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制服的前世今生》系列報道之一

《司法制服的前世今生》

系列報道之一

公檢法制服的三次變革說明了什麼?

《司法制服的前世今生》系列報道之一

作者 李蒙


01

中國的司法制服是如何演變的?對司法制服感興趣的人們,往往喜歡將公檢法制服分門別類地進行梳理研究,因而忽略了司法制服的整體發展變革軌跡,忽略變革發生的歷史背景和深層原因,那就是司法理念、司法制度的發展和演變。



02

清末出現警察制度


《司法制服的前世今生》系列報道之一

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是封建君主專制,沒有現代政治中涇渭分明的立法、司法與行政權的分野,缺少獨立於行政權的司法權。在古代戲劇中,經常可以看到老百姓擊鼓鳴冤、縣官升堂審案的情況,縣官是一個縣的行政長官,卻要審理司法案件,反映出行政權與司法權在古代是合一的。沒有獨立於行政權的司法權,自然就沒有獨立的司法制服。


古代的司法機關只是行政機關的組成部分,司法官員如大理寺卿、御史大夫等,只是行政官員的分支,自然也不會穿著特別的司法制服。他們區別於一般行政官員的,只有官帽和官服“補子”上的一個神獸圖案——獬豸。繡有獬豸的官帽被稱為“獬豸冠”,繡有獬豸的官服,告訴人們穿此官服的人參與判冤決獄之事,可能有生殺予奪之權。


中國古代沒有警察,只有在官府服役的捕快,在監獄從事管理工作的獄卒,以及維護地方治安的保甲、團練之類,他們被認為是軍隊的一部分,只不過服役的場所不同於普通的軍營。這些捕快、獄卒等人也沒有自己的獨特服裝,只是在上衣的前胸後背上寫有一個特殊的文字,如“捕”,如“卒”,加以區別。


到了晚清,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鴉片戰爭後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敲開了中國的大門,租界在中國到處開花,西方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在租界建立起來,兩相對照,對古老中國的封建君主制度形成了強烈的衝擊。一些源自西方的現代政治制度、司法制度也開始在中國建立起來。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戰敗的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其中規定“在天津周圍20裡內不得駐紮中國軍隊”,列強則可在北京使館區和天津等租界駐軍。天津歷來為北京門戶,若無一兵一卒,敵軍便可長驅直入,慈禧太后為此寢食難安,甚至不敢回京。當時年僅42歲的新任直隸總督袁世凱靈機一動,決定引入國外的警察制度,從他原來在天津小站訓練的北洋新軍中抽調了3000名士兵,拼湊成巡警隊伍,於1902年8月15日進駐天津,成立天津巡警總局。中國近代警察制度,由此開篇。


此後,全國各地陸續建立起警察制度,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警服,直到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全國才有了統一的警察服裝。這些形式各異的警服今天看來頗有些奇形怪狀,有的就是中國平民穿著的對襟襖褂,中間繫著布疙瘩扣,頭上卻戴著一頂頗有西方色彩的圓禮帽。而統一的警服接近於當時的新式軍裝,這種新式軍裝是借鑑西方軍隊的軍裝設計的,已經戴著大簷帽。


03

民國時期的司法制服


《司法制服的前世今生》系列報道之一

1900年前後,清朝政府開始“變法修律”,試圖從日本、德國引進大陸法系的資本主義法律和司法制度。可惜,歷史並沒有給晚清政府多少時間,短短几年之後,隨著辛亥革命的到來,清王朝敲響了喪鐘。


進入民國,基本沿襲了清末的司法制度,在多數地方設有初級審判廳、地方審判廳、高等審判廳和大理院。檢察廳附設於各級審判廳,在審判廳管轄區域內負檢察之責。檢察廳負責調查取證,對刑事案件進行公訴,對審判機關實行監督,有權指揮司法警察。


民國最早的法官服,是通過黑色對襟寬袖法袍的鑲邊來區分推事、檢察官和律師。推事即法官,著黑袍,在領、袖及對襟鑲紅邊,領子為西服式敞口;檢察官著黑袍鑲紫邊;律師著黑袍鑲白邊。鑲邊的紅色、紫色、白色,分別寓意公正、青天、清白。法袍只限在法庭執行職務時穿著。


