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壯成長 破繭成蝶——科右前旗發展草原旅遊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正值金秋時節,興安日報社“六山六水看興安”採訪組記者驅車沿著風景秀麗的302國道行駛,清新澈透的空氣中瀰漫著草木與泥土的芳香,深吸一口,令人心曠神怡。

  奔流不息的歸流河,是這片土地上永久傳唱的歌;巍然屹立的寶格達山,是這片土地上才華橫溢的詩。巍巍青山,潺潺流水,不僅養育了興安盟科右前旗40萬各族人民,更賦予了興安盟科右前旗豐富多彩的蒙元文化。

  近年來,科右前旗委、政府以打造“中國新興草原旅遊目的地”為總目標,全力發展草原旅遊,優化旅遊產品結構,提升旅遊發展品質,努力實現旅遊產品向旅遊產業轉變,旅遊景點向全域旅遊轉變,推進精品演繹、文創產品進景區,不斷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茁壯成長 破繭成蝶——科右前旗發展草原旅遊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夕陽下的蒙古包(攝影:畢力格)

  精準施策 創建產業品牌

  那達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神聖。每次那達慕,大家都會穿著最華麗的蒙古袍、帶著最美味的食品、懷著最虔誠的祝福奔赴這場約定。而對於不平凡的2020年來說,夏季那達慕上的相聚時刻,更令所有人倍感珍惜。

茁壯成長 破繭成蝶——科右前旗發展草原旅遊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那達慕表演(攝影:畢力格)

  8月8日,傳統盛會“2020·興安盟那達慕”在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蘇木如期而至。來自各地的參賽選手和遊客匯聚在烏蘭毛都草原,盡情享受著獨具民族色彩的競技項目和遊藝、體育項目。

  溫都蘇和吉日嘎拉是多年的好友,由於兩家的距離較遠,平時只能靠電話和微信聯繫,只有每年那達慕召開時才能坐在一起喝酒暢聊。溫都蘇拉著老友的手說:“因為疫情影響,特別擔心今年見不到面,能和老朋友相聚真好啊!”

  今年71歲的哈斯專門帶著老伴從300多公里外的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趕來參加那達慕,在搏克比賽場邊,哈斯看得津津有味。他告訴記者:“聽說烏蘭毛都草原要舉辦那達慕,我們早早就開始計劃時間和路線了,想在賽場邊給家鄉的搏克選手加油。看著他們在賽場上競技,我覺得自己也年輕了。”

  來自廣東的遊客李然觀看完那達慕開幕式後激動地說:“這是我第一次來內蒙古,被這裡的一切深深震撼。來到這裡我才知道什麼是哈達、什麼是那達慕,還看到了駿馬奔騰的場景,我愛大草原。”

  那達慕舉辦期間,遊客們紛紛參與到札薩克圖手工藝品製作、奶食品製作及展銷、草原音樂美食季、石林彝族自治縣民族工藝品展示和銷售等各項活動中。據統計,本屆那達慕旅遊人數突破50萬人次,旅遊收入高達1.2億元。

  烏蘭毛都蘇木積極打造觀光、休閒、度假複合發展的生態文化旅遊。創建品牌旅遊景區,打造品牌旅遊目的地,包裝品牌旅遊線路,打造“自駕遊”“牧家樂”品牌;樹立旅遊工作先進地區品牌,開發生態旅遊、文化旅遊、草原旅遊、體驗旅遊等旅遊新業態品牌,積極創建“那達慕”“敖包祭祀”等知名的旅遊文化節慶品牌。

  一路向南,記者來到科右前旗居力很鎮紅心村的精準扶貧產業園,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碩大的西瓜雕塑。記者跟隨精準扶貧產業園總經理齊偉徵來到西瓜大棚內,遠遠望去,幾十個一米多長、百餘斤重的西瓜吸人眼球。

  “西瓜怎麼能長這麼大?”記者不解地問道。齊偉徵笑了笑,介紹說:“這是我們培育的‘綠邦1號’西瓜,別看長這麼大,口感還特別好,更是獲得了無公害認證,吃著也放心。我們每年都會對瓜王進行拍賣,今年的瓜王有171.6斤,拍出了95000元呢。”

