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其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亦無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此外,他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曾長期探索實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

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印象·日出》

早年生涯

莫奈1840年11月14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第九區拉斐特街45號(45 rue Laffitte),[1] 是阿道夫和路易斯的次子,雙親均為第二代巴黎人。1841年5月20日,他在當地的巴黎聖母院教區教堂受洗,取名為奧斯卡-克勞德(Oscar-Claude),父母一般只叫他奧斯卡。雖然受洗為天主教徒,但後來莫奈成為了無神論者。

1845年全家搬到諾曼底的勒阿弗爾後,其父想要他繼承家裡的船具和雜貨業務,但莫奈卻想做一個藝術家。他作為歌手的母親決定支持兒子的想法。

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蛙塘》,1869年,收藏於大都會美術館

1851年4月1日莫奈進入阿勒爾弗的一家中學學習藝術,學業之餘以一幅10-20法郎的價格售賣自己的炭筆畫。他的繪畫啟蒙老師是雅克-路易·大衛的學生雅克-弗朗索瓦·奧查德。莫奈於1856年前後在諾曼底的沙灘上結識藝術家歐仁·布丹,後來他成為了莫奈的良師益友,並教授莫奈繪畫油畫及室外寫生的技法。 1857年1月28日,莫奈的母親去世,他因此退學,與喪偶、無子女的姨媽瑪麗-讓娜·列卡德(Marie-Jeanne Lecadre)夫人同住。

巴黎

當莫奈來到巴黎盧浮宮時,他親眼目睹許多畫家在模仿著名藝術家的作品,於是他便攜帶工具和顏料,坐在一扇窗戶旁開始畫他所看見的景物。他在法國居住期間常於其他年輕畫家會面,當中他與後來同為印象派畫家的愛德華·馬奈成為了其好友。

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紅帆船》,1875年,收藏於巴黎橘園美術館


1860年至1862年期間,莫奈在阿爾及利亞服役兩年,在七年的合同到期前,他以傷寒為由在列卡德夫人請求下(可能受荷蘭畫家約翰·巴託德·尤京的幫助)脫離部隊,並前往完成大學的藝術課程。

1862年,莫奈在巴黎加入了夏爾·格萊爾的畫室。他在那裡結認了皮耶-奧古斯特·雷諾阿、弗雷德裡克·巴齊耶及阿爾弗雷德·西斯萊等,並共同創造了一種在戶外和自然光線下用濃厚的油彩作畫的新藝術手法,後來被稱為印象派。

1866年,他以卡米爾·湯希爾為模特兒創作了《綠衣女子》,使他受到承認;卡米爾後來也成為了他許多作品中的模特。不久之後,卡米爾懷孕,並在1867年誕下長子讓·莫奈(克勞德·莫奈之子)。

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綠衣女子》

1870年7月28日,莫奈與卡米爾結婚。同年9月普法戰爭期間,莫奈到英國倫敦避難,並在該地鑽研約翰·康斯太布爾和J·M·W·透納的作品,激發了他對色彩研究方面的創新。1871年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拒絕將莫奈的作品列入展覽。

1871年,他離開倫敦,來到荷蘭贊丹,並在那裡創作了25幅作品,更使警察懷疑他從事革命活動;他還首次遊覽了附近的阿姆斯特丹。1871年的10月或11月,他與其妻回到法國,定居於位塞納河右岸的阿讓特伊至1878年,曾在1874年時短暫地重返荷蘭。在此時期,莫奈創作了大量作品。

1872年,莫奈以勒阿弗爾的風光為背景創作了《印象·日出》,在1874年一次畫展上首次亮相(如今陳列在巴黎瑪摩丹美術館),卻被藝術評論家路易·樂華以“‘印象’派”揶揄他的“離經背道”。

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印象·日出》,1872年,收藏於巴黎瑪摩丹美術館

1876年,莫奈夫人染上肺結核。1878年3月17日,次子米歇爾誕生。1879年,莫奈夫人因子宮癌病逝,臨終時莫奈為她繪下最後一幅畫(《卡米爾安躺病榻上》)。

後來的日子

卡米爾過世後,莫奈傷心欲絕,為脫離貧困而創作了數幅名作。 1880年代初,他繪製了幾組以風景及海景為背景的作品,以作他在法國鄉村生活的記錄,後來成為了其系列畫作。

