如《諸病源候論》中就記載了“齒不生候”、“數歲不能行候”、“頭髮不生候”、“四五歲不能語候”這些表現。在《張氏醫通·嬰兒門》中提到了五遲五軟的病因是“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腎氣虛弱,不能榮養而然”。

在《活幼心書·五軟》一書中概括了“頭項手足身軟,是名五軟。”並認為病因是“父精不足,母血素衰”。《保嬰撮要·五軟》也指出:“五軟者,頭項、手、足、肉、口是也。……皆因稟五臟之氣虛弱,不能滋養充達。”還認為五遲五軟應當歸咎於脾胃。

“五遲五軟”,你知道都指什麼嗎?

“五遲五軟”原因在哪裡?

五遲五軟的病因大致可以分為先天稟賦不足和後天失於調養。先天因素大多是父精不足,母氣血虛,稟賦不足;或母孕時患病、誤用不利胎兒的藥物等因素遺患胎兒,以致早產、難產,生子多弱,先天精氣未充,髓腦未滿,髒氣虛弱,筋骨肌肉失養而成。

後天因素包括小兒生後,護理不當,或平素乳食不足,哺養失調,或體弱多病,或大病之後失於調養,以致脾胃虧損,氣血虛弱,筋骨肌肉失於滋養所致。

五遲五軟的病機總為五臟不足,氣血虛弱,精髓不充,導致生長髮育障礙。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肌肉協調運動。若肝腎脾不足,則筋骨肌肉失養,可出現立遲、行遲;頭項軟而無力,不能抬舉;手軟無力下垂,不能握舉;足軟無力,難於行走。

齒為骨之餘,若腎精不足,可見牙齒遲出。發為血之餘、腎之苗,若腎氣不充,血虛失養,可見發遲或發稀而枯。言為心聲,腦為髓海,若心氣不足,腎精不充,髓海不足,則見言語遲緩,智力不聰。脾開竅於口,又主肌肉,若脾氣不足,則可見口軟乏力,咬嚼困難;肌肉軟弱,鬆弛無力。

所以從臟腑來看,立遲、行遲、齒遲、頭項軟、手軟、足軟,主要在肝腎脾不足;語遲、發遲、肌肉軟、口軟,主要在心脾不足

“五遲五軟”,你知道都指什麼嗎?

如何診斷五遲五軟?

五遲:假如小兒2-3歲還不能正常站立、行走為立遲、行遲;初生無發或少發,隨年齡增長頭髮仍稀疏難長為發遲;牙齒屆時未出或出之甚少為齒遲;1-2歲還不會說話為語遲。

五軟:小兒週歲前後頭項軟弱下垂為頭項軟;咀嚼無力,時流清涎為口軟;手臂不能握舉為手軟;2-3歲還不能站立、行走為足軟;皮寬肌肉鬆軟無力為肌肉軟。

在判斷的時候往往還要根據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發現生長髮育遲緩的變化。同時如果有母親孕期患病用藥不當史;產傷、窒息、早產史;養育不當史;或有家族史,父母為近親結婚者,這幾類父母需要更加註意孩子是否有“遲”“軟”的表現。

治療上五遲、五軟屬於虛證,以補為主。根據證型不同,分別以補腎養肝和健脾養心為治療方法。目前常見的治療手段除了中藥、中成藥劑長期服用,配合康復訓練進行外,還可以用針灸和推拿可以促進腦部發育,減輕肌肉萎縮。

常見的配穴一般以頭部穴位和身體上氣血比較充足的經絡和穴位為主,比如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等等。小兒推拿手法也會將本虛作為核心,根據不同的病、證加入對應的治療和一些康復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