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与阮陵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与阮陵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与阮陵

一,水泉寺


水泉寺离我家不远,上世记70年代,我曾在这里的泾川二中读过5年书。

她位于现在的泾川县城北面、泾河之阳、兼山(五龙山)脚下的泾州城遗址上,远远望去,青山绿树怀抱中的牌坊庙宇、亭台楼阁、红墙黄瓦、苍松翠柏俨然像一处富丽堂皇、风景如画的皇家行宫、御花园,或达官贵人休闲消遣的大观园。

说近点,犹如一座仿古建筑的避暑山庄,或依山傍水的风景公园。对面是苍翠巍巍的王母宫山、金碧辉煌的西王母宫殿和位于古泾州降西王母处回山脚下的泾川县城,东面与隋大兴国寺、唐大云寺遗址相左右。寺外的居民村落与县城建筑遥相呼应,由于寺院建在高出地平线20多米的平台上,几百年前泾河特大洪水荡平泾州城致使千年古城片瓦无存时,完好无损的水泉寺古刹便成了古泾州城唯一的文史遗存和文物见证。


  古刹水泉寺曾经是古泾州城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依山傍水,坐北面南,进入院内需从精雕细刻的大理石台阶上到一天门平台上,一对石雕雄狮一左一右静静地蹲在门柱两边,远望绵延回中,近瞰泾州全城,忠实的履行着护寺职责。经过东西对称的厢房门厅和左右相对的花坛,沿石阶上去到二天门门厅,再往进走15米,威武壮观的大雄宝殿涌入眼帘。殿堂呈东西走向的长方形,高15米,长25米,宽20米,坐落在东西长30米、南北宽25米的石砌平台上,平台四周进店台阶皆为汉白玉雕饰阶梯且有护栏。大殿为土木结构,红色高大的廊柱与相同颜色的木质门窗相间。内外装饰,雕梁画栋,粉墙壁画,皆为古老而有传奇色彩的佛教历史。殿顶内外的梁、檩、椽、檐、飞檐挑角、斗拱脊兽的设计和着色,精巧绝伦,叹为观止。高大雄伟的、超出真人10倍的佛身塑像正坐庙中心,端庄慈祥,威严神秘,与左右两位侍者及店内格局和装饰形成和谐的统一,令人敬仰和生畏。


  距大殿西山墙5米处植有一棵汉柳树,裸露在地面的树身需5个人伸开双臂手手相接才能合拢。向阳的特性促使树枝一律向大殿顶部的东面伸展开去,用枝杈庇护着琉璃瓦下的殿廊,用翠绿装点着宝刹寺内的风景。大殿后面是一排古老而粗壮的垂柳树和松柏相间的四季青。晴天的水泉寺,阳光下的红墙黄瓦折射的光芒,与殿顶青青泛绿的繁荫形成精彩纷呈的互补,对于用心体悟美的游客来说,此情此景妙不可言,令人回味无穷。树龄就是寺龄。


  大殿后面5米向北处是一汪清澈的长方形荷花池,古称共池,同大殿在一条轴线上,深10米,长40米,宽30米。共池中央矗立着一座两层楼的四方亭阁,阁下是石砌平台,与地面一样高,成正方形,边长为15米,周围是正红色木质栏杆,副栏为勾栏匍状。亭阁也呈正方形,方方10米,每层高8米,总计高18米(含楼顶装饰)。


  亭阁分上下两层,木质框架结构,一层与地面呈水平状,南北各开一门,每道门各连一座微型砖砌石拱桥与南北地面相接。东西墙面各装一个八角窗,亭内分东西立放着两尊篆刻石碑,东面一款是水泉寺建寺竣工纪念碑,西面一款记载的是古泾州城的历史沿革及水患吞噬泾州城的纪实,此为沉碑亭。顺着一楼墙角的木制楼梯向上便进入第二层楼阁揽胜阁。底板为优质硬杂木方做成,结实不反弹,走上去没声音。阁内雕梁画栋,粉墙上下所到之处大都是名人诗赋和风景壁画。东西南北四面阁墙中间各开一面小窗共四口,专供游客览胜观景之用。依南窗,巍巍回山如屏障,高峰泾城相偎依,满目胜景;伫东户,大云遗址起祥云,泾汭合壁向东歌,一览无余;西远眺,缓缓泾水飘银带,两岸稼穑泛绿波,尽收眼底;望北山,天机山坡尽绿染,苍松翠柏卫城郭,生机盎然。石拱桥凌空而架,桥下共池水属地泉自溢式水源,四季清澈,水草茂密,即使冬天也不结冰,五色游鱼忽上忽下在水草和荷花之间往来穿梭,自由自在。每当微风吹来,池面荡波的时候,静静的亭阁和笔直的石碑的倒影,在水下微微颤抖或S型闪现,观景者若是在二楼览胜亭向下俯视,始终感觉是亭在动而水不动。此时,观景的人如同在蓬莱仙阁超然神游,犹如乘坐游艇在湖面荡舟,如果把亭阁当成诺亚方舟,那么,亭阁下的共池恰似青海湖或杭州西湖,烦恼和不快在览胜休闲中不知不觉的释然。这就是古泾州八景之一的“共池涌碧”的真实由来和景观写照。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与阮陵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与阮陵

