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與阮陵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與阮陵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與阮陵

一,水泉寺


水泉寺離我家不遠,上世記70年代,我曾在這裡的涇川二中讀過5年書。

她位於現在的涇川縣城北面、涇河之陽、兼山(五龍山)腳下的涇州城遺址上,遠遠望去,青山綠樹懷抱中的牌坊廟宇、亭臺樓閣、紅牆黃瓦、蒼松翠柏儼然像一處富麗堂皇、風景如畫的皇家行宮、御花園,或達官貴人休閒消遣的大觀園。

說近點,猶如一座仿古建築的避暑山莊,或依山傍水的風景公園。對面是蒼翠巍巍的王母宮山、金碧輝煌的西王母宮殿和位於古涇州降西王母處回山腳下的涇川縣城,東面與隋大興國寺、唐大雲寺遺址相左右。寺外的居民村落與縣城建築遙相呼應,由於寺院建在高出地平線20多米的平臺上,幾百年前涇河特大洪水蕩平涇州城致使千年古城片瓦無存時,完好無損的水泉寺古剎便成了古涇州城唯一的文史遺存和文物見證。


  古剎水泉寺曾經是古涇州城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依山傍水,坐北面南,進入院內需從精雕細刻的大理石臺階上到一天門平臺上,一對石雕雄獅一左一右靜靜地蹲在門柱兩邊,遠望綿延回中,近瞰涇州全城,忠實的履行著護寺職責。經過東西對稱的廂房門廳和左右相對的花壇,沿石階上去到二天門門廳,再往進走15米,威武壯觀的大雄寶殿湧入眼簾。殿堂呈東西走向的長方形,高15米,長25米,寬20米,坐落在東西長30米、南北寬25米的石砌平臺上,平臺四周進店臺階皆為漢白玉雕飾階梯且有護欄。大殿為土木結構,紅色高大的廊柱與相同顏色的木質門窗相間。內外裝飾,雕樑畫棟,粉牆壁畫,皆為古老而有傳奇色彩的佛教歷史。殿頂內外的梁、檁、椽、簷、飛簷挑角、斗拱脊獸的設計和著色,精巧絕倫,歎為觀止。高大雄偉的、超出真人10倍的佛身塑像正坐廟中心,端莊慈祥,威嚴神秘,與左右兩位侍者及店內格局和裝飾形成和諧的統一,令人敬仰和生畏。


  距大殿西山牆5米處植有一棵漢柳樹,裸露在地面的樹身需5個人伸開雙臂手手相接才能合攏。向陽的特性促使樹枝一律向大殿頂部的東面伸展開去,用枝杈庇護著琉璃瓦下的殿廊,用翠綠裝點著寶剎寺內的風景。大殿後面是一排古老而粗壯的垂柳樹和松柏相間的四季青。晴天的水泉寺,陽光下的紅牆黃瓦折射的光芒,與殿頂青青泛綠的繁蔭形成精彩紛呈的互補,對於用心體悟美的遊客來說,此情此景妙不可言,令人回味無窮。樹齡就是寺齡。


  大殿後面5米向北處是一汪清澈的長方形荷花池,古稱共池,同大殿在一條軸線上,深10米,長40米,寬30米。共池中央矗立著一座兩層樓的四方亭閣,閣下是石砌平臺,與地面一樣高,成正方形,邊長為15米,周圍是正紅色木質欄杆,副欄為勾欄匍狀。亭閣也呈正方形,方方10米,每層高8米,總計高18米(含樓頂裝飾)。


  亭閣分上下兩層,木質框架結構,一層與地面呈水平狀,南北各開一門,每道門各連一座微型磚砌石拱橋與南北地面相接。東西牆面各裝一個八角窗,亭內分東西立放著兩尊篆刻石碑,東面一款是水泉寺建寺竣工紀念碑,西面一款記載的是古涇州城的歷史沿革及水患吞噬涇州城的紀實,此為沉碑亭。順著一樓牆角的木製樓梯向上便進入第二層樓閣攬勝閣。底板為優質硬雜木方做成,結實不反彈,走上去沒聲音。閣內雕樑畫棟,粉牆上下所到之處大都是名人詩賦和風景壁畫。東西南北四面閣牆中間各開一面小窗共四口,專供遊客覽勝觀景之用。依南窗,巍巍回山如屏障,高峰涇城相偎依,滿目勝景;佇東戶,大雲遺址起祥雲,涇汭合壁向東歌,一覽無餘;西遠眺,緩緩涇水飄銀帶,兩岸稼穡泛綠波,盡收眼底;望北山,天機山坡盡綠染,蒼松翠柏衛城郭,生機盎然。石拱橋凌空而架,橋下共池水屬地泉自溢式水源,四季清澈,水草茂密,即使冬天也不結冰,五色游魚忽上忽下在水草和荷花之間往來穿梭,自由自在。每當微風吹來,池面蕩波的時候,靜靜的亭閣和筆直的石碑的倒影,在水下微微顫抖或S型閃現,觀景者若是在二樓覽勝亭向下俯視,始終感覺是亭在動而水不動。此時,觀景的人如同在蓬萊仙閣超然神遊,猶如乘坐遊艇在湖面盪舟,如果把亭閣當成諾亞方舟,那麼,亭閣下的共池恰似青海湖或杭州西湖,煩惱和不快在覽勝休閒中不知不覺的釋然。這就是古涇州八景之一的“共池湧碧”的真實由來和景觀寫照。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與阮陵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與阮陵

