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圖 / 微友

記憶中的鄉愁

家鄉在夢鄉

《千年縣治古波里》

作者 □ 依達

吾鄉古城,這名字既有歷史也有文化,曾是唐朝的天河縣治。進入百度,輸入“元和、天河、古波”幾個字搜索,即有諸多文字記載天河縣治之變遷。有一篇文章名為《宋代宜州“天河寨”考略》,其中介紹,《廣西輿地全圖》之天河縣圖,天河縣東北邊界,有地名“古波堡”,與《寰宇記》中“古波里”地名相合,約當今羅城縣喬善鄉古城村至界牌屯一帶。此地據宜州近150裡,與《寰宇記》中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時天河縣在宜州北170裡頗為吻合。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天河縣誌記載

故唐代後期之天河縣,或在今喬善鄉古城村,後縣治又南移,此地改置“安廂寨”。則南移後即宋代天河縣治,應為今羅城縣天河鎮範圍,南距宜州正有百里。此文介紹詳盡,來歷清楚,足以證也。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天河縣誌記載

吾鄉古城,上世紀60年代初,還稱古波,不知哪位鄉官文人,提議改名古城,意圖保留歷史的印記。

現古金甘華義渡的摩崖仍有文字記載,道光丙午(1846年)相城劉悌堂巡堧喬善、古羅(現古金)、思合、古波(現古城)過渡時,為韋代昌深明大義的事蹟在崖壁上鑿石題詞等。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甘華義渡摩崖石刻(來源:韋光勤)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甘華義渡的摩崖石刻(來源:皮裡陽秋)

60年代後,先後稱作古城大隊、古城村公所、古城村委,古波里的名字連同天河縣,淹沒在歷史的殘城斷牆中,歷經幾代,沒有人記得它曾經輝煌的過往,只有層層的稻浪和片片甘蔗林年復一年與古波里同在。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廣西輿地全圖》之天河縣圖(來源:中國收藏熱線)

我常在清明國慶,回鄉祭祀或度假,在綿密的春雨中,在秋高氣爽的豔陽下,走走田埂,尋找田野裡的古城。冷兵器時代的縣治,基本是幾塊石頭和黃泥夯壘起來的,沒有現在的高牆深院,鋼筋水泥。兵匪襲擾,水患旱災,或因人口增長,地難容人,縣城不斷遷移。走在板嫩村頭和田野裡,只能依稀辨別曾經的天河縣治。從地形地貌看,古波里作為曾經的縣治,是經過深思熟慮考量的,地形上必須易守難攻,經濟基礎必須能支撐。古城村四周環山,一河穿村過,形成一個小盆地,軍事上易守難攻,偏安一隅,經濟上魚米富庶,能養官兵。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河邊的石牆,現已做村裡的籃球場活動場地


走在今之古城村委板嫩屯附近,左右各有一圓形的土堆,問今之村民,不可名狀矣,其實是當時縣城兩邊的烽火瞭望臺。官兵輪流崗哨,每有匪患,點火報警,城內官民好有防備。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天河縣誌記載


站在土堆上,四周是城池一樣的深溝,既護烽火臺,又保縣城。經過千年的風吹日曬,現在這樣的形狀已經不是那麼明顯了,溝壑中變成了環形的梯田。冷兵器時代,守護縣城的,只有刀劍矛箭,輔以石頭攻擊。現在的烽火臺四周還有大小勻稱可以手投擲的鵝卵石,一堆一堆碼在四周。

箭矛已腐,烽火臺上的簡易閣樓已經消失在泥土裡,而石頭尚在。現在村民們把石頭壘作田埂,保水護土,他們肯定想不到,曾經護衛他們先人的神器現在變成了落寞的普通墊腳石。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古城村板嫩屯

在板嫩屯的河邊懸崖上,爬著數棵榕樹,已經長到五六層樓高,臨田野的城牆已經看不出當年的堅固,變成了球場和農田的護牆。沿著古石門走下五六十級青石臺階,就到河邊。青石臺階變得異常光滑,因為地形沉降,有的已經歪斜斷裂,人來人往的嘚嘚馬蹄聲也消失在歷史的風塵裡了。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古城村板嫩屯河邊殘破的石牆