共池东北岸5米处有两眼地泉井,一眼在寺院内,供僧人饮用。一眼在寺院外,供附近村民人畜饮水。一年四季中的水泉寺,春有绿意装点,夏有繁花似锦,秋有累累果实,冬有银装素裹。

寺内僧人不下10人,常年念佛诵经,四季香火旺盛,院内松柏林立,绿柳成荫。每逢庙会节庆假日,相邻区县的士、农、工、商、学、达官贵人,男女老少扶老携幼进寺烧香拜佛,消灾避祸。信男善女进香许愿求男求女,祈求平安;远方信士观光朝圣,求财祈福;文人贤达游山玩水,地方绅士寻常百姓休闲赏景观光游览。寺内香烟缭绕人头躜动,宝刹上下处处弥漫着虔诚、融合、古朴、典雅的气氛。寺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热闹非凡,令人流连忘返。


  除了僧人们的诵经活动外,寺内环境清静幽雅,闲适恬静,山、河、泉、树,北山之阳、南山之草,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其中的地脉走向和灵气全都集中在佛教宝刹水泉寺,加之历史悠久的古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古今中外文化的有机融合,本土文化的人文气息,西王母文化的涵盖和传承,为上世纪50年代将学校建在寺院的构想和决策提供了决定性的依据和先决条件。


  共池上的亭阁于1976年塌毁,共池于1981年被填平。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与阮陵

  二,共池


共池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村城关中学院内。在当地它一直是默默无闻的,远没有王母宫和瑶池沟那样热闹和风光。但它却不是虚无飘渺的神话传说,而是一处上古遗存。

“共池”遗址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当时的泾水流域出现过好几个氏族小国,其中有共国(今泾川)、阮国(今泾川)、彭国(今庆阳)、密须国(今灵台)等。以密须国最强,修建了密须城(故城在今灵台县百里镇)。其中,在今甘肃泾川东北的阮国是皋陶的后裔所建,在如今水泉寺附近就是另一个小方国——共。


遗址上的共池池约1亩见方,内植荷花,池上有木结构亭子,1949年前改建为砖木结构的阁楼,1970年代末塌毁。池底有山泉,名青凤泉,泉水涌动。可惜的是在1981年共池被人为的原因填平,据说填压时,泉水无法封压,用数袋水泥一次性封堵,以黄土、瓦砾充实,就这样,古泾州八景之一的“共池涌碧”的景象就从世间彻底消失了。

共池用巨石砌成,是当时解决城内饮水而修的蓄水池。相传周共王曾游于此,故名“共池”,其实是靠不住的,因为“周共王”,有的书上记载为“周恭王”,不能因一个“共”字就附会——而这种附会古人又是中国民间最简便易行,最乐意干的事情。共池是当时解决城内饮水而修的蓄水池,后人辟为古迹游览地,清代列为泾州八景之一,

据《诗经·大雅·皇矣》有“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的记载。

  《诗经全译》引(唐)·孔颖达释:“有密国之人,乃不恭其职,敢拒逆我大国,乃侵我周之阮地,遂往复侵共。”

  《诗经·朱注》朱熹(宋)释:“阮,国名,在今泾州。徂,往也。共,阮国之地名,今泾州之共池是也。”

  《诗意折中》引傅恒(清)等释:“密、阮皆国名;共,阮邑:距,拒。”

  古代的密国是现在的灵台县百里乡,距泾川并不遥远。“共”因为有“共池”为证,其地理位置也是确定了的,在“密”和“共”之间,假如依次还有阮国和徂国,那么是否太挤了点?

  更重要的是,水泉寺村的古名叫“阮陵乡”,顾名思义当然是阮姓人的墓地,而且能称之为“陵”的应该有王者级别。既然这里曾有过阮国为事实,那么阮人以国为姓,死后葬在它们的国都——“共”的旁边,就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否则怎么解释阮国的人死了为什么要葬在共国的土地上?

