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與北京南京齊名的都城——鳳陽

曾與北京南京齊名的都城——鳳陽

北京故宮

古語云: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時,下得地勢,中得人心,未有過此者。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皇城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必須具有輻射八方之氣概,攻守咸宜之形勝,富甲天下之經濟,然則這樣完美的都城並不存在,各朝各代只能從實際出發,根據當時的主要矛盾,選擇最優的方案。

定都的選擇

縱觀歷朝歷代,都城的選擇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秦朝之前,受到自然環境以及生產力水平的限制,都城的位置並不固定,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改造自然能力逐漸加強,都城逐漸固定,都城的選址成為影響朝代長治久安的重要原因。

我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高比較易守難攻;優質戰馬在北方,騎兵強於步兵;北方開發的比較早;中華文明源於北方黃河流域等原因,我國都城一直偏於北方,定都於南方大都是偏安一隅,或是國家分裂。

曾與北京南京齊名的都城——鳳陽

西安古都

在秦朝至唐代以前,中國的政治形態以東西對立為主,關中以山河之險、沃野千里的優勢,都城長期在洛陽-長安-開封這條橫線上移動;

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以及宋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面臨著草原民族的威脅加劇,中國的政治形態以南北對立為主,形成了開封-南京-北京這條縱線的變遷。

定都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定都的選擇離不開“險、富、通、秀”四大原則,政治、地理,經濟文化、軍事四個方面缺一不可。

曾與北京南京齊名的都城——鳳陽

函谷關

險,要佔據有利地形,易守難攻,既能抵禦外敵的入侵,又能鎮壓國內的叛亂。

為了確保都城的安全,險要成為歷代王朝都城選擇的重中之重,西安之所以成為古代建都時間最長的原因,就在於關中區域環山繞水、“四關之險”(函谷關、散關、蕭關、武關)易守難攻,加上灞河、洛水橫穿形成的天然屏障。

如果沒有地理優勢,就要在都城周圍屯駐重兵,必然加重國家的負擔,北宋滅亡的很大原因就在於此。

富,要能保證物資供應,物產豐饒,既能吸天下之利,又能及時調撥救災。

都城作為全國人口集中地,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和生活用品等資源,古代運輸長期依靠陸運,即使隋煬帝開發了大運河,也只能緩解,所以,都城必然要靠近經濟發達的地區或者位於次發達的區域。

東晉王導言:古之帝王不以豐儉移都。

封建王朝建都,政治中心不能和經濟合一,這樣才能保證經濟和文化的流動性,歷史上的朝代定都富饒之地時就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通,要交通便利,輻射八方,既能四通八達,又能快速應急防禦。

孫中山曾說過:定鼎者,南方莫如武昌;謀潘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都城大致要位於王朝的中心地區,既便於東西南北東西的輸送,又能政令迅速傳達到各地。

秀,要有山河之秀,人文薈萃,既能山川險固,又能吸引天下才子。

帝王出於縱情遊樂的需要,往往選擇山川秀麗,景色宜人之地;都城作為統治的最高地,吸引天才才子談詩論道,美不勝收自然不可缺少。

曾與北京南京齊名的都城——鳳陽

洛陽古都

鳳陽作為都城的歷史背景

大明建國前後,也面臨建都的問題,從戰略角度和歷史實踐中已經證明南京不適合作為國都,大航海時代還未到來,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才是主要的,元朝殘餘勢力還比較強大,所以大臣們提出長安、洛陽和北平等幾種歷史傳統方案。

但令人驚奇的是朱元璋全部否定決,提出把國都設在老家鳳陽。他認為鳳陽靠近中原地區,前有長江後有淮河,可以達到控制全國的目的。除了朱元璋的一干淮西老鄉外,其他人都難以接受。鳳陽既無險可守,經濟又落後,無論如何都不適合作為建都之選。

西楚霸王項羽說過: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當古代的人們實現夢想後,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是對外展示榮譽的最佳機會,濃厚的鄉土觀念深入人心,朱元璋建都鳳陽此舉大抵出於此心。

曾與北京南京齊名的都城——鳳陽

朱元璋

於是於洪武二年(1369年),一座佔地總面積約382公頃,比如今的北京故宮還要大12萬平方的皇城拔地而起,朱元璋傾舉國之力,集百工技藝,御用民夫百萬,經六年,在鳳陽建立起與當時北京南京齊名的都城。

然而在洪武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回到南京的當天,朱元璋突然下詔停止都城建設。洪武十一年,又停用開封而以南京為京師,以鳳陽為陪都。至此,鳳陽從此閒置,淪為皇子們居住、歷練之地,如今,它還只是一個小縣城,已經被歷史所遺忘。

為什麼說到做到,傾注朱元璋數年心血的新都城,會突然罷工停建呢?

據史料記載,當時鳳陽都城營建工程浩大,工匠們發起鬥爭,並有人下詛咒,朱元璋知道後殺工匠至僅存千餘人,於是,定都鳳陽成為了朱元璋一生的遺憾。

曾與北京南京齊名的都城——鳳陽

明中都鳳陽鼓樓

人心向背是檢驗王朝的標準

悠悠歷史五千載,我們發現,想要憑一己之力改變歷史規律的最終都走向失敗。

西漢後期,土地兼併嚴重,流民四起,階級矛盾尖銳,各地起義不斷,王莽上臺後,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託古改制”,但實行改革的內容與時代格格不入,不切實際,反而造成更大的社會混亂,最終被東漢所代替。

萬曆時期,面臨同樣的社會問題,張居正從社會的實際出發,改革最終充實了財政,鞏固了邊防,緩和了階級矛盾,挽救了大明王朝,開創“萬曆中興”的美好局面。

當陳勝、吳廣呼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啟第一個農民起義後,民心向背成為檢驗王朝帝王是否合格的標準。

曾與北京南京齊名的都城——鳳陽

陳勝吳廣起義

漢初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實行無為而治,輕徭薄賦,使民休養生息,至漢武帝打出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他吸取隋煬帝操之過急,透支民力的教訓,深知人民群眾的力量,實行仁政,使百姓休養生息,開創一代“貞觀之治”,直至今天,我們能被稱為“唐人”。

隋煬帝,濫用民力,開挖大運河,三徵高麗失敗,終至二世而亡。

有元一代,雖版圖遼闊,實行“四等人種”,至元朝末年,群臣昏庸,朝政腐敗,群雄並起,終90多年統治就被明朝代替。

曾與北京南京齊名的都城——鳳陽

隋煬帝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歷史的要求

孟子曰: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安定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依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

以為廣大人民謀幸福,為祖國謀強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我黨能夠用小米加步槍戰勝國民黨的飛機大炮的根本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人是改造世界的主體,社會歷史發展是規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尊重歷史發展過程與人民選擇的共同要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發展,任何妄圖改變歷史規律終將被歷史車輪所碾壓。

天時、地利時常有,而人心,在於人民的一頓三餐中,在於人民的笑容中,在於人民的口口相傳中。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當一座座巍峨壯麗的皇城相繼倒下掩埋於泥土之中時,是光明,是明君,還是黑暗,是昏君,皆有歷史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