中國近代司法史上的第一件大事,發生在國民黨黨魁宋教仁被刺殺後,上海地方檢察廳在收到租界公審會檞移交的證據後,公開傳訊國務總理趙秉鈞。一個小小的檢察官,居然敢傳訊一國總理,在國人心中引起巨大的心理震動,在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下,袁世凱被迫批准趙氏辭去總理職務。


在此期間,法官、檢察官的司法制服給國人以深刻的印象,對於堅定司法人員的職業信念,彰顯司法人員的職業特徵,張揚司法人員的獨立人格,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新中國初期警服與軍裝的親密關係


新中國成立前,在人民政權中已經有了警察職業。1928年,隨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人民政府的建立,最初的肅反委員會、政治保衛局、民警局、刑事偵探局,成了人民公安的雛形。那時,公安人員與紅軍戰士穿一樣的服裝。從此,公安制服接近軍裝的傳統一直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直到1972年才根本改變。


193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從延安邊區保衛處、檢查處等部門抽調部分幹部戰士,組建了延安市公安局管轄的延安市警察隊。警察隊員的著裝已經區別於當時的幹部、戰士所著的灰布軍裝,著黑色警察制服,帽子的樣式與八路軍軍帽相同,但沒有帽徽,領章是用鋁合金特製的,正面鑄有"邊警"二字,意為"陝甘寧邊區人民警察"。在軍裝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特殊標誌,將警服與軍裝稍加區別,是此後幾十年警服設計的主要思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最早誕生的警察制服被稱為“五〇式”。“五〇式”警服的形制與“五〇式”解放軍軍裝幾乎一致,顏色也是米黃色,只是在左衣領按警種綴釘冠以"治""戶""交""消"字首加號碼,右衣領綴釘"人民警察"字樣的領章,並佩"人民警察"布質胸章,以示區別。男女警察均佩戴與解放軍軍裝完全一樣的墨綠色帶耳扇的解放式棉帽,只是帽徽為中間嵌"公安"字樣的黃邊紅五角星。


此後的“五五式”警服也緊隨“五五式”軍裝。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軍裝制式發生重大改變,出現了肩章、領花、帽徽,公安警服也隨之改變,原計劃公安警察實行警銜制,後因故未實行,但警服的肩部已設計了肩拌和釦眼。


但“五五式”警服與“五五式”軍裝的最大區別,在於上衣色彩。警服採用白色,只有消防等專業警察與軍裝仍一致為草綠色。這種改變是基於樸素的色差原理,白色最顯眼,交通警察在指揮交通時,白色最醒目,最容易讓駕車司機和行人看到。此後,中國警察制服以白色為基本顏色的傳統,一直保留到1999年。在許多五六十年代的國產老電影中,出現的人民警察形象基本都穿白色制服,給那個年代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後的“五八式”警服,只是在“五五式”警服的基礎上進行了局部調整。而到了1965年,解放軍取消了“軍銜制”,軍裝形制再次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隨即也傳遞給了警服。軍裝的肩章、領花和帽徽全部取消,軍人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而“六六式”警服,除了帽徽不是五角星,是圓形、中間國旗周圍雕金色麥穗齒輪外,其他與“六五式”軍裝完全一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深棕綠色軍裝成為全社會的時尚,“六六式”警服也非常令人羨慕。



04

1972:警服與軍裝有了明顯區別


《司法制服的前世今生》系列報道之一

到了1972年1月,為區別軍、警服裝,突出人民警察的特點,國務院批准公安部《關於改革人民警察服裝的通知》,人民警察服裝顏色由深棕綠色改為藏藍色。冬季警服除交通民警夏服上衣依然為白色外,其他警種的上衣、下裝均為藏藍色,戴藏藍色解放帽。1972年交通民警恢復大簷帽,1974年全部恢復,均套白色鑲兩道藍牙線的帽罩,藍帽牆。取消交通民警盔帽,交通警察冬服為藏藍色,戴白色套袖,戴藏藍色栽絨帽。


