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 只待夏来--江西要闻--江西--地方--首页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用在空调生产行业,尤为贴切。只有春季备足了货,夏季才能迎来销量大爆发。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南昌经开区空调产业差点就与这一行业季节性机遇擦肩而过。

3月31日,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开足马力生产空调压缩机。该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王轶介绍,上半年本是行业旺季,但没想到开年便遇到了重创。数据显示,今年1月,南昌海立的产能为110万台,2月的产能仅有15万台。

“1月28日起,全面停产;2月13日起,逐渐复工。”王轶说,他们公司是南昌经开区首批复工复产企业之一,但被疫情夺去的生产时间何止这16天。复工复产初期,由于其他上游企业还没有复产,南昌海立只能先用库存物料进行生产。由于之前库存物料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全面复产的需求,公司前期只能恢复到原产能的20%。王轶坦言,产业链环环相扣,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条产业链无法运转,这就是南昌海立在复工复产前期遇到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南昌经开区空调产业全面复苏的共同“堵点”。

时间不等人,怎么办?关键时刻,南昌海立向南昌经开区管委会紧急求援。“我们在江西本地有12家上游供应链企业,其中南昌中昊机械有限公司、南昌安昱达钢板制品有限公司、江西浙特电机有限公司等8家上游企业都在南昌经开区,另外下游的空调生产企业奥克斯也在这里。我们复工,需要产业链协同复工。”王轶介绍,在向南昌经开区管委会求援后,南昌海立联合在南昌经开区的10余家上游配套企业,一起向该区递交了协同复工申请。

企业所急,正是发展之痛。帮助企业打通发展的“堵点”,政府责无旁贷。

南昌经开区主要负责人说:“这张联合复工申请单,是对我区营商环境和干部服务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验。”

按照当时实施的复工复产审批制度,10多家企业要通过审批,最快也得3天。企业等不得,发展等不起。为此,南昌经开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在南昌市实施企业复工复产报备制,简化企业复工复产程序。为进一步提高效率,避免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来回跑,该区在报备制实施后不久,又立即在管委会一楼设立了一站式复工复产服务中心,原来要用3天时间才能完成的复工复产审批流程,只需要10分钟即可完成。

厂房开了门,机器开了机,但受疫情影响,员工却又到不了岗。协同复工复产后,该区空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又面临新的发展“堵点”。南昌中昊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储液器和压缩机壳体70%供给南昌海立。“当时,生产线上的员工缺口太大,海立又不停地催促我们交货。说实话,他们急,我们也急。”中昊机械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杨海涛感慨道,“紧急时刻,又是南昌经开区管委会伸出了援手。管委会出资,包机、包车,帮我们点对点接回老员工;又通过网上招聘会等形式,帮我们招聘新员工。3月21日,我们公司生产规模就已恢复到了疫情发生前的水平。”

同样在3月21日,南昌海立产能也全面恢复,甚至超过年前的水平。“3月份的产能为115万台,4月份预计将达到185万台。”王轶满怀信心地说,“4月份,我们的产能应该可以创公司成立以来的新纪录,我们要用二季度的满产满销抢回一季度的订单。”

随着复工复产过程中“堵点”的全面打通,南昌经开区的空调产业链已全面复苏,链上的各大企业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不负春光,开足马力生产,只待夏来。(范志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