1878年,莫奈一家暫居於其好友,百貨商店大亨及藝術贊助人歐內斯特·奧施地在弗特伊的房子中;兩個家庭在整個夏天共住一室,而莫奈與其妻愛麗絲·奧施地夫人漸生情愫。同年稍後,奧施地因其破產而逃至比利時避債。1879年,卡米爾逝世後,莫奈依然居於該處,而愛麗絲決定幫助莫奈撫養他的兩個孩子,並在其後把他們和自己的六個孩子一同帶往巴黎。1880年春,他們從巴黎回來;1881年,莫奈家與奧施地家一同遷往普瓦西,但莫奈不喜歡那裡。1883年4月,在列車上一睹其風光後,他們搬到上諾曼底大區厄爾省的吉維尼。他種植了一個大花園,並在那裡完成他餘生的藝術創作。1891年3月,貧困潦倒、與其妻分居已久的奧施地亡於痛風。在出資為他舉殯後,莫奈和愛麗絲於次年結婚。

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聖德尼街的節日》,1878年,收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在吉維尼

1883年5月初,莫奈一家從吉維尼一位田主手中租下一所房子;這所房子座落在連接韋爾農與加斯尼的大路上,有間穀倉被用作畫室,同時亦為果園及小花園。房子離當地的學校很近,周圍的景觀給莫奈的作品提供大量靈感。在一家在此勞作之際,莫奈的作品也被經銷商保羅·杜蘭德-魯埃爾越賣越多,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及至1890年11月時,莫奈已能買得起他的房子與周邊建築了。1890年代,莫奈興修了創建了一所包含天窗的寬敞建築,作為一所溫室和第二個工作室。

在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莫奈開始了系列繪畫創作,即在不同的光線和角度下連續畫同一個物體,如他的系列作品《魯昂主教座堂》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一天中不同的時間來畫。1895年,他從20個不同角度對大教堂所繪畫的畫在迪朗德—呂埃爾(Durand-Ruel)畫廊展出。此外,他還有《乾草堆》、《白楊樹》、《國會大廈》、《睡蓮》等系列作。

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睡蓮池》,1899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莫奈喜歡繪製受控狀態下的自然,尤其是他在吉維尼的院子及裡面的睡蓮與橋。他還繪畫了不少以塞納河為主題的的畫作(如《塞納河上的冰破裂了》)。他每天給園丁寫的指示中包含了精確的種植佈局,以及要購買花卉和植物學書籍。伴隨著財富增長的是其花園的進步,甚至在他已僱用7名園丁時,他仍繼續身體力行建設花園。

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打陽傘的女人》1875年,收藏於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1883年至1908年間,莫奈在地中海畫了許多風景畫和海景畫。在意大利威尼斯,他創作了一系列重要畫作;而在倫敦,他繪製了兩個重要的系列——《國會大廈》系列和《查林十字橋》系列。1911年,繼室愛麗絲逝世;而莫奈所鍾愛的長子讓,其後亦在1914年去世。妻子逝世後,心力交瘁的莫奈由繼女、讓的妻子而且同為畫家的布蘭治·奧施地·莫奈悉心照顧;這段時間,莫奈身上漸漸出現了白內障的初步病徵。

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國會大廈》1900-190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次子米歇爾參軍,而法國則由他的朋友及仰慕者喬治·克列孟梭領導。莫奈繪製了一系列垂柳樹以表達對法國陣亡將士的敬意。1923年,由於在白內障影響下他的畫作整體偏紅,莫奈決定接受兩次白內障手術,以減小白內障症狀對其視力的影響。也許如此,他在手術過後可以看見某些常人難以看見的紫外線,影響他觀察到的顏色。在手術後,他甚至重新繪製了部分作品,當中的睡蓮更藍了。

印象派大師:克洛德·莫奈的生平

《阿讓特伊之橋》,1873年

逝世

1926年12月5日,莫奈卒於肺癌,享年86歲,下葬于吉維尼教堂的墓地。莫奈堅持葬禮儀式要簡單,因此只有大約50人出席。

他的家、花園和睡蓮由唯一繼承人次子米歇爾繼承,並於1966年捐贈給法國美術學院。通過莫奈基金會,他的房子和花園在1980年復原後開放參觀。除了莫奈的紀念品和他一生中的其他事物,房子中還包含了他收集的日本木刻版畫,這房子也成為吉維尼的主要景點之一。

喜歡歡迎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