現在人們還在河裡洗衣洗菜。這裡的人們不愛洗衣機,用電一來是費錢,與本分的農民生活觀念格格不入,二來農民們的衣衫不僅唚汗還粘泥,洗衣機也難洗乾淨。但我覺得還是村民們喜歡聚會交流,在河邊洗衣洗菜是很好的場合和藉口。嘩嘩的古城河一路奔騰向南,流盡了世事滄桑。已經有點歪斜的老石門上瓦楞和黑瓦即將脫落殆盡,斑駁的老石牆爬滿了叫不出名字的老藤,它們在秋天裡開出白色的花,似乎暗示人們關注曾經的歷史。這些老物件,閱盡了曾經作為天河縣治的興衰。鳥雀們近年漸漸多了起來,在大樹裡築巢,在樹丫間追逐交配,村莊儼然變成了鳥兒們的天堂。春節回家小住幾天,清晨早早被鳥聲吵醒,晨夢在鳥語中迷迷糊糊…………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板嫩屯村口的古榕樹

古老的縣城已經找不到痕跡,近年來扶貧資金不斷撥給農民,黃牆黑瓦的泥巴屋也被推倒了,變成了方方正正帶點歐式風格的水泥平房,但是總覺得這些房子少了生機,瓦房上的裊裊炊煙變成了遙遠的記憶……

這裡的人們講的是地道的壯語兼有西南官話,不知道一千多年前,這裡作為縣治,商賈雲集,人來人往,南腔北調,他們講的語言是不是唐朝的音韻,只待語言學家們去學術考證了。

在天河縣的縣誌裡,一提到縣治防衛,就常提到八解坳,八解坳就是古波里的南防衛,上世紀六十年代,修公路從羅城縣城往四堡,已經在古波里改道走雞籠坳。如今,八解坳還存留有碉堡。在清代,八解坳設有堡目,統兵八至十人,抵抗北來的兵匪。從古波里的地形看,唐時的天河縣治,確實固如金湯,自然的屏障和人們壘砌的碉堡,很好地護衛著這裡的老百姓,讓他們日復一日過著安靜平和的生活。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古城村大村屯

經過粗略考證後,我把這些事實告知了現在加拿大定居已年過七十的村裡李剛大哥。他告訴我,小時候也就是1960年代,那時他也還是少年,每次路過八解坳,還看見碉堡的舊跡臺階上有一座寺廟,老人都稱做蒙公廟,路過的人都要吐一口水,扯一束草,意為喂蒙公的馬,否則回去都會碰到倒黴事或生病。從我推斷,蒙公應該是清朝時代的八解堡目,統兵八九人,護衛古波里,級別大致相當於現在部隊裡的副排長。從姓氏考證,蒙公應該是懷群兼愛一帶的人。蒙公在任上多年,勤勉守關,年老病故,後人感念其護衛有功,關愛百姓,在其工作過的八解堡立牌供奉,曰蒙公廟。那時的蒙公廟應該是很簡陋的,幾根木頭,蓋上茅草,過往的行人既可歇息,逢年過節,祭拜蒙公,尋得心裡的慰籍,就如李白的《朝發白帝城》,白雲悠悠,輕舟遠去,又有莫愁前路無知己的豪邁。蒙公神靈有知,他一定為當年在世時,為守護地方百姓安寧做出的貢獻感到驕傲自豪。到我們這一代懂事後,公路改道走雞籠坳,蒙公廟已坍塌,寂戚而無人祭拜,只有廟臺的荒草訴說當年的功績……

鮮有人知的廣西羅城歷史:千年縣治古波里

古城村板嫩屯


在1970年代,我已稍微懂事,爺爺和爺爺的弟弟,父親和年老的村民常和我們晚輩講古,提到的自然都是經歷的身邊事。抗日戰爭時期,從我推算,應該在1939年左右,江浙皖一帶難民尾隨軍隊逃難到廣西,廣西的縣政也不明形勢,逃至山裡,民團部隊和難民還在村裡駐紮三月餘。板嫩村裡因難民和部隊民團到來,紛紛躲到山上,觀察半月,發現難民們極好相處,又搬回到家裡,隨便做些買賣,豬肉紅薯米酒豆腐,一應俱全,晚上還吹拉彈唱,胡琴悅耳,隔江猶唱後庭花,一片暫時的歡樂景象………我想象不出難民們是如何選取板嫩這個地方作為暫時棲息地。應該是當時攤開舊地圖,循著舊縣治,感覺躲到這裡安全。他們隨民團一起駐紮,也是擔心被土匪打劫,好有民團保護。

翻過幾座山,就是外面的世界。農民們現在都乘坐汽車趕往外面的世界,大部分去廣東打工,小部分去縣城居住,和我一樣,離開了生養多年的故土。也許再過幾十年,這裡就是我們記憶中的鄉愁,他鄉變故鄉,家鄉在夢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