  近年來,紅心村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積極打造豐收節品牌。隨著百斤大西瓜的育成,紅心村成了網紅打卡地,每到西瓜成熟的季節,遊客都會慕名前來,看看百斤大西瓜是如何長成,品嚐一下百斤大西瓜是否沙瓤甜透。據瞭解,今年紅心村豐收節活動當天,接待遊客3000餘人,實現旅遊收入25萬餘元。

  拓寬思路 打造全域旅遊

  科右前旗察爾森鎮進一步擴大和提升察爾森旅遊品牌的社會影響和戰略價值,結合“旅遊+”戰略,探索全域旅遊新模式,大力發展白色旅遊、康養旅遊、鄉村旅遊,推動產業間深度融合發展。興安家禾米業項目今年10月份階段性竣工投產;科右前旗歷史文化陳列館年內對外開放,擦亮研學旅遊品牌。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推介,加強與國內外旅行社及旅遊機構的合作,積極參加盟外舉辦的各類旅遊展會展覽,鞏固提升“春季登山、夏季露營、秋季環湖、冬季捕魚”四季旅遊新格局,最大限度使察爾森品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茁壯成長 破繭成蝶——科右前旗發展草原旅遊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魅力的花海(攝影:畢力格)

  科右前旗委、政府科學規劃、有序打造,實現全域旅遊可持續發展。深入實施烏蘭毛都大草原旅遊工程,推進草原旅遊產品開發。繼續打造烏蘭毛都旅遊特色小鎮,完善金馬鞍景區、烏蘭毛都賽馬場,開放瑪拉沁樂園、烏蘭毛都風情街、烏蘭毛都草原旅遊觀光驛站,啟動建設努圖克天橋、塔林烏蘇溼地公園項目。打造高端草原旅遊目的地,啟動建設海力斯臺郭勒旅遊區。實施烏蘭毛都勿布林嘎查和綠水哈日白辛草原民宿項目建設。實施特色小鎮建設,打造察爾森生態休閒旅遊名鎮,完成湖心島景點、1000畝景觀藥材種植和家禾米業田園綜合體觀光旅遊區建設,打造錫伯圖山景區和時間花園,啟動國家森林公園溼地修復工程。打造索倫特色小鎮,建設提升索倫湖和聖旨金牌公園,完成藥王峰景區二期工程。實施科爾沁塔拉城中草原文旅重點項目,改造樹木溝旅遊驛站,完成雪村滑雪場二期工程。根據滿族屯滿族鄉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推進“三點一面”式旅遊發展模式。穩步推進了硬化、綠化、美化、亮化、特色村寨等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推進蒙草集團特門文化生態園項目建設,打造“牧家樂”旅遊業服務項目,鼓勵和扶持其他牧民發展家庭旅遊業,為全域旅遊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深化發展 創新文旅融合

  當遊客們來到烏蘭毛都蘇木,就可以走進牧家的氈房,喝一碗奶茶、扯一塊手把肉,唱一曲蒙古長調,手裡摩挲著留有蒙古族阿媽餘溫的札薩克圖刺繡,享受著草原風情。牧民們還將舞臺搬進蒙古包,將牧民的故事演繹給遊客,讓遊客在草原上、在蒙古包裡體會到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的魅力。遊客們還可以坐在面向花海的民宿小院的房前高階上,望著三五里路的街巷,藍色基調的建築配以內斂的花飾,民族味兒十足。在民宿流連一晚,再購買一條自己中意的柞木配飾……“吃住行遊購娛”一條龍,給前來的遊客帶來了意外驚喜和不尋常的鄉村旅遊體驗,而鄉村旅遊更給當地村民帶來了致富的信心。

  在科右前旗平安村,這裡正在打造農耕文化的再現地。千年以來,族群聚居、繁衍生息、勤耕勞作,創造出了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社會形態和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存,是不可複製的農耕文化模式。作為科右前旗農耕文化打造典型——展翼家庭農場,經過幾年的精雕細琢已經“更新”了舊模樣。你瞧,兒時的大鍋、盪漾的鞦韆、練體能的膠皮圈,還有親手製作的木長廊、親手種植的小菜地……吸引著四方來客,也處處展現著平安村老百姓越來越紅火的日子。