共池東北岸5米處有兩眼地泉井,一眼在寺院內,供僧人飲用。一眼在寺院外,供附近村民人畜飲水。一年四季中的水泉寺,春有綠意裝點,夏有繁花似錦,秋有累累果實,冬有銀裝素裹。

寺內僧人不下10人,常年唸佛誦經,四季香火旺盛,院內松柏林立,綠柳成蔭。每逢廟會節慶假日,相鄰區縣的士、農、工、商、學、達官貴人,男女老少扶老攜幼進寺燒香拜佛,消災避禍。信男善女進香許願求男求女,祈求平安;遠方信士觀光朝聖,求財祈福;文人賢達遊山玩水,地方紳士尋常百姓休閒賞景觀光遊覽。寺內香菸繚繞人頭躦動,寶剎上下處處瀰漫著虔誠、融合、古樸、典雅的氣氛。寺外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熱鬧非凡,令人流連忘返。


  除了僧人們的誦經活動外,寺內環境清靜幽雅,閒適恬靜,山、河、泉、樹,北山之陽、南山之草,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其中的地脈走向和靈氣全都集中在佛教寶剎水泉寺,加之歷史悠久的古文化底蘊,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澱,古今中外文化的有機融合,本土文化的人文氣息,西王母文化的涵蓋和傳承,為上世紀50年代將學校建在寺院的構想和決策提供了決定性的依據和先決條件。


  共池上的亭閣於1976年塌毀,共池於1981年被填平。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與阮陵

  二,共池


共池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涇川縣城關鎮水泉寺村城關中學院內。在當地它一直是默默無聞的,遠沒有王母宮和瑤池溝那樣熱鬧和風光。但它卻不是虛無飄渺的神話傳說,而是一處上古遺存。

“共池”遺址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當時的涇水流域出現過好幾個氏族小國,其中有共國(今涇川)、阮國(今涇川)、彭國(今慶陽)、密須國(今靈臺)等。以密須國最強,修建了密須城(故城在今靈臺縣百里鎮)。其中,在今甘肅涇川東北的阮國是皋陶的後裔所建,在如今水泉寺附近就是另一個小方國——共。


遺址上的共池池約1畝見方,內植荷花,池上有木結構亭子,1949年前改建為磚木結構的閣樓,1970年代末塌毀。池底有山泉,名青鳳泉,泉水湧動。可惜的是在1981年共池被人為的原因填平,據說填壓時,泉水無法封壓,用數袋水泥一次性封堵,以黃土、瓦礫充實,就這樣,古涇州八景之一的“共池湧碧”的景象就從世間徹底消失了。

共池用巨石砌成,是當時解決城內飲水而修的蓄水池。相傳周共王曾遊於此,故名“共池”,其實是靠不住的,因為“周共王”,有的書上記載為“周恭王”,不能因一個“共”字就附會——而這種附會古人又是中國民間最簡便易行,最樂意乾的事情。共池是當時解決城內飲水而修的蓄水池,後人闢為古蹟遊覽地,清代列為涇州八景之一,

據《詩經·大雅·皇矣》有“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的記載。

  《詩經全譯》引(唐)·孔穎達釋:“有密國之人,乃不恭其職,敢拒逆我大國,乃侵我周之阮地,遂往復侵共。”

  《詩經·朱注》朱熹(宋)釋:“阮,國名,在今涇州。徂,往也。共,阮國之地名,今涇州之共池是也。”

  《詩意折中》引傅恆(清)等釋:“密、阮皆國名;共,阮邑:距,拒。”

  古代的密國是現在的靈臺縣百里鄉,距涇川並不遙遠。“共”因為有“共池”為證,其地理位置也是確定了的,在“密”和“共”之間,假如依次還有阮國和徂國,那麼是否太擠了點?

  更重要的是,水泉寺村的古名叫“阮陵鄉”,顧名思義當然是阮姓人的墓地,而且能稱之為“陵”的應該有王者級別。既然這裡曾有過阮國為事實,那麼阮人以國為姓,死後葬在它們的國都——“共”的旁邊,就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了,否則怎麼解釋阮國的人死了為什麼要葬在共國的土地上?