  所以,泾川在商周时为阮国所在地,其“邑”即国都为“共”,城内有供居民饮水用的“共池”保留至今,就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而且,水泉寺村历史上一直就是泾州旧县城所在地,直到明洪武初年因发大水才迁到现址。是否可以认为:“共”城就是最元初的泾州城呢?

  至于“共池”名称的由来,它即可以是后人纪念“共都”的称谓,也可以是阮人当初就称它为“共池”(公用的水池),就如称他们的都城为“共”一样!

  因为它是上古时期的城市民生工程,共池就被后人辟为了古迹游览地,池中“植莲养鱼”,列为泾州八景之一,清人刘世安有“共池涌碧亭”楹联一付,“山外仍来青鸟使,池中如见白莲花”,可见当时池上是建有亭阁的,但莲花已经没有了,只能靠想象。

  我们有记忆时已没有了这些,但池子还在,池右旁有一座二层挑角楼阁,阁门上有“共池涌碧”四字匾额,内部曾是二中的图书室。楼阁中西合壁的样式,应是民国时的建筑。不管建造它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后来它都成了“共池涌碧”的代表性标志。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与阮陵

  三,阮陵


史料记载,阮姓源于商周诸侯国之阮国,疆域大致在今泾川县东北,后被周文王所灭,国人便以阮为姓继续生活在当地。后来西戎东进,阮氏族人被迫离乡,迁至今河南省尉氏县陈留,魏晋时阮姓成为望族,涌现出阮瑀、阮籍等文学大家。“五胡乱华”时期,阮氏族人被迫南下。直至今日,除中国外,阮氏族人已广布于今越南、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秘密就藏在一个小小村庄里

  小时候看《水浒传》时,我很喜欢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这三个梁山好汉。阮氏三兄弟性格豪爽、侠肝义胆,驾舟踏浪,水上功夫盖世无双。

  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在百家姓里面还有“阮”这个姓氏。

  到中学时得知三国时期有“竹林七贤”,其核心人物阮籍在游历楚汉战争古战场时,曾经说了一句极有霸气的话:“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再到后来,了解到在邻国越南,阮姓被尊为国姓,在人口中占大多数。

  心中就产生了一个疑问,那么阮姓是如何起源的呢?

  没想到这个秘密就藏在平凉市泾川县的一个小小村庄里。

  今年五月,记者去泾河沿线采访时,有幸来到水泉寺村。

  从村名我们大致就可以猜出,它的缘起应该与同名的一座寺院有关。

  水泉禅寺是因为寺内有山泉喷涌而得名。它留在史书里的是赫赫声名,宋真宗赵恒,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广孝皇帝铁穆耳,明宪宗皇帝朱见深都给水泉禅寺留下敕赐。

  它的大体位置就在县城边的兼山(五龙山)山麓,如今的城关中学所在地。

  泾州古城建自商周,连续使用、扩建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当年雨量创历史最高,泾河与上游朱家涧水潭水量亦创历史最高,一夜之间淹没城池,古城内的建筑物自此大多废弃,只有西、北、东城墙大部幸存,而唯一留下的完整建筑物便是水泉禅寺,由于寺院从地面以岩石砌筑起4米至8米多高的台基,台基之上建寺,故水泉禅寺逃过了明代洪水之劫。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之后,水泉寺所在地不复兴盛,随着岁月的流变渐渐成了村庄,村名也叫水泉寺,世代沿用至今。

  我们看到如今的泾川城关中学校门古色古香,仍然保留着唐代风格。城关中学的图书馆仍然保持着原貌,这座建筑,是明代在唐宋原殿上重建的,至清代,又重修。目前,大殿的长檐、翘角、斗拱、明柱、台明及砖雕、青砖包砌的山墙,仍可见精细的古风。学校的老师讲,当时的水泉禅寺就坐落在四到八米高的石台上,从以前的山门到现在的校门及东墙之下,石台的格局从古至今未变。


  水泉寺与我们要去探秘的阮姓起源又有什么关系呢?

