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陽光,何懼黑暗

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要靠心靈去感受。 — 海倫·凱勒


心若陽光,何懼黑暗

作者簡介: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沙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在此時間裡,她先後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牆故事》。她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勳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

首先和大家打一聲招呼,好幾天未“見”,最近過得可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想必大家都應該聽說過這本書,以及這位享譽世界的名人—海倫·凱勒,小白花了將近十天的時間斷斷續續的閱讀終於把這部著作閱讀完了,真的內心受益良多,在此也想和大家分享裡面的一些“寶貝”東西,希望能夠給你帶來點滴幫助。(文字有點多歐)

心若陽光,何懼黑暗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來自於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語錄,真的也是適應於咋們這個快速而又顯浮躁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裡,你可否想過有沒有一些東西是能引領你的精神前進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並非是什麼心靈雞湯,而是實實在在所發生的的真實故事,我們都讀過一些扣人心絃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裡,主人公面臨死亡,只剩下一段有限的時間能活在世上,有時候是一年,有時候只有一天。我們常常很迫切地想知道這個難逃死劫的主人公將以怎樣的方式來度過所剩不多的時日。當然,我說的主人公是有人身自由的人,不是那種被判有罪,活動範圍受到嚴格限制的囚犯。

讀這樣的故事會激發人的思考,要是我們自己面臨類似的情形時將會做些什麼?哪些事件那些經歷,哪些聯想將會在生命的盡頭湧現?回顧已逝的歲月,我們會為哪些事情感到幸福,又會為哪些事情覺得遺憾?

心若陽光,何懼黑暗

有時候我想,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應該會是一種很好的生活規劃,抱著這樣一種生活態度,我們才會真正看重生活的價值。我們會對每一天的生活感到親切、熱心,並且會對生活有一種敏銳的欣賞力,而這種對生活的敏銳欣賞力常常會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失去。當然也有一些人抱著伊壁鳩魯的享樂主義信條“吃,喝,及時行樂”,不過大部分人則會被死亡來臨的必然性所折磨。

故事裡面本來註定死亡的主人公常常會在最後的關頭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而得救,而他的價值觀念也往往因為與死神邂逅而改變。他更懂得欣賞生活的意義和生活中永恆的精神價值。常常會看到一些正在經受死亡威脅或者曾經與死亡擦肩而過的人,他們對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注入醇美的心願。

但是我們很多人認為生命是理所當然的。雖然我們知道總有一天死神會降臨到我們頭上,但是那一天彷彿遙遙無期。在我們年富力強的時候,死亡是一件永遠不會出現在我們頭腦中的事情,我們很少會去思考它。日子一天天地來了又去,延伸到了無窮之處,於是我們整天關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在瑣碎無聊當中消磨時光,從不會意識到我們對生活的態度是多麼的倦怠和麻木。

心若陽光,何懼黑暗

對我們所具有的感官能力和其他天賦,我想我們同樣是倦怠和麻木的。只有失聰者才知道擁有聽力是多麼幸福;只有盲者才知道能看見陽光是多麼慶幸。但是那些在成年以後喪失了聽覺和聽力的人最能體會這一點,但是那些從未遭受視聽障礙的人卻幾乎不懂得如何去利用這種珍貴的天賦。他們的眼睛粗枝大葉地掃過身邊的世界,耳朵則模模糊糊地接受周圍的聲音,從不會集中起來,帶上哪怕是一點點欣賞的意味。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生病了才想起健康的好

,這都是老生常談了。(以上來自於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內容)

“偉人”之所以偉大一定是有它的原因,海倫·凱勒的這種超強的意志力和始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態度值得大家去好好深入學習。就連美國另一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是海倫·凱勒。”

上帝是公平的,雖然給你關掉了一扇門,但是它會給你打開另外一扇窗。希望你我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好好努力,做一個內心向善,懷抱希望與憧憬的善良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