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全球最大資管巨頭

本刊記者 石偉/文

貝萊德集團(BlackRock)又稱黑巖集團,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集團,總部位於紐約,業務遍佈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北美、歐洲、亞太和中東,在達拉斯、洛杉磯等美國城市以及倫敦、蘇黎世、巴黎、法蘭克福、東京、中國香港、中國臺北、北京等設有辦事機構。

根據Wind資訊,2017年,貝萊德實現營業收入124.91億美元,同比增長11.98%;扣非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9.70億美元,同比大增53.02%;淨利率高達40.08%,比2016年上升11.66個百分點。但是,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的資產負債率具有行業的共性,多年以來一直在85%至88%的區間內高位運行,2017年年底為85.34%。

Wind資訊同時顯示,貝萊德的主要業務分為個人與機構兩大種類,前者主要是為客戶提供各種證券、固定收益、現金管理及另類投資產品,後者還包括風險管理、投資系統外包及財務諮詢服務等業務;因此,貝萊德的營業收入主要是資產管理費收入,2017財年為124.67億美元,佔營業總收入的比例高達99.81%。

截至2017年年底,貝萊德共有員工1.39萬人,第一大股東為PNC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21.48%;另外,持股比例超過5%的股東還有先鋒集團,持股比例為5.35%。

然而,資料顯示,除了第一大股東之外,貝萊德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東變化頻繁。例如,2015年年底,威靈頓管理集團為貝萊德持股5.77%的第二大股東,而到了2016年年底已經從持股5%以上的股東名單中消失;2016年年底,NOGRES銀行為貝萊德持股5.28%(2015年年底為持股5.70%的第三大股東)的第二大股東,而到了2017年年底同樣從持股5%的重要股東名單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先鋒集團。

那麼,PNC金融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是怎樣的一家機構,為何能連續數年穩坐全球第一大資產管理公司的頭把交椅呢?

交叉持股

1982年,美國發生了一起當時最大的銀行合併案,即成立於1852年的匹茲堡信託儲蓄公司(Pittsburgh Trust and Savings Company)和成立於1865年的遠見國民公司(Provident National Corporation)宣佈合併,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也就是現在的PNC金融服務集團。

在成立的第二年,即1983年2月8日,PNC金融服務集團就已經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此後幾年,PNC又先後收購了幾家當地的地方性銀行,但真正讓其走出所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還是1986年對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富達公民公司的合併;1988年,PNC兼併了成立於1795年的特拉華銀行。此時,PNC已經躋身全美第12大銀行,資產也比5年前翻了一番;但是,雖然業務已經遍及賓夕法尼亞州、肯塔基州、俄亥俄州及特拉華州,但PNC仍然是一家地區性銀行。

此後的3年間,PNC沒有再出手兼併,而是著眼於所收購地區銀行之間的整合及協同。1991年,再次亮劍的PNC收購了匹茲堡第一聯邦儲蓄及貸款協會(First Federal 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 of Pittsburgh),併成為匹茲堡最大的銀行。此後的5年(1991-1996年),PNC共計收購了9家地方性金融機構,並將業務擴張至新澤西州。

20世紀90年代初,PNC已經不滿足於傳統的銀行領域,繼而開始向信託領域挺進,先後收購了兩家信託公司。

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也就是這個時期,貝萊德成為PNC的資產管理部門。實際上,貝萊德是在1988年由八位資產管理行業的精英組建,當時這八個人負責黑石集團固定收益業務的一個投資部門,1992年才更改為現名,截至1994年年底的資產管理規模為530億美元。

1999年,PNC完成對第一數據投資者服務集團(ISG)的收購,後者主要業務是共同基金和另類投資工具,這起併購案也奠定了PNC作為全球投資服務主要提供者的地位,自此開始,PNC的地域性特色逐漸淡去。

由於實力不斷增強,PNC的兼併步伐不斷加快。2003-2006年間,PNC完成了5次收購,一方面使得客戶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新客戶也有助於PNC開展資產管理業務;2007-2008年間,PNC在短短兩年內完成了7次收購,其中包括對克利夫蘭國民城市銀行的收購,後者受累於次貸泡沫的破裂而瀕臨破產,收購金額逼近40億美元。