  旅遊與文創相遇則為科右前旗增加了“名氣”。滿蒙刺繡、草編、蒙古族皮藝、蒙古族樂器等特色產品產業化, 鑄就了“薩日郎”“玉鸞草編草雕”“金杭蓋”等特色文創品牌,小巧的馬頭琴紀念品、玲瓏的“馬鞍”“蒙古靴”、柞木的紀念鏈……遊客不僅玩得開心,還讓全國各地的人們瞭解前旗、瞭解草原。在2017年,烏蘭毛都蘇木勿布林嘎查和滿族屯滿族鄉滿族屯嘎查還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前旗的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推波助瀾。

  文旅融合發展為全域旅遊注入了活力,也在競爭激烈的旅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為此,科右前旗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發展定位和清晰的工作思路。打造“三線七點、兩區三鎮”旅遊新框架——全旗旅遊資源進行大組合,以S203、S101公路為軸線打造科爾沁鎮至烏蘭毛都蘇木、察爾森鎮至滿族屯滿族鄉、歸流河鎮至德伯斯鎮三條旅遊線路,沿線佈局科爾沁鎮、巴日嘎斯臺鄉、烏蘭毛都蘇木、滿族屯滿族鄉、歸流河鎮、察爾森鎮、索倫鎮七個旅遊業重點項目,形成以特門自然保護區、青山自然保護區兩個景區為依託,以生態特色為主的旅遊鄉鎮察爾森鎮、以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為主的紅色旅遊鄉鎮巴日嘎斯臺鄉、以烏蘭毛都蘇木為核心的科爾沁草原風情旅遊等特色旅遊經濟板塊,著力建成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基地。

  在景點建設的同時,科右前旗打造了一批特色精品演藝節目,推進文化演藝與旅遊深度融合。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帶動餐飲、購物、娛樂、文創等城市休閒業態發展,製作自駕旅遊宣傳冊《路書》,在各知名旅遊網站上發佈了旅遊宣傳片和歌曲,在微信平臺推送旅遊攻略。“不讓酒香藏深巷”的工作理念有效加快了科右前旗對外營銷推介的步伐。科右前旗還舉辦了元宵燈展、那達慕、草原音樂節等活動。

  農旅融合 助力脫貧致富

  記者在居力很鎮紅心村採訪到了65歲的貧困戶徐淑雲。談起近幾年生活的變化,徐淑雲高高地豎起了大拇指,她說:“多虧了黨的政策好啊!我老伴患有重病,幹不了體力活,村書記看到我生活有困難,讓我負責打掃村裡的衛生,我還在精準扶貧產業園打工,每年能多賺3萬多元,現在花錢不愁了,生活越來越好了,我知足了!”

  在科右前旗雪村滑雪場,雖然還沒有到滑雪季節,但是在這裡打工的貧困戶都在井然有序地做著前期準備工作。雪村滑雪場總經理劉婭靜介紹說:“每年12月初至次年2月末,正是農閒的時候,貧困戶不僅可以來這裡打工,還可以把自家的農副產品拿來,放在我們免費設立的農副產品櫃檯上銷售。來這裡打工賣貨,每年可使貧困戶增收7000餘元。”

茁壯成長 破繭成蝶——科右前旗發展草原旅遊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冰上娛樂項目

  近年來,科右前旗堅持文體活動圍繞旅遊做,通過草原“那達慕”“冬捕”等民俗文化品牌,聯動“果花節”“採摘節”“粉條節”札薩克圖春晚等大型文化活動,匯聚而成的科右前旗“九站式”旅遊及草原那達慕、冬捕兩大品牌活動,實現“月月有主題、週週有活動、天天在升溫”,為當地聚焦了不少人氣。藉此發展的蘇金寶力高奶製品合作社帶領40多名牧戶走上增收路,戶均增加3萬元;薩日郎品牌刺繡帶動300多貧困戶人均創收1000多元。

  近年來,科右前旗接待遊客人次連年增加。2019年,全年共接待遊客30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和30%。多個國家級生態旅遊小鎮和特色村寨應運而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合的組合拳攥得更緊、更硬了。

  如今,朝氣蓬勃的科右前旗外塑形象,內提修為,旅遊“金字招牌”越來越亮,生態遊、鄉村遊、文化遊……全域旅遊蓬勃發展。獨具魅力的科右前旗以開放進取的姿態,正醞釀旅遊發展的又一次騰飛!

  (作者單位:興安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