為什麼到了1972年,警服不再追隨軍裝而做出了明顯的區分?這與1971年“林彪事件”的發生有很大關係。林彪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國家政治經濟生活進入清理整頓時期,社會上人心思定,人心思安,希望公安警察為維護社會治安發揮更大作用。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警服與軍裝才開始有了明顯區別,這是我國司法制服的第一次重大變革。


這次變革其實也有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層面的深刻原因。1949年建國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司法機關主要承擔著鎮壓反革命、打擊階級敵人,捍衛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任務,被稱為“刀把子”,反映在警服上,自然就會更突出武裝力量的色彩,所以接近於軍裝。


而到了1972年,雖然文化大革命還沒有結束,但全社會對文革動亂的反思其實已經開始,必然在社會生活中反映出來。公安工作不再只強調其專政職能,也開始注重更加發揮其維護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職能,警服與軍裝的分水嶺由此產生。


文革結束之後的“八三式”“八九式”制服,都是在“七二式”制服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05

1984:“嚴打”背景下的軍警式制服

《司法制服的前世今生》系列報道之一

在文革之前,中國的警服發生了多次變化,但同公安警察相比,同樣是司法工作人員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卻長期沒有制服。


雖然沒有制服,但當時的法官、檢察官都普遍穿著中山裝辦理案件,中山裝成為當時法官、檢察官的“準制服”。


1957年“反右”,大批律師都被打成“右派”,律師作為群體在中國的司法活動中趨於消失。文革中,法院、檢察院也基本停止了工作,制服更是無從談起。


1976年“粉碎四人幫”,十年文革浩劫結束,各級法院、檢察院得以重新組建,律師制度也開始恢復。法官、檢察官們都很希望自己也能像公安警察那樣穿制服,但這一願望直到1984年才實現。


1984 年5月1日,全國法院首次實行統一制服,法官佩戴肩章,戴大簷帽。肩章為紅色,上面飾有的天平圖案,意為法官肩擔公平,執著法律正義,在大簷帽的正中安放國徽,寓示著法官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


與此同時,全國檢察院也首次實行統一制服,檢察官也佩戴肩章,戴大簷帽。與法官制服不同的是,檢察官制服的肩章和帽徽均為“檢徽”圖案。檢徽最初設計為兩把交叉的利劍,但後來考慮到這可能過於突出嚴厲打擊的色彩,後改為由盾牌、五顆五角星、長城和橄欖枝圖形構成。盾牌和五角星象徵著司法機關在國家法制建設中擔負著法律保障等重要職責;長城象徵著中國,充分體現了司法機關的國家屬性,也象徵著國家對司法工作順利開展的堅強保障力;橄欖枝代表著和諧,象徵司法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984年5月1日,檢察人員第一次統一著裝,夏裝為米黃色,春秋冬裝為豆綠色,佩以領花、肩章和戴有國徽的大蓋帽。


1984年,中國的警察、檢察官、法官都統一成佩戴肩章,戴大簷帽的軍警式制服,這與1983年“嚴打”有密切關係。1983年在全國開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動以後,中央決定給公檢法部門的司法工作人員都配發制服,而法檢兩家的制服都是以公安制服為藍本設計的。


1984年軍警式制服的一統江山,是中國司法制服的第二次變革。從積極的方面說,法官、檢察官終於有了制服,象徵著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司法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從消極的方面說,讓法官、檢察官也穿上軍警式制服,也反映出當時的司法理念是“重打擊輕保護”“重實體輕程序”“重保護公權力,輕維護私權利”,“嚴打”形成的“大三長聯合辦案”“公檢法一條龍流水線”的模式,後來長期影響著我國的司法工作,使得罪刑法定、疑罪從無、保護人權等司法原則,長期難於進入中國的司法實踐活動。



