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日本(十五):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的發展邏輯與深層結構・上

這是日本80年代研究的第十五篇,是日元升值系列的第五篇和最後一篇,接下來寫87年之後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好不容易寫到了總結,頭條卻不讓發,這裡只發一半,全文請點擊瞭解更多,或關注公眾號 遊磐。

鏡中日本系列是從日本換年號開始寫的,當時翻閱很多資料後發現,種種日本當下的社會現象,其實都可以追溯到80年代的日美貿易戰時期,於是決定從這裡開始寫起。到這裡,85-87年的經濟算是告一段落,該系列的彙總在文末。

我想弄明白的問題是,為什麼日本從平成時代經濟停滯到現在,以及會走向何方。然後,這其中有哪些是必然的結果,哪些是人為的過失,有什麼經驗值得注意。或者,如果歷史告訴我們,人類不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那麼,至少可以更加清晰地審視當下,把他人與時代帶來的損害降低到最小。

相對於機械與混沌的自然界,每一個生命有機體都發展出穩定的生命結構來以適應自然,完成自我保存與自我複製的目的。一般生物只是在自然界規律的支配下,按著少量被保存到基因中的自然規律來實現生命的交替。而人類則通過大量地使用-製造工具來改造自然的社會實踐掌握了更多更豐富的自然規律,並通過群體經驗的積累以及文化傳承,經由教育使人類獲得了不同於一般生物的認知與實踐能力。從而,人類的生命結構便不同於動物被動適應環境而形成的單調基因,人類的社會也更加複雜與豐富。

就人類個體而言,每一個時期的個體都在自我-環境的動態交互中,形成一個穩定的生命結構,在某種意義上,人類共同體也是一樣。一個時期的社會共同體也會在一個穩定的生命結構中,按著該結構的規則來面對自然、社會環境,以及自我。或許局部會有些許變化,但由於人自身的生物慣性與物質惰性,加上共同體對外界變化更遲鈍,生命結構本身卻很難改變。以後我們會慢慢看到,近三十年日本諸多紛雜錯亂的社會現象背後,其實都有一個穩定的生命結構在作用。

我想要弄清楚的就是,影響日本近三十年社會停滯的,這個生命結構的具體形態與產生根源,以及其形成過程中的必然與偶然。這不僅與我的研究課題相關,對個人而言,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當然,具體的內容與方法論,以後都會清晰地表達出來。每一篇都會針對一個社會現象,提出明確的問題,並試圖去解決。肯定有很多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多多交流與指正。

那麼,作為日元升值系列的最後一篇,本文所試圖解決的問題是,從85年廣場協議後日元暴漲到87年日元波動不再影響經濟景氣,這段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的發展邏輯與深層結構。具體而言,首先回顧一下這段歷史的各個階段,梳理一下其起因與發展邏輯,以及帶來的後果。其次,從理論的角度分析創造歷史事件的主體之間的關係,與其背後的深層結構與模式。


鏡中日本(十五):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的發展邏輯與深層結構・上



從整體來看,日元升值的歷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85年9月到86年1月,日元從250左右升值到200日元左右,這是日本意料之中的範圍。

第二個階段是86年1月到3月,日元從200左右升值到180左右,這時開始接近日本政府的接受底線,日本製造業開始發出悲鳴,經濟開始出現不景氣。對此,日本政府發表著名的前川報告,提出經濟轉型與內需擴大的方策。

第三個階段是86年3月到12月,日元從180升值到160左右。4月初日本銀行通過降息來穩定日元,不成功後又換了對財政支出和利率調整更積極的財長。9月時經濟開始緩解,但迫於美國壓力再次降息。10月日美就匯率穩定達成協議,日元穩定在160左右。

第四個階段是87年1月到5月,日元從160升值到140左右。86年11月美髮布了歷史最高的貿易赤字,1月美表示美元下跌合理,於是日元走高。1月19日,日元升破150,日財長急速訪美,未果。20日日銀降息以穩定日元。4月日元升到140左右,日首相攜經濟經濟對策訪美,內需振興,利率調整,減稅預算等,什麼條件都可以談,以此請求穩定日元,並解除對日半導體制裁。

第五個階段是87年5月到10月,日元穩定在140-150之間。5月巴黎舉行的OECD閣僚理事會上通過了穩定匯率的決議,日本企業通過自身調整走出困境,內需也開始擴大。10月黑色星期一之後日元再次暴漲,但此時匯率對經濟的影響已經很小了。

從廣場協議開始溯源其歷史邏輯,日元升值並非是一般觀念中,日本受美壓迫而接受的。而是,日方出於自身情況而自願提議,並拉上了不情願的西德。其社會背景是,第二次石油危機中,日本經濟靠政府幹涉迅速走出危機,但給政府帶來了很大的財政問題,經濟好轉後民眾又拒絕通過增稅來再建財政,於是政府在美國的貿易不均衡壓迫下,草率地選擇了干涉貨幣匯率,通過降低製造業的競爭力來減少貿易不均衡。(具體分析請看這篇鏡中日本(十一):被冷落的真相——廣場協議中日本提議的日元升值)

但站在歷史事件外圍的人們,卻很自然地認為美意圖通過貨幣貶值來解決貿易不均衡,畢竟當日本提出升值日元時,歐美各國也是非常震驚,竟然還有自毀城牆的。但事實上,日元升值固然給日本的汽車、家電、半導體這三個支柱性出口產業帶來打擊,但日本也利用日元升值收購了歐美企業,以梵高的畫為代表的大量藝術品也流入了日本。

美方其實是更希望通過財政政策和內需擴大來解決貿易不均衡問題,由此,現當下也沒有出現第二個廣場協議。

這裡只能貼一半,全文請點鏈接。

歡迎關注公眾號 遊磐 youp1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