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靠試劑盒"翻身",就大肆減持,華大基因淪為股市"收割機"?

企業上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可能每個企業的答案都不一樣。

有的企業上市,確實是想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繼續發展壯大。而在取得成功之後,這些企業往往會通過大比例的分紅或者送股回饋投資者,例如格力電器、貴州茅臺等就是如此。

但是,也有的企業,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減持套利。上市之初表現股價平平,臨近股份解禁時通過各種利好把股價拉高,股份解禁之後馬上發佈減持公告,高位套現走人,人稱"股市收割機",曾經的創業板老大哥樂視網就是如此。

而在最近,被譽為"醫藥界華為"的華大基因,也上演了一出"股市收割機"的好戲。

剛靠試劑盒

在醫藥板塊大漲的驅動下,今年華大基因可以說是"鹹魚翻身"。隨著業績大增,從3月到7月,短短4個月的時間,其股價就上漲近2倍。

然而,股價大漲、業績大增沒能推動其繼續前進,引來的反而是大股東的頻頻減持。

根據半年報數據顯示,華大基因的第二大股東深圳前海華大基因投資企業在二季度大幅減持了378萬股。而在不久之前的10月23日,公司的第三大股東深圳和玉高林和高林同創也發佈了減持公告,計劃以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方式繼續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1200萬股。

剛靠試劑盒

明明業績迎來翻轉,股價也在不久前大幅上漲,看似擁有美好未來的華大基因,卻如此不被股東所待見。被譽為"醫藥界華為"的華大基金,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靠試劑盒翻身

說起華大基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其名氣實在太大了!

作為基因檢測領域的龍頭企業,華大基因在2017年上市時就備受投資者追捧。雖然當時二級市場整體的表現並不好,但是剛上市的華大基因依舊拉出了19個漲停板,並且打開漲停之後股價繼續上漲超過兩倍,成為了當時表現最優秀的幾大新股之一。

剛靠試劑盒

不過,頂著光環出生的華大基因並沒有能夠延續其強勢的走勢。在2017年11月14日創出261.29元歷史最高價之後,華大基因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並且一走就是三年。

直到今年,在疫情的驅動下,作為首批新冠試劑盒生產企業的華大基因終於一掃多年的頹勢。

先是股價迎來暴漲,最3月最低的68元漲到7月最高的199.4元,漲幅高達191%。隨後其業績也是大幅提升,半年報營收41.08億,同比增長218%;歸屬淨利潤16.51億,同比734%!

就是靠著這一盒又一盒的試劑盒,華大基因成功"鹹魚翻身"。

業績大增或是"曇花一現"?

其實,在今年以來,很多的醫藥企業藉著疫情,業績都出現了"不正常"的大幅增長。

然而,疫情終究只是突發事件,雖然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但國內疫情的控制良好,藉助疫情獲得的增長的企業很多不過是"曇花一現"。

而華大基因也是如此。

藉助著新冠試劑盒,華大基因的業績獲得了大幅的增長。然而,這個業務在之前只佔其營收的不到3%。可以預見,在疫苗正式生產出來,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之後,華大基因的業績又會回到原點。

除此以外,更加要命的是華大基因的核心業務久久不見起色。

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是基因檢測,2019年其基因組學應用行業的營收達到27.94億,佔收入比例的99.76%。從往年的數據來看,華大基因的業績增長已現頹勢,從2017年見頂後開始連年下滑。

剛靠試劑盒

其實,雖為基因檢測的龍頭企業,但是華大基因面臨的挑戰卻並不小。

由於這個行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市場空間廣闊,因此像貝瑞基因、達安基因、迪安診斷、金域醫學等多家醫藥龍頭企業也紛紛入局。

雖然藉助疫情回血,但是目前的華大基因,情況依舊不樂觀。

股東頻繁減持,淪為股市收割機

走了三年的"熊市"行情,在等到了久違的大漲之後,華大基因的大股東按耐不住了,紛紛發佈減持公告。

根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其第二大股東深圳前海華大基因投資企業已經減持了378萬股,第三大股東也籌劃減持1200萬股。

而在減持公告的衝擊下,華大基因的股價在近期也迎來了大幅的調整,自從7月份見頂以後,其股價已經大跌34%。

剛靠試劑盒

其實,目前華大基因的估值並不高,其PE僅為16倍,雖然有了較大幅度的上漲,但是距離歷史最高價仍有較大的距離。

為何股東接二連三地減持?這是很多華大基因的投資者所不解的事情。

或許,股東減持套利才是大股東們最終的目標。"解禁,借利好拉高股價,高位減持套利出局"",這個把戲在A股已經上演了許多次。在金錢面前,縱然是明星企業,但也不過是"股市收割機"罷了。

而在這樣的環境下,華大基因又能走多遠?

憑藉疫情"鹹魚翻身",然而才稍有起色,華大基因就迎來了大股東的瘋狂減持,看著美股的好企業,股價大漲之後還在大力回購,A股要真正獲得發展,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