06

1999:警服國際化

《司法制服的前世今生》系列報道之一

1999年,中國的警察公安制服再次發生了不亞於1972年的重大變化,走向國際化。


1999年4月,公安部召開警服設計發佈會,國內30家著名服裝公司設計師的五百多套設計方案參加招標。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經過專家論證、評審,廣泛徵求各警種、各層次幹警和社會各界意見,又經過從南到北三個城市試穿,進一步改進到最後定型。


"九九"式警服的顏色,選用與國際上警服主流色調相一致的藏藍色,完全區別于軍隊的草綠色,也不再是以前常見的白色,形成鮮明的警察制服體系,在面料上也提高了檔次。尤其是採用國際通用的型號制,實行量體套裁,對每一位民警進行量體,按人制作,由製作廠家直接發到民警個人手裡,大大提高了警服的合體率。至此,中國警察穿著新式警服閃亮登上了世界大舞臺。


九九式警服顏色選用國際上警察通用的藏青色或藏藍色,交、巡警襯衫採用淺藍色,高級警官襯衫採用白色,普通民警襯衫採用鐵灰色。高級警官、交巡警領帶顏色為藍色,其他警種的領帶為銀灰色。服飾佩戴帽徽、領花、警銜、警號、胸徽,大帽徽裝訂在大簷帽、涼帽、栽絨帽上;小帽徽裝訂在女呢帽和便帽上。


同以前的制服相比,九九式警服有了質的飛躍。反映在司法理念、司法制度上,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製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警服的國際化,和隨後法袍的出現、檢察制服西服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司法制服的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變革。


07

2000:中國法官制服、檢察制服的重大變革

《司法制服的前世今生》系列報道之一

同九九式警服相比,2000年中國的法官制服、檢察官制服發生了更加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摘掉了大簷帽和肩章,脫下了軍警服,法官披上了法袍,檢察官穿上了西裝。


200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財政部聯合發文指出,現行的審判服和檢察服已不適應新形勢下審判工作和檢察事業發展的要求,改革審判服和檢察服已顯得十分必要。


與之前的軍警式制服根本不同的是,法官制服出現了與國際比賽接軌的黑色散袖口式長袍。黑色代表莊重和嚴肅,紅色前襟配有裝飾性金黃色領釦,與國旗的配色一致,體現了人民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四顆塑有法徽的領釦,象徵審判權由四級人民法院行使,同時也象徵人民法院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事實,忠於法律。


而西服式法官制服分春秋裝、冬裝和夏裝,春秋裝和冬裝為黑色,夏裝為淺灰色,審判人員身著西服制服執行職務時,需同時佩帶專用徽章作為其身份標誌。


新式法官制服在設計上突出體現了人民法官嚴肅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的宗旨,符合法官的職業特點。法官袍只允許在法庭上和執行職務時穿著,是沒有等級差別的,是非等級化的象徵。


與此同時,中國的檢察制服也取消了大簷帽、肩章、領花等具有軍事化色彩的裝飾,換以能充分表現文明司法的西服式制服,用國際通行的胸徽作為執法標誌,服裝的顏色由豆綠色改為國際化的、能體現司法權威性、嚴肅性的深色調。新式檢察服在西服款式基礎上設計,為小翻領三粒扣式服裝,分冬、春秋和夏服,夏服襯衣採用化纖和棉、麻的混紡面料,高級檢察官著毛滌檢察服裝。胸徽上方"中國檢察"四個漢字明顯。春秋裝採用國際檢察官通行的藏藍色,突出莊重、大方、簡潔的風格,具有時代特徵。


身披法袍的法官形象體現了司法的中立性、獨立性、科學性、權威性,也顯現出前所未有的莊嚴性。法官在調處糾紛、統一規則的同時,也在共和國的土地上散播著法律文化,培育著中國公民對法律的信仰。

  

法治的生成和發展,離不開一些列具有豐富內涵的符號和儀式,它們預示著司法文明與法治文化的興衰沉浮,記載著司法理唸的發展脈絡。通過考察司法制服的衍變,可以發現司法理唸的革新與轉化。一部司法制服的發展史,其實是司法理唸的變遷史,縮微的法治精神發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