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迟五软”,你知道都指什么吗?

在小儿的中医病名里常听到一个特殊的名词叫五迟五软

,五迟五软是用症状描述的一类病证,其中涉及的疾病相对比较多,我们今天就来科普一下五迟五软是什么问题?

“五迟五软”,你知道都指什么吗?

什么是“五迟五软”?

五迟分别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分别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五迟的“迟”是发育迟缓的意思,五软的“软”是筋肉痿软无力的意思,所以五迟五软描述的是五种发育迟缓和五种筋肉痿软的疾病,都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病证

在西医学上没有直接对应的疾病,但是如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先天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都可以见到五迟、五软这些证候,而且迟和软这两者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并见。

五迟五软的常见发病年龄在3岁以内,尤其是6个月-1岁之间的婴幼儿,一些早产儿、多胎儿的发病时间可能更早一些。大多数五迟五软的患儿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所致,病证相对较重,容易成为沉疴,康复治疗虽然改善部分症状,但往往总体疗效不佳,预后不良者多;少数由后天调护不当导致的患儿,如果症状较轻,且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可以康复。

中医古籍中对五迟五软的记载颇多,如《诸病源候论》中就记载了“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这些表现。在《张氏医通·婴儿门》中提到了五迟五软的病因是“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

在《活幼心书·五软》一书中概括了“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并认为病因是“父精不足,母血素衰”。《保婴撮要·五软》也指出:“五软者,头项、手、足、肉、口是也。……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还认为五迟五软应当归咎于脾胃。

“五迟五软”,你知道都指什么吗?

“五迟五软”原因在哪里?

五迟五软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于调养。先天因素大多是父精不足,母气血虚,禀赋不足;或母孕时患病、误用不利胎儿的药物等因素遗患胎儿,以致早产、难产,生子多弱,先天精气未充,髓脑未满,脏气虚弱,筋骨肌肉失养而成。

后天因素包括小儿生后,护理不当,或平素乳食不足,哺养失调,或体弱多病,或大病之后失于调养,以致脾胃亏损,气血虚弱,筋骨肌肉失于滋养所致。

五迟五软的病机总为五脏不足,气血虚弱,精髓不充,导致生长发育障碍。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肌肉协调运动。若肝肾脾不足,则筋骨肌肉失养,可出现立迟、行迟;头项软而无力,不能抬举;手软无力下垂,不能握举;足软无力,难于行走。

齿为骨之余,若肾精不足,可见牙齿迟出。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若肾气不充,血虚失养,可见发迟或发稀而枯。言为心声,脑为髓海,若心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不足,则见言语迟缓,智力不聪。脾开窍于口,又主肌肉,若脾气不足,则可见口软乏力,咬嚼困难;肌肉软弱,松弛无力。

所以从脏腑来看,立迟、行迟、齿迟、头项软、手软、足软,主要在肝肾脾不足;语迟、发迟、肌肉软、口软,主要在心脾不足

“五迟五软”,你知道都指什么吗?

如何诊断五迟五软?

五迟:假如小儿2-3岁还不能正常站立、行走为立迟、行迟;初生无发或少发,随年龄增长头发仍稀疏难长为发迟;牙齿届时未出或出之甚少为齿迟;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

五软: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为头项软;咀嚼无力,时流清涎为口软;手臂不能握举为手软;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足软;皮宽肌肉松软无力为肌肉软。

在判断的时候往往还要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发现生长发育迟缓的变化。同时如果有母亲孕期患病用药不当史;产伤、窒息、早产史;养育不当史;或有家族史,父母为近亲结婚者,这几类父母需要更加注意孩子是否有“迟”“软”的表现。

治疗上五迟、五软属于虚证,以补为主。根据证型不同,分别以补肾养肝和健脾养心为治疗方法。目前常见的治疗手段除了中药、中成药剂长期服用,配合康复训练进行外,还可以用针灸和推拿可以促进脑部发育,减轻肌肉萎缩。

常见的配穴一般以头部穴位和身体上气血比较充足的经络和穴位为主,比如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等等。小儿推拿手法也会将本虚作为核心,根据不同的病、证加入对应的治疗和一些康复训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