  “共池涌碧”的景象从世间彻底消失了

  站在学校篮球场四顾茫然,然而在操场之下确是“共池”遗址所在地。

  “共池”遗址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当时的泾水流域出现过好几个氏族小国,其中有共国(今泾川)、阮国(今泾川)、彭国(今庆阳)、密须国(今灵台)等。以密须国最强,修建了密须城(故城在今灵台县百里镇)。

  其中,在今甘肃泾川东北的阮国是皋陶的后裔所建,在如今水泉寺附近就是另一个小方国——共。

  共池遗址共池池约1亩见方,内植荷花,池上有木结构亭子,1949年前改建为砖木结构的阁楼,1970年代末塌毁。池底有山泉,名青凤泉,泉水涌动。可惜的是在1981年共池被人为的原因填平,据说填压时,泉水无法封压,用数袋水泥一次性封堵,以黄土、瓦砾充实,就这样,古泾州八景之一的“共池涌碧”的景象就从世间彻底消失了。

  只有在学校东墙外向北的一眼甘甜清澈深约10米的古井前,还能遥想那时的胜迹。

  在《诗经·大雅·皇矣》有这样的诗句:“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这首诗描写的是周文王伐密须国的一段史实:

  在周文王晚年时,他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战略准备,开始对周附近的许多商的封国攻灭或收并,唯有西北边的密须国不服,密须国在今甘肃灵台县。

  当时的共国为了讨好姬昌,准备了一份厚礼,专程派使者护送。途经密须时,密须王不仅抢夺了贡品,还派兵攻打共国。同时,密须王为了筹备争霸的战略资源,又出兵侵夺阮国的土地和人口。阮国和共国的国君非常害怕,向姬昌求救。姬昌恼将起来,便带兵去阻住密须国的兵队,不久灭了密须国。


  但阮国并没有幸存多久,后来被周文王吞并,阮国子孙为缅怀故国,纷纷以国为姓,中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全国各地。

  阮陵是阮国遗存的古迹,其大概位置就在水泉寺(共池)方圆5公里内的地方,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这一带地方通称为阮陵。如今的泾河北岸还有以阮陵命名的阮陵渠、阮陵书院。


  阮姓的后人为了便于祭祀、悼念祖先,就在兼山上培土垒坟作为标志

  阮陵现在仅仅是水泉村附近一带地形的统称吗?记者沿着城关中学北墙边的一条山路上五龙山一探究竟。西天是一轮将落的夕阳,小路边是陡峭的风蚀的崖壁,还有沟壑下迎风飘拂的野草,让一种略带萧索的古意弥漫开来。攀爬了二十分钟左右,在一片茂密的松柏林里,我们看到了一座隆起的封土。前面立有一通石碑,上书“阮陵”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孔子曾认为在商周之前,人们只筑墓而不起坟,但一个四处流浪的人,不可以不为父母起坟作为标记。是不是阮姓的后人也是便于祭祀、悼念祖先,就在这里培土垒坟作为标志呢?而阮姓也从泾川水泉寺村(解放前的阮陵乡)历周代至秦,开花散叶,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

  阮氏最早在史书上留有名字的是春秋时鲁国人阮氏,始皇时秦人阮翁仲。


  在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今河南省尉氏县陈留)的阮姓成为望族,一时名人辈出,声誉显赫,如阮咸、阮籍。在永嘉之乱时,有阮姓部分族人从陈留郡避乱南迁,到达今江苏南京,另有一支阮姓远徙于广西合浦。 南北朝时避乱江浙等地之阮姓依旧名人辈出,高官不断。此间,阮姓因仕宦、避乱、升迁、谋生等原因逐渐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进入今天越南境内。

  隋一统天下后,北方也趋于安定,陆续有先前南朝的阮姓回迁北方,而为谱牒学家认可的阮姓入闽时期始于唐朝,唐末五代时已有阮姓入居四川、广东。

  北宋时居于闽县(今福建福州)的一支阮姓北徙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宋时此支阮氏出了阮姓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阮登炳。

  明初,山西阮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明中叶后,有阮姓族人渡海到台湾定居。

  清康乾后,又有山东之阮姓闯关东到东北三省。这样,阮姓就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尤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等省为多,直至今日,阮氏族人在海外已广布于今越南、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2013年5月20日对于阮氏宗亲来说是一个大日子,在昔日冷冷清清的阮陵前,旗幡飘飘,鼓乐声声,人头攒动,中华阮姓文化研究会首次全球阮氏故里拜祖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和国内广东、福建、安徽、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个省市的阮氏宗亲代表团160多人参加拜祖大典。


  有阮氏宗亲用一首诗回顾了阮姓的来龙去脉,可谓意味深长:

  得姓皋陶始称阮,国已沧桑成云烟。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与阮陵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与阮陵

我所知道的水泉寺共池与阮陵


图文原创——香山红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