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背后的中国邻里文化

清朝康熙年间,有大学士张英,其位于桐城境内的府邸与一家吴姓人家相邻。吴姓盖房的时候想把张家的空隙地也占据,张家不乐意,便写了封信给张英,要张英来做主。张英阅罢家书,立即批诗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家人收到回信,明白了张英的用心,于是便给吴姓人家让了三尺地。吴姓人家为之感动,便也让出了三尺。于是两家府邸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背后的中国邻里文化

这个故事在中国国学文化中广泛传播,因为它体现了古人礼让、大度、和谐的品德,常常被用来教导学生要学习古人的美德。而“六尺巷”背后,蕴藏着中国绵延数千年的邻里文化。

古代的邻里文化

邻里是常见的初级群体的一种,古人聚集而居,有的是以血缘为依据,同一宗族的人是为一个群体单位,叫做“单姓村”;有的则是多个陌生家庭组成的聚居单位。

邻里关系是自然组成的,它是以地缘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古代人们很注重邻里关系的维护,一个人想要在一个地方落户,首先要看一看周围的邻居好不好相处,与自己的生活有没有矛盾和冲突。

“六尺巷”背后的中国邻里文化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古人注重邻里关系的典型表现。孟母为了让孟子能够好好读书学习而多次搬家,最终选择了距离学校近一些的地方,孟子也能够时刻处于学习的环境中。

古人强调“远亲不如近邻”,邻居之间相互帮忙、闲来聊天,是邻里关系的表现也是稳固邻里关系的最佳方式。今天甲家种的西瓜熟了,一定要给乙家送一些尝尝;乙家吃了西瓜,等自家的青菜摘了回来,也必然会回赠给甲家。这种和谐的邻里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治理,因此也成为了统治者和政治家的关注点。

政治中的邻里关系

古人一向很注重邻里关系的维持,但是商鞅变法给邻里关系带来了改变。商鞅变法为了方便管理人民,要求一个家庭不能有两个壮年男子,男子成年便要分家自立家庭。同时他加强了周朝以来的连坐制度,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并且要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六尺巷”背后的中国邻里文化

秦朝沿用了这种连坐制度,于是秦朝的百姓无不战战兢兢,唯恐哪一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犯了法的邻居连累性命。这种心理反而促使邻里之间交往更加频繁,有空的时候就想去邻居家串个门,监督一下他是不是遵纪守法了。

但邻里之间串门就免不了要寒暄几句,慢慢地邻里了解越来越深,大家相处越来越融洽,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好了。汉朝开国初期,为了给战乱过后的民生以修养,刘邦修改了秦朝的邻里连坐制度,力图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邻里氛围,这也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谐邻里关系的基础。

后记

邻里关系当然也有不和谐的时候,比如有权势的人家会在乡里欺男霸女,侵占邻居田地,这种情况在古代也不少见,但大多数的邻里关系都是比较和谐的。因为古代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邻居有时候还扮演着陪伴者的角色。

“六尺巷”背后的中国邻里文化

杜甫有诗曰:“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闲来无事,无处消遣时间的时候,只需呼唤一声,邻居就可以站在院子里与自己交谈,还可以一起喝酒聊天、相约游玩,比住在哪里的朋友都方便。

古代的邻里关系在现代有了一些改变。现代社会,个人主义蓬勃发展,城市里遍地是高楼,每家每户都安着厚厚的防盗门窗。住在对门的人家如果不是开门时碰到,甚至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是男是女。古代和谐的邻里关系在现代的高楼里变得十分冷漠,少了很多珍贵的人情味儿。

“六尺巷”背后的中国邻里文化

不过,在一些没有高楼的地方,和谐的邻里关系依旧存在。归来时邻居的一声询问、自己种的时令蔬菜的交换、闲来无事相约吃饭、游玩……热闹的邻里相处为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增添了一些乐趣和人情味儿,和谐的邻里关系成为很多人一天忙碌归来的小小树洞。和邻居聊聊家常,一天的烦恼也就随风而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