  所以,涇川在商周時為阮國所在地,其“邑”即國都為“共”,城內有供居民飲水用的“共池”保留至今,就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了!而且,水泉寺村歷史上一直就是涇州舊縣城所在地,直到明洪武初年因發大水才遷到現址。是否可以認為:“共”城就是最元初的涇州城呢?

  至於“共池”名稱的由來,它即可以是後人紀念“共都”的稱謂,也可以是阮人當初就稱它為“共池”(公用的水池),就如稱他們的都城為“共”一樣!

  因為它是上古時期的城市民生工程,共池就被後人闢為了古蹟遊覽地,池中“植蓮養魚”,列為涇州八景之一,清人劉世安有“共池湧碧亭”楹聯一付,“山外仍來青鳥使,池中如見白蓮花”,可見當時池上是建有亭閣的,但蓮花已經沒有了,只能靠想象。

  我們有記憶時已沒有了這些,但池子還在,池右旁有一座二層挑角樓閣,閣門上有“共池湧碧”四字匾額,內部曾是二中的圖書室。樓閣中西合壁的樣式,應是民國時的建築。不管建造它的最初目的是什麼,後來它都成了“共池湧碧”的代表性標誌。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與阮陵

  三,阮陵


史料記載,阮姓源於商周諸侯國之阮國,疆域大致在今涇川縣東北,後被周文王所滅,國人便以阮為姓繼續生活在當地。後來西戎東進,阮氏族人被迫離鄉,遷至今河南省尉氏縣陳留,魏晉時阮姓成為望族,湧現出阮瑀、阮籍等文學大家。“五胡亂華”時期,阮氏族人被迫南下。直至今日,除中國外,阮氏族人已廣佈於今越南、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秘密就藏在一個小小村莊裡

  小時候看《水滸傳》時,我很喜歡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這三個梁山好漢。阮氏三兄弟性格豪爽、俠肝義膽,駕舟踏浪,水上功夫蓋世無雙。

  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在百家姓裡面還有“阮”這個姓氏。

  到中學時得知三國時期有“竹林七賢”,其核心人物阮籍在遊歷楚漢戰爭古戰場時,曾經說了一句極有霸氣的話:“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再到後來,瞭解到在鄰國越南,阮姓被尊為國姓,在人口中佔大多數。

  心中就產生了一個疑問,那麼阮姓是如何起源的呢?

  沒想到這個秘密就藏在平涼市涇川縣的一個小小村莊裡。

  今年五月,記者去涇河沿線採訪時,有幸來到水泉寺村。

  從村名我們大致就可以猜出,它的緣起應該與同名的一座寺院有關。

  水泉禪寺是因為寺內有山泉噴湧而得名。它留在史書裡的是赫赫聲名,宋真宗趙恆,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廣孝皇帝鐵穆耳,明憲宗皇帝朱見深都給水泉禪寺留下敕賜。

  它的大體位置就在縣城邊的兼山(五龍山)山麓,如今的城關中學所在地。

  涇州古城建自商周,連續使用、擴建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當年雨量創歷史最高,涇河與上游朱家澗水潭水量亦創歷史最高,一夜之間淹沒城池,古城內的建築物自此大多廢棄,只有西、北、東城牆大部倖存,而唯一留下的完整建築物便是水泉禪寺,由於寺院從地面以岩石砌築起4米至8米多高的臺基,臺基之上建寺,故水泉禪寺逃過了明代洪水之劫。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之後,水泉寺所在地不復興盛,隨著歲月的流變漸漸成了村莊,村名也叫水泉寺,世代沿用至今。

  我們看到如今的涇川城關中學校門古色古香,仍然保留著唐代風格。城關中學的圖書館仍然保持著原貌,這座建築,是明代在唐宋原殿上重建的,至清代,又重修。目前,大殿的長簷、翹角、斗拱、明柱、臺明及磚雕、青磚包砌的山牆,仍可見精細的古風。學校的老師講,當時的水泉禪寺就坐落在四到八米高的石臺上,從以前的山門到現在的校門及東牆之下,石臺的格局從古至今未變。


  水泉寺與我們要去探秘的阮姓起源又有什麼關係呢?

