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這首詩具有劃時代的超越性,從古到今大家都說好

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一種主題。由於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送別詩中,難免染上淒涼、傷感的色彩。


如李白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遼闊背景,天邊一片白雲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落下。以浮雲孤飛,來去不定,比喻遊子行蹤不定,任意東西,不知會漂泊往何處去,落日將下,依依不捨,對故人的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


如王維的“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在一開頭就把送別的場面、話別的情景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帶過,但對離別又體驗的都知道,友人要走的時候的片刻場面固然會讓人覺得抑鬱難受,但一種寂寞、惆悵之感往往會在離別後當天的太陽落山時變得更濃重,在柴門關閉之後,這漫漫長夜又該如何度過,這樣的留白更是顯出對友人離別的悵惘之情。


王勃這首詩具有劃時代的超越性,從古到今大家都說好


但有一個人呢,也寫離別詩,卻和一般的離別詩畫風完全不一樣,別人的送別詩離愁別緒,他卻表現出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胸懷!


他就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


王勃,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他,那就是“年少成名的天才”,個性明朗還有些猖狂。


他幼年時期就非常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開始作詩,並且詩文還不是一般小孩子過家家的水平,他父親的好朋友杜易簡就已經稱讚他的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


想象一下,咱們現在的小孩子,六歲能背詩就已經算是聰明機靈很厲害了,還往往達不到創造的地步。


九歲的時候,王勃讀了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還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十歲時,他就飽覽六經。


在十六歲的時候,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唐高宗在當時看到他的文章詞美義壯,又知道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稱讚他為“大唐奇才”,他的名氣隨之大振,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並被推為首位。


所以,他,有他“年少輕狂”的資本。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這首詩具有劃時代的超越性,從古到今大家都說好

這首詩好在哪兒?這詩一掃離別的千古愁雲,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三秦”和“五津”都是地名,一開始就點出了送別的地點和遠行的方向。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蜀川,卻在千里迢迢的遠方。一個“輔”字就把帝都描繪得恢宏大氣,突出了雄渾闊大的氣勢,“望”又點出了詩人如煙如霧的迷茫和翹首相望的心情。


這心情自然是難捨的,但他不是折楊柳,不是“執手相看淚眼”,不是個人的小情小調,而是長安和蜀川的對望,渾厚壯闊。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從景色開始講心情了。我與你此時都有惜別的心情,因為你我命運何等相仿,為了奔波仕途,遠離家鄉,早都嘗慣了背井離鄉之苦,也早就認定了漂泊的宿命。以相同的處境寬慰朋友,藉以減輕友人的孤獨悲涼之感,一切盡在不言中。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離別就一定要悲悲慼慼嗎?其實“海內”“天涯”雖然距離相隔甚遠,但是再大的空間也大不過人的心靈啊,只要兩人心意相通,即使遠隔千里也近如咫尺啊。


莊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在乎的不是每日相伴,而是精神契合,那既然如此,又何必為離別感傷難受呢?


這句話真的是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豁達樂觀的心態成為了壯別的代名詞,使詩的境界更加開闊明朗,既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也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年經久不衰的名句。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既然友誼可以穿越時空,我們就不要向青年男女一樣,因為離別而淚溼沾襟,青春年少,當奮發有為,抱負不必拘泥於一地,展現了詩人高遠的志向。這麼一寬慰,詩歌也從剛才的極高的情境下舒緩到溫柔的情境裡,剛柔並濟,委婉動人。這首詩拋開了傷感的情緒,唱出了一首高亢嘹亮的別離之歌。


王勃這首詩具有劃時代的超越性,從古到今大家都說好

為什麼王勃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來呢?


一個是開頭提到的,王勃年輕,少年天才,詩中洋溢著青春的豪情。


第二是他生活的時代,他生於初唐,初唐是一個上升的時代,人生的青春和時代的“青春”相互呼應,才有這樣渾厚的氣象,才寫得出來這樣雄壯的詩篇。


這首送別詩在詩篇中具有劃時代的超越性,離別難免離愁別恨,但下次你的朋友要離開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可以把這首詩的豁達樂觀送給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