經過一系列的兼併和擴張,PNC已經從一家地方性銀行成長為達到國際標準的全國性金融機構,一度被著名財經雜誌《商業週刊》列為年度全美50強。

根據Wind資訊,PNC的業務比較龐雜,涉及零售銀行業務、公司及機構銀行業務、全球基金服務、貿易投資管理業務等,共計分為六大業務系統。以資產、市值、儲蓄額等指標進行加權綜合計算,PNC是僅次於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富國銀行、合眾銀行和紐約梅隆銀行的全美第七大銀行。

2017年,PNC實現營業收入158.88億美元,同比增長7.87%;實現扣非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3.38億元,同比增長36.77%;銷售淨利潤率為33.91%,同比上升6.85個百分點。

截至2017年年底,PNC的員工總數為52906人,第一大股東為威靈頓管理集團,持股比例為7.24%,先鋒集團和貝萊德分列第二和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6.91%和5.92%。貝萊德與PNC屬於交叉持股關係。

2018及其後:仍有增長空間

根據官網,“貝萊德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資產管理集團、風險管理及顧問服務公司之一,為機構及零售客戶提供服務。”截至2017年6月30日,貝萊德管理的總資產達5.7萬億美元,涵括股票、固定收益投資、現金管理、替代性投資、不動產及諮詢策略。

此外,“我們提供多種類型的投資方案:以極大化超越指數的表現為目標,精準基本面與技術面的主動式管理,以及增加對全球資本市場投資廣度為目標,高效率的指數型策略。我們的客戶,可以透過廣泛的 產品架構,來運用我們的投資解決方案,例如投資人與法人的分離賬戶、共同基金與其他綜合型的投資工具和領導業界的ETF投資平臺。”

無論是從中美兩個超級經濟大國之間可能爆發的貿易對抗來說,還是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的地緣政治風險來說,2018年無疑是暗流湧動的一年。但即便如此,貝萊德全球首席投資策略師理查德·特尼爾在“2018年投資展望”中總體上仍然對資本市場的表現持謹慎樂觀態度,“我們預期2018年及其後,全球經濟將繼續同步擴張,但增長幅度難以再度超出預期。我們認為,美國經濟將帶動通脹溫和回升,並預期美聯儲將繼續緩步推進政策正常化。任何刺激增長的減稅措施均將令美聯儲加快正常化步伐。歐元區及日本的政策正常化進程較為緩慢,但兩地在下半年的政策動向將成焦點。我們預期在2018年承擔相同風險所獲得的投資回報將進一步減少。”

對於整個金融環境,“2018年投資展望”寫道,“我們認為在經濟穩定的環境下,市場波動率可能持續偏低,但即使是很小的波動,亦可能擾亂槓桿收益策略並引致市場震盪。少有跡象顯示金融體系槓桿水平出現上升……我們認為北美自由貿易協議談判於全球貿易風險居首。我們已制定框架評估局部風險是否會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與沃倫·巴菲特在2018年度致股東信中一樣,貝萊德的分析師同樣看好股票的表現,而不是債券。“我們預期企業盈利能力日益提升,可推動股市上漲,尤其是日本及新興市場,但盈利增長動力或會轉弱。”

對於普通投資者最看重的投資板塊,貝萊德的分析師認為,“我們看好金融和科技股。經濟穩步擴張利好動量風格因子,但也有出現逆轉的潛在可能。我們認為,價值因子有助於分散投資組合風險。過剩的全球儲蓄,加上投資者追求收益,令長期債券收益率升幅有限。”至於那些以債券市場為主要方向的投資者,“2018年投資展望”同樣指出了方向,“我們看好通脹掛鉤債券多於名義債券,尤其是在美國,以及優質信用債資產。”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貝萊德的分析師們也注意到了這股力量,“2018年投資展望”中用特別的篇幅具體對中國加以分析。

“中國將繼續專注深化改革。削減產能、環境治理、打擊房地產投機行為及遏制信貸急速增長被列為工作重點。中國亦致力提升於世界舞臺的影響力——大力倡導自主創新,帶動中國經濟由製造業主導模式向服務業主導模式轉變。”

貝萊德:全球最大資管巨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