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為“空間”的眾創空間,只剩下了好概念

轉眼間,又是一年大學生畢業季,大學生就業是歷年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今年情況更是特殊,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高達874萬人,再加上突發的疫情導致全國多數企業受挫,崗位需求銳減,就業壓力可想而知。創新創業是就業的重要形式之一,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更多從業選擇。對於大學生這類創業群體,便利化、低成本化的眾創空間服務模式迅速走紅,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眾創空間的發展和生存現狀。


淪為“空間”的眾創空間,只剩下了好概念


淪為“空間”的眾創空間

眾創空間模式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營造大眾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一批批成功的企業、富有創意的產品也因此而湧現。但經過這幾年的興起和發展,該模式也逐漸顯露出固有的運作痛點:一來,現有模式下的眾創空間多數缺乏商業化運作經驗,主要靠出租工位和政府資助來盈利,營利模式單一,市場抗風險能力也差;二來,全國眾創空間的服務水平趨於同質化嚴重,很多眾創空間是以提供工位、網絡、會議室為主營業務,服務類型雷同、服務特色不明顯,且專業化水平不高,無論是服務還是模式都沒有往縱深挖掘。諸如此類痛點,讓身負著推動雙創重要使命的眾創空間,遭遇發展瓶頸,當其主要服務淪為出租空間後,眾創也便只剩下了好概念。


淪為“空間”的眾創空間,只剩下了好概念


眾創+共享配套下的新型眾創空間轉型

在我們看來,眾創空間想要實現長久的發展,還需迴歸眾創空間本質,積極探索服務的可延伸性、提高商業的運作水平,通過盤活資源生態圈,實現多資源配套共享,不斷的創新服務和模式,來滿足創業者的深層次需求增長,同時也實現自身盈利模式的持續性和創新性。具體可從以下兩點進行思考:

優化創業服務配套、提高入駐率。目前國內眾創空間入駐率整體偏低,而據行業判斷,單個空間入駐率基本要達到60%以上,才可實現盈虧平衡,但大多數空間達不到這個比率。正如前文,眾創空間的核心價值不在於辦公場地的提供,而在於其提供的輔助創業創新的服務。眾創空間可從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的綜合要素服務著手改變,例如配套工商註冊、稅務服務、市場推廣、創業培訓扶持等服務配套,滿足入駐者的差異化需求,換來更高的入駐率和品牌溢價。

從創業項目資源反向延伸,創新盈利運作模式。當前多數眾創空間模式多以空間本身為主,進行運作盈利。其實,眾創空間模式的創新性是可以多向延展的。近日,麥肯芳受邀聯合超級招商經紀人聯盟開啟了關於傳統招商互聯網化的直播路演,該平臺就是國內首家招商領域眾創空間,且單從眾創空間模式上來講,運作非常新穎。它通過線上平臺整合招商領域包括招商項目資源、培訓服務資源、營銷資源、人脈資源等各類資源,垂直聚合招商、營銷領域的創業者,建立專屬於招商從業者的創業生態圈。這些創業人群一旦入駐線上平臺成為超級經紀人,即有資格免費入駐眾創空間,為線上平臺項目進行招商獲得返傭,並獲得免費培訓、免費營銷、免費顧問協助等一系列免費服務配套,無需擔心創業項目,也降低了其創業成本。相對而言,入駐眾創空間的招商創業者們,則需達成線上平臺項目的招商指標,實現創業者和眾創空間的互利共贏。這種模式就是從創業項目產業孵化立足,以眾創空間為載體,反向“招收”創業者,通過建立良性的盈利分配機制,從而實現創業者與眾創空間共贏的新型眾創空間模式。


淪為“空間”的眾創空間,只剩下了好概念


如今,在共享經濟的驅動下,各行各業都在創新革命,行業之間、領域之間的界限因此也變得更加模糊,如果眾創空間的創新步伐再不加緊,只怕會被更多的“外來者”侵蝕掉生存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