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之七: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是硬币的两面

红一军团在湘江西岸的脚山铺建立阵地抵御北面压下来的湘军,这一带无险可守,全凭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硬扛。12月1日战斗紧要之处,军团指挥所差点被打掉。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里心有余悸地写到:警卫员看见敌人上来了,我还问可能是我们的队伍,你没看错吧?等看清敌人端着刺刀向指挥部冲来,赶紧一边命令警卫排防御,一边招呼正在吃饭的左权等人撤离。

红三军团在南面的新圩、界首打得也很苦,他们面对的是桂军。桂军是李宗仁一手调教的,人称“狼兵”,北伐时期第七军被誉为“钢军”,意思比第四军“铁军”还厉害。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又遇上桂军的老部队第七军,打得那个苦呵,部队损失很大。这个第七军不是来攻刘邓的,而是从抗战以来,他们就一直在这里坚持敌后战场。

近年关于抗战正面战场重要还是敌后战场重要的争论不绝于耳。我觉得这是很无聊的杠精之争。国民党正面战场打了22场大会战,虽然战术上基本是输,但战略上达成了“相持”,是胜方。如果没有正面战场的“手术刀”,日寇用兵于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必然受不了。明显的1942年前后日军华北“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大幅缩减。但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癌细胞”,日本侵略军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正面战场绝无可能坚持到底。两个战场,就是硬币的两面!

还需要说明一点:敌后战场并非只有八路军新四军,还有很多国民党正规军,还有民众自发成立的游击队,还有戴笠统帅的忠义救国军——大家熟悉的《沙家浜》里的胡司令,就属忠义救国军——更需要看到的是:抗战才开始时,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只有5万来人,而国民党的敌后部队高达50多万!只是,共产党最后不但坚持下来,而且还扩大了,原因是四个字:人民战争。国军靠上面给枪给饷,大多数都难以坚持,要么回到正面战场、要么投敌当伪军。——不排除有“杠上花”者会说,“我军”的壮大是靠吞并“友军”。那么为何“友军”不吞并“我军”呢?难道是因为“友军”品德高尚?……

这个坚持在大别山的第七军,真是国军方面的奇葩,不愧钢军的称号。

在湘江河畔的阵地争夺中,骁勇的红三军团干不过凶悍的桂军。湘军桂军南北挤压,浮桥被飞机轮番轰炸,通道最后只剩下一条,形势岌岌可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