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变

在每一个马槽形课桌前,一个个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及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平板聚精会神的学习,时而点击平板,时而动笔疾书,时而托腮沉思,时而会心一笑……一个小时学习结束后,很多学生意犹未尽,这时老师安排作十几分钟的注意力训练,也可以自由活动。这就是在优鸿人工智能课堂的学习中心的情景。那么老师在干什么呢?


人工智能教育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变

我们注意到,在一个小时的学习过程中,一位老师手持平板,在轻松的操作,同时巡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和学生低声交流几句,一堂课结束,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这节上的什么课,为什么不见他讲课?

“我们已经不用讲课了,学生也是自选学科进行学习”老师笑着说,“我用手中的平板,就能看到精准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和学习情况,但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及时调整和矫正,课后打印云端生成的个性化作业就OK了”


人工智能教育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变

那么,在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作用和定位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找到优鸿教育的教研总监马百杰,并将这个疑问和盘托出。

他说,由于人工智能教育的运用,从知识分类的角度而言,认知领域的教学可以交给机器,有效担负知识传授这一重要职能,为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教育以及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也要为之一变,主要有三个:

一是人工智能课堂的管理和指导。毕竟中小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年龄,自制力有限,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给于一定的监督和指导,而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再好的教育产品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老师可以在观察和接触学生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为学生提供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的指导,对每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予正确的培养。

三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师。中小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学习能力水平,存在学习能力的不均衡,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能力给予指导和训练,如学习内驱力、学习注意力、记忆力、学习方法,这样就做到和人工智能教学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同时,老师也更有时间和精力利用公众号、线下家访、面谈和家长就孩子的教育、成长和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教育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