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的《進化論》到底進化了什麼?


滿江的《進化論》到底進化了什麼?

在聽滿江先生的新專輯《進化論》之前,我特意又重聽了他在音樂人生 2.0 階段之後的另外兩張唱片《Mr.Man》以及《冬某日》。

滿江的《進化論》到底進化了什麼?

留意到在《冬某日》的專輯文案裡有提到一句:

距離滿江上一次以傳統的“流行歌手”、“晚會歌手”的形象出現卻似乎已經足足一個世紀。

可見滿江先生或身邊團隊人員對於“晚會歌手”這個 title 定義,多少是有些不那麼樂意接受的。

就像我今年一直在參與企劃的譚維維新專輯《3811》,譚小姐也是希望藉由這張人文一點的作品,能刷新一些聽眾對她“晚會歌手”的看法

但撇開早年的晚會,歌手發歌可能真沒有更多的打歌平臺可以去了,反而當年的歌迷接受很多新歌的一大部分來源,就是各個晚會,以及以「同一首歌」為名的全世界各種巡演。

所以迴歸作品而言,我個人是喜歡滿江在 2007 年之前那些 1.0 時代的專輯,《捨不得你走》、《裙角飛揚》、《多變的海》、《你是春風我是雨》、《水牛兒》以及《四捨五入》這些歌現在想起都有明確的旋律線在腦子裡迴旋,作品屬性也就無所謂晚會不晚會的了。

從 2007 年《百萬富翁》專輯的“斷片兒”近十年,再到 2016 年滿江參加「中國好歌曲」,他的 2.0 時代才算開始。

再看到本次專輯名為《進化論》,我體會這其中的意義,更似是他之於之前 2.0 開始的逐步進化,比如到了 2.1、2.2 階段,等等。

滿江的《進化論》到底進化了什麼?

《進化論》實體CD為呈現每首歌所對應的油畫規格,選擇畫冊般的長方形設計,認真的創意值得收藏

而講到《進化論》,專輯封面上很像滿江也很像梵高的油畫設計,色彩鮮亮的意象,以及帶著很深解讀意味的人物故事,使得我又不由得想起我前陣子做另一位歌手的專輯(

還未發行),當時也是以梵高的人物形象為註解,以畫作《星空》為音樂故事發生背景地,去描繪都市人似真似幻的生存群像。

在《進化論》中的滿江,是以音樂與繪畫視覺,展現了自己曾經不同夢境中的畫卷,看似是個人化的內容,其實以表象映射本質,很多滿江所謂的夢境,譜曲寫詞成歌后,依然有著都市成年人們的生活縮影。

滿江的《進化論》到底進化了什麼?

專輯從環境音導入的《少年》開始,過渡到說唱+EDM 的《南海姑娘》,其斑斕的音樂色彩與視覺構建,已經進化出相比較《Mr.Man》和《冬某日》而更顯而易見的視聽立體感了。

《大摩羯》與《奇幻術》的 Funk 律動,如果也含有“進化”意義的話,那我更願意把這種進化本體對標去二十年前的滿江,那時他深情款款的模樣,鮮肉臉+大長腿,斷然不會像現在這樣蓄起鬍子,優雅地扭腰擺肢在音樂裡;

滿江的《進化論》到底進化了什麼?

包括 Track 5《尋光記》裡夢遊一般的 8 bit 電子音效,也是他進化到當下音樂狀態裡,才會有的放矢又遊刃有餘、而勾畫出的音樂畫面。

後半段的專輯從歌名命名,亦或是曲風的選配,都開始更接近了歐洲的藝術風格——我是說,相比較前半段的本土感而言。

如結尾曲《黑鳥》所呈現出的迷幻搖滾復古感,《十三月》再現的 Trip-Hop 英倫味,都是很歐洲的音樂“風味”;

滿江的《進化論》到底進化了什麼?

《失憶》豐富多變的編曲層級與呈現,更有著希區柯克式的電影懸疑感。

於是從滿江個人音樂歷程到新專輯整體的佈局,《進化論》的定名與完成,才顯得理所應當並與內容相互匹配。

進化出的成品,映射出的是滿江隨著遠離市場又再回來市場上,卻始終在線的音樂審美及執行力。

很多和滿江同齡、或同等資歷的歌手,現在鮮少有露面了。

倒是滿江,自 2016 年正式回來唱歌后,四年多時間發行了三張專輯,創造力依舊;不同的是,過去在大好的市場環境中,滿江被企劃團隊安排在了一種引領市場或與市場並行的路子上;到現在 2.0 時代,滿江自己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後,便是以提供流量時代另一種音樂內容給聽者選擇的姿態在前行了,不算朗朗上口的旋律,卻埋藏了很值得深究的音樂實驗玩法在

所謂《進化論》,無論音樂內容、滿江的歌手姿態、視覺展現亦或傳達動機,的確都有了比以往更進化的審美,那便有了一張專輯延展一位歌手音樂生命的作品意義了。

滿江的《進化論》到底進化了什麼?

如滿江《進化論》這樣的一張音樂,適合配實體專輯一同“服用”,更開眼界。

同時 11月7日在上海 Blue Note,滿江也會帶著專輯和樂隊,用現場給你聽到他音樂上這次新的 fusion 玩樂。

滿江的《進化論》到底進化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