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時期,發生的特有的現象“文人多不仕”?

在這個古代,隨著立功、立言、立德這三不朽提出後,就一直是文人學者所追求的最高精神目標,而要實現“三不朽”這個目標,讀書做官就成了最佳捷徑了。所以只要歷代朝廷開始取仕,那些有著理想目標的天下學子就會紛紛前來,這才使得歷代皇帝出現“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慨。

然而讓人驚奇的是,在明朝初年竟然出現了“文人多不仕”的奇特現象。明朝開國之初,正是朝廷需要大量人才之際,朱元璋多次下旨,徵召在野的文人士大夫,但是效果微乎其微,被徵召的文人以各種理由:或是身體不適、需要贍養雙親,或者乾脆避世隱居,甚至還有人自殘身體。是什麼造成這一罕見現象的發生了,仔細研究歷史,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明朝官員俸祿太低、部分文人士大夫對元朝效忠、明朝初年朝廷嚴酷的環境,這幾方面造成的。

朱元璋時期,發生的特有的現象“文人多不仕”?

明朝官員俸祿太低

朱元璋出身草莽,深知民間百姓疾苦,他認為過高的收入會使得官員形成奢靡之風,從而轉變為害民的貪官,所以在制定官吏俸祿標準時,實現低俸養廉制。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旨戶部擬定百官俸祿,規定“從正一品到從九品一共十八個等級俸祿依次為:900石、750石、600石、500石、400石、300石、270石、240石、180石、160石、100石、90石、80石、75石、70石、65石、60石、50石”,在這次規定後沒過多久,又在洪武十三年,做了變更,除了上次規定的糧食外,再額外增加寶鈔,和糧食一起發放,這一次變更的標準,較前一次普遍有所提高。到了洪武二十年,朝廷下詔又一次進行更改,這次取消了寶鈔,只發放糧食,至此這次所制定的標準成為了明朝官員俸祿的“永制”,也成為了後世文人學者評機明朝俸祿“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著”的原因。

在唐、宋、元時期,朝廷百官的俸祿是分兩種組成,一是朝廷戶部直接發放的糧食,在加上朝廷劃給官員的職田內的收成組成。例如宋代一縣令,光是每年職田的產出多的有900斛、少的也有300多斛(二斛等於一石),在加上戶部發放的俸祿的話,差不多相當於明朝二三品的大員了。這樣大的懸殊差距,以至於明朝官員依靠俸祿只夠勉強度日。

所以明朝俸祿不足以養家餬口,使得明初的一些文人不願意出仕。

朱元璋時期,發生的特有的現象“文人多不仕”?

部分文人士大夫對元朝效忠

經過漢朝武帝時期,董仲舒“擺出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忠君”這一思想就根植於文人仕大夫的心中,又在經過宋朝理學“三綱五常”思想的影響下,對元末的文人仕大夫們來說“忠臣不事二君”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既然效忠了元朝,那就不能再投降明朝了。

至正二十八年,當徐達和常遇春帶領大明軍隊攻克元大都後,元朝殘餘實力北遁塞外大漠時,有一大批忠於元朝的文人仕大夫跟隨北元朝廷一起北遷。

當時正統的儒家仕大夫們把“紅巾起義軍”稱之為“逆賊”,朱元璋所率領的軍隊是為不義之師、是“紅寇”,所以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他們心中就是不合法的。

他們對朱元璋這個,做過和尚要過飯,突然好運做了皇帝的暴發戶,是從心底裡不服氣的。他們不承認新朝廷,認為朱元璋這個暴發戶建立的政權不能長久,所以他們“有恃無恐”,對朱元璋下旨徵召他們不予理睬。

朱元璋時期,發生的特有的現象“文人多不仕”?

當時在貴溪有一對夏伯啟叔侄,朱元璋聽說了他們的名聲,想召他們為官,豈料這叔侄倆聽到風聲後,為了抗拒朱元璋的徵召,於是斬斷手指,立誓不做官,朱元璋聽說後大怒,命人把他叔侄抓入京城,

朱元璋問他們:元末動亂時你們在哪裡居住?

叔侄二人回答:“紅寇”作亂的時候,我們在福建和江西交界處居住。

朱元璋大怒:你們罵我為“紅寇”,是認為我奪取天下是不義的嗎?

之後朱元璋派人押解他叔侄二人到原籍處死。

從史料中查看,我們也能發現,在明初那些拒絕朝廷徵召的文人仕大夫,多半是在元朝考過功名和當過官的,這些前朝遺臣對元朝“效忠”,使得他們不惜已性命來報答元朝對他們的“知遇之恩”。而那些歸順明初的人,除了違背了聖人的教誨“忠臣不事二君”外,還會受到其他文人的譴責。

明朝初年朝廷嚴酷的環境

朱元璋時期,發生的特有的現象“文人多不仕”?

明初初定時,朱元璋為了儘快結束元末形成的幾十年亂世,實行了“重典治國”政策。再加上朱元璋出身底層,知道一個壞官對老百姓的傷害有多大。

朱元璋說:"四民之中……農最為勞。……農勞者何?當春之時,雞鳴而起,驅牛秉來而耕。及苗既種,又須耕耘。炎天赤日,形體憔悴。秋成輸官,所得能幾?今居官不知民艱,刻剝虐害,無仁心甚矣。

所以朱元璋特別不信任手下的官員,他也十分痛恨那些欺凌百姓的官員,並且制定制定了嚴苛的法律,來約束官員,還為此成立了錦衣衛來監視百官。

在朱元璋洪武時期,通過“郭恆案”“胡藍案”“空印案”幾個大案,大肆屠殺官員,使得當時滿朝文武整日提心吊膽、戰戰赫赫,甚至是在京城的官員早上去上朝時,要先安頓好遺囑、在家裡備好棺材,才心驚膽戰的去上朝。

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下,文人官員戰戰赫赫,極易產生避世心理,嚴重的消減了文人出仕的積極性,所以文人仕大夫紛紛要求自保,不願出仕為官。

結語

朱元璋時期,發生的特有的現象“文人多不仕”?

明朝“文人多不仕”的現象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特殊的環境,和之後朱元璋治國的理念造成的。

朱元璋一個社會最底層出身的人物,最終奪了天下,從哪些自視甚高的文人仕大夫們輔佐的元朝皇帝手中奪走了天下,使得這些文人士大夫們“羞愧難當”,所以他們不願意承認朱元璋這位草根皇帝,也不願意承認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並罵朱元璋的明軍是“不義之師”是“紅寇”,用不響應朱元璋的徵召、不出仕的政策,來平衡一下他們那“高傲”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