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鴻章同為曾國藩最欣賞的門生善謀劃通周易預言清王朝滅亡

道光三十年(1850年)年底,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武裝起義,並於咸豐元年(1851年)在永安建制,建立太平天國。1853年3月,太平軍攻下南京,改稱天京,並在此定都,開始了與清王朝長達11年的對峙。

太平天國爆發後,清政府無力平叛,咸豐皇帝不得不下詔地方興辦團練,以鎮壓太平軍。此時,正在湖南老家守喪的曾國藩響應皇帝號召,並於咸豐三年(1853年),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湘軍。

咸豐四年(1854年)2月,曾國藩帶領湘軍開始與湘軍作戰,逐漸在戰場上取得主動。1864年,湘軍攻克南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湘軍取得了最終勝利。

曾國藩在帶領湘軍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吸納了一批知識分子作為自己的幕僚,這包括了日後晚清政壇的巨擘李鴻章。

在曾國藩眾多門生中,他最欣賞的有兩個,一個是李鴻章,與曾國藩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另一個則是趙烈文,擅長軍事謀略和籌劃。

與李鴻章的聲名赫赫相比,趙烈文就是一個無名小卒。當鎮壓太平天國後,清朝進入了所謂的“同治中興”,滿朝文武都在彈冠相慶時,趙烈文卻斷言清王朝不出五十年必亡。他說這番話是在1867年,而清朝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滅亡,中間只相隔了44年。

趙烈文出身於江蘇常州一個官宦之家,從小聰慧過人,但他並不願像父輩那樣專注於四書五經,走科舉之路,而是所學頗雜,對佛學、易學、醫學、軍事、經濟之學都有涉獵。時人稱他有濟世安民之才,深受當地人的推崇。

咸豐五年(1855年)12月,此時的曾國藩帶領的湘軍被困在南昌,曾國藩因軍事不利,正與江西巡撫大打口水戰,而幕僚也紛紛離他而去。這時,幕僚周騰虎向曾國藩力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常州老鄉趙烈文。

當時的趙烈文才剛剛20出頭,雖然滿腹經綸,但並不入曾國藩法眼。曾國藩見到趙烈文後,二話不說,就要他去參觀樟樹湘軍水陸各營,想試一試他的深淺。曾國藩對自己的湘軍還是很自信的,畢竟這是他練出來的兵,讓他很自傲。要知道,當時的滿清八旗和綠營都被太平軍打的滿地找牙,只有湘軍才敢與太平軍一戰。

趙烈文參觀一圈回來後,就發表了一大通議論,大意就是樟樹營的湘軍軍心懈怠,士氣不高,不足以依仗,一定會吃一個大敗仗。“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曾國藩不以為然,認為他不過是書生之氣,誇誇其談而已。於是,就把趙烈文撂在了一邊,既不安排任務,也不商討軍務,讓他自生自滅。

趙烈文見曾國藩如此不待見自己,就以老母有病,需要照顧為由,向曾國藩辭行。曾國藩也覺得趙烈文沒什麼大才,不過是一個愛說大話的文人,也就沒有挽留。

當趙烈文收拾行囊準備離開的時候,傳來了湘軍周鳳山部在幛樹大敗的消息。曾國藩大吃一驚,因為就在幾天前,趙烈文就曾說該部會打敗仗。曾國藩立即派人把趙烈文請來,虛心向他請教周鳳山部失敗的原因。趙烈文侃侃而談,從軍心、士氣、營建、訓練等多個方面說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曾國藩的認同。

曾國藩對趙烈文的回答很是滿意,於是又就湘軍如何整軍、治軍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也讓曾國藩為之一亮。

於是,曾國藩把趙烈文闢為自己的機要幕僚,參與軍機。而趙烈文在軍事上的謀劃也非常出色,很得曾國藩的器重,與李鴻章一樣,成為其最為賞識的門生。兩人經常徹夜商談軍事機務,最後發展到無話不談,一些話如果放在雍正乾隆那是謀逆之言,可見雙方關係之密切。

同治六年(1867)7月的一個晚上,此時距離兩人初次見面已經過去了12年,兩人的身份地位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曾國藩貴為兩江總督,體仁閣大學士,而趙烈文也從一介布衣,在曾國藩的保舉下成為易州知州。當曾趙二人相隔數年後再次坐在一起秉燭夜談時,兩人就像500多年前的朱元璋和劉伯溫,饒有興趣的談論起了天下走勢。

朱元璋和劉伯溫君臣一席暢談,於是有了《燒餅歌》,預言了明朝以後800多年的天下走勢,而曾國藩和趙烈文的師生夜談就有了對清朝國運的預言。

由於曾國藩和趙烈文都身在官場,對朝廷內外形勢都非常熟悉,自然少不了對清王朝未來國運的推斷。

曾國藩擔憂如今清王朝國衰民窮,百姓赤貧,財富被西方列強大肆掠奪而走,繼續下去,遲早會再次發生大的民變,導致“宗廟之隕落”。

趙烈文認為,目前的清王朝已經內外交困,外有列強欺凌,內有百姓不安,民亂四起,而朝廷袞袞諸公卻置之不理。一旦局勢糜爛到極點,稍微一推,清王朝就會土崩瓦解。他斷言,不出五十年,清王朝必定會滅亡,到時將是軍閥割據。“我估計,異日之禍,必先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國藩痛恨“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崇奉“苟利國家生死以”,一生以振興清王朝為己任。他成為清王朝的滅火隊長,剿叛亂,興洋務,雖然對朝廷形勢洞若觀火,但還是不願意相信趙烈文的預言,認為這不過是“戲論”。

但歷史潮流總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雖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漢族大臣的竭力扶持,但清王朝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創業太易,誅戮又太重,奪取天下太過機巧”的清王朝再也支撐不下去,轟然倒塌,這離趙烈文當初所預言的時間僅隔了4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