  “共池湧碧”的景象從世間徹底消失了

  站在學校籃球場四顧茫然,然而在操場之下確是“共池”遺址所在地。

  “共池”遺址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當時的涇水流域出現過好幾個氏族小國,其中有共國(今涇川)、阮國(今涇川)、彭國(今慶陽)、密須國(今靈臺)等。以密須國最強,修建了密須城(故城在今靈臺縣百里鎮)。

  其中,在今甘肅涇川東北的阮國是皋陶的後裔所建,在如今水泉寺附近就是另一個小方國——共。

  共池遺址共池池約1畝見方,內植荷花,池上有木結構亭子,1949年前改建為磚木結構的閣樓,1970年代末塌毀。池底有山泉,名青鳳泉,泉水湧動。可惜的是在1981年共池被人為的原因填平,據說填壓時,泉水無法封壓,用數袋水泥一次性封堵,以黃土、瓦礫充實,就這樣,古涇州八景之一的“共池湧碧”的景象就從世間徹底消失了。

  只有在學校東牆外向北的一眼甘甜清澈深約10米的古井前,還能遙想那時的勝蹟。

  在《詩經·大雅·皇矣》有這樣的詩句:“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這首詩描寫的是周文王伐密須國的一段史實:

  在周文王晚年時,他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戰略準備,開始對周附近的許多商的封國攻滅或收並,唯有西北邊的密須國不服,密須國在今甘肅靈臺縣。

  當時的共國為了討好姬昌,準備了一份厚禮,專程派使者護送。途經密須時,密須王不僅搶奪了貢品,還派兵攻打共國。同時,密須王為了籌備爭霸的戰略資源,又出兵侵奪阮國的土地和人口。阮國和共國的國君非常害怕,向姬昌求救。姬昌惱將起來,便帶兵去阻住密須國的兵隊,不久滅了密須國。


  但阮國並沒有倖存多久,後來被周文王吞併,阮國子孫為緬懷故國,紛紛以國為姓,中國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裡,後繁衍分佈到全國各地。

  阮陵是阮國遺存的古蹟,其大概位置就在水泉寺(共池)方圓5公里內的地方,自古以來人們就把這一帶地方通稱為阮陵。如今的涇河北岸還有以阮陵命名的阮陵渠、阮陵書院。


  阮姓的後人為了便於祭祀、悼念祖先,就在兼山上培土壘墳作為標誌

  阮陵現在僅僅是水泉村附近一帶地形的統稱嗎?記者沿著城關中學北牆邊的一條山路上五龍山一探究竟。西天是一輪將落的夕陽,小路邊是陡峭的風蝕的崖壁,還有溝壑下迎風飄拂的野草,讓一種略帶蕭索的古意瀰漫開來。攀爬了二十分鐘左右,在一片茂密的松柏林裡,我們看到了一座隆起的封土。前面立有一通石碑,上書“阮陵”兩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孔子曾認為在商周之前,人們只築墓而不起墳,但一個四處流浪的人,不可以不為父母起墳作為標記。是不是阮姓的後人也是便於祭祀、悼念祖先,就在這裡培土壘墳作為標誌呢?而阮姓也從涇川水泉寺村(解放前的阮陵鄉)歷周代至秦,開花散葉,逐漸向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播遷。

  阮氏最早在史書上留有名字的是春秋時魯國人阮氏,始皇時秦人阮翁仲。


  在漢末三國魏晉時,繁衍於陳留郡(今河南省尉氏縣陳留)的阮姓成為望族,一時名人輩出,聲譽顯赫,如阮咸、阮籍。在永嘉之亂時,有阮姓部分族人從陳留郡避亂南遷,到達今江蘇南京,另有一支阮姓遠徙於廣西合浦。 南北朝時避亂江浙等地之阮姓依舊名人輩出,高官不斷。此間,阮姓因仕宦、避亂、升遷、謀生等原因逐漸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並有阮姓進入今天越南境內。

  隋一統天下後,北方也趨於安定,陸續有先前南朝的阮姓回遷北方,而為譜牒學家認可的阮姓入閩時期始於唐朝,唐末五代時已有阮姓入居四川、廣東。

  北宋時居於閩縣(今福建福州)的一支阮姓北徙吳縣(今江蘇蘇州),南宋時此支阮氏出了阮姓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阮登炳。

  明初,山西阮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明中葉後,有阮姓族人渡海到臺灣定居。

  清康乾後,又有山東之阮姓闖關東到東北三省。這樣,阮姓就在中國各地都有分佈,尤以浙江、福建、山東、湖北等省為多,直至今日,阮氏族人在海外已廣佈於今越南、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2013年5月20日對於阮氏宗親來說是一個大日子,在昔日冷冷清清的阮陵前,旗幡飄飄,鼓樂聲聲,人頭攢動,中華阮姓文化研究會首次全球阮氏故里拜祖大典在這裡隆重舉行。來自美國和國內廣東、福建、安徽、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個省市的阮氏宗親代表團160多人參加拜祖大典。


  有阮氏宗親用一首詩回顧了阮姓的來龍去脈,可謂意味深長:

  得姓皋陶始稱阮,國已滄桑成雲煙。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與阮陵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與阮陵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與阮陵


圖文原創——香山紅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