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昭通:生態移民搬遷 讓群眾安心搬出大山

來源:雲南學習平臺作者:莫娟

近年來,雲南省昭通市下決心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啃下脫貧攻堅最硬骨頭的“鐵齒銅牙”,堅決把不具備發展條件的貧困山區、生態脆弱地區群眾搬出大山,實現城鄉人口分佈格局重構、產業發展結構重組、山區自然生態環境重塑“三位一體”整體推進。

下山開啟幸福路

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白勝村四方碑村民小組坐落在金沙江邊,過去,因缺乏水源、農業基礎設施差,群眾只能“望江興嘆,靠天吃飯,廣種薄收”。如今,該組群眾年均收入達10萬元以上。移民楊勝貴看著自家30畝臍橙喜獲豐收,笑得合不攏嘴。他說:“年年豐收全靠自家地頭這條能自動排灌的水渠,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茅草坡變成了金窩窩。”

四方碑村民小組的蛻變,是永善縣認真踐行生態文明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永善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著力建設綠色水果產業示範帶。金沙江潤澤了江岸10萬餘畝特色水果,回饋了沿江近20萬群眾。

雲南昭通:生態移民搬遷 讓群眾安心搬出大山

永善縣還緊緊抓住興建溪洛渡水電站的機遇,大力實施“興水強滇”工程,堅持應搬盡搬的原則,全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持續改善水利基礎設施,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條件,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提供有力支撐。

生態保護惠民生

昭通市昭陽區大山包鎮車路村轎子溝是個苗族村,2019年10月,村裡34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昭通中心城市,實現了脫貧。

雲南昭通:生態移民搬遷 讓群眾安心搬出大山

大山包再現鶴舞雪原。(資料圖片)

大山包是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惡劣的氣候條件和單一的產業結構造成當地居民對土地依賴較重,過度的放牧和開墾造成了保護區生態環境的惡化。為緩解人鶴爭地的矛盾,恢復保護區溼地生態環境,多年來,大山包自然保護區不斷加大溼地生態恢復力度,在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支持下先後通過退耕還林還草、退耕還溼等措施改善溼地環境、恢復溼地植被。

隨著大山包自然保護區開展的一系列生態恢復項目,大山包保護區生態恢復取得了良好效果,荒坡得到有效治理,溼地面積不斷擴大。每到夏季,優美的溼地風光和涼爽的氣候都會吸引大批的遊客到大山包旅遊觀光,同時夏季草場豐富的生物儲備也為越冬的黑頸鶴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障了黑頸鶴的種群安全。

雲南昭通:生態移民搬遷 讓群眾安心搬出大山

大山包溼地。(資料圖片)

搬遷的同時,昭通市高度重視山區生態恢復工作,對已列入搬遷規劃的村組,不再安排基礎設施項目和設施農業項目,對移出地全部封育,積極發展生態經濟林,對遷出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減少了人畜對林草植被的破壞,減輕生態壓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

昭通市圍繞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持續發展、群眾較滿意”採取多項措施,讓群眾安心搬出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