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23夜 | 看看山裡的村寨,聽聽村裡的歌聲

《遇見》23夜 | 看看山裡的村寨,聽聽村裡的歌聲

3月下旬,環華騎行的黑龍江小夥黎翔從廣西進入貴州。

幾天前,他又從黔西南去往了雲南,他已記不起入境、出境貴州的具體日期,只記得騎行、夜宿西南大山的片段,穿透村子外樹林裡黎明薄霧的陽光,以及夜幕中群山暗黑輪廓外的星點。

《遇見》23夜 | 看看山裡的村寨,聽聽村裡的歌聲

貴州是一份神秘的存在

00:00 / -

環華騎行的人很多,每年有1000人左右。

讀高中時,偏愛地理學科的黎翔,就萌生了走遍中國的夢想。上大學後,他買了一輛自行車,清明、端午等小長假,邀約上10多個好友,前往周邊鄉鎮騎行。慢慢地,他又開始嘗試一個人走長途。

2017年夏天,黎翔一人前往大興安嶺騎行40多天,從住賓館、吃飯館,到住帳篷、生火做飯,黎翔感覺自己的“生存技能”在不斷“升級”。

沒有去戶外騎行的日子,黎翔喜歡翻閱《中國國家地理》《孤獨星球》兩本雜誌,他準備了一張中國地圖,把想要去的地方,都標註出來。

一兩年下來,地圖上已標註了800多個點,有村寨、古寺、遺址……這一個個點,像在心裡種下的一顆顆種子,每每想起,就會閃閃發光。

黎翔在網上了解到,每年環華騎行者大約有1000人,但他們走完廣西,因貴州地勢陡峭的原因,大都會沿著黔桂邊境線直接去雲南,而他是為數不多選擇進入貴州的環華旅行者。

黎翔這一選擇,同樣與《孤獨星球》有關,其發佈的“2020世界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單裡,貴州成為中國唯一入選地區。翻閱著雜誌裡如畫的山地風景照片,他心動了:“爬山就爬山吧,貴州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村寨,都讓我深深嚮往,我一定要去看看。”

《遇見》23夜 | 看看山裡的村寨,聽聽村裡的歌聲

出發前,黎翔將標出的點串聯成線,計算出距離,再根據日均騎行公里數,大概估摸出這次環華騎行需要14—15個月左右。

從黑龍江出發,黎翔馱著近80公斤的日常生活用品,一路南下。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他在廣東親戚家小住了一月再次出發。

3月20日左右,他達到桂林,捨棄廣西西部的旅程,轉而北上。長長的都柳江公路,抵達貴州從江縣時,黎翔形容:“魂都快顛沒了。”

到達三都後無江可沿,黎翔一頭扎進了大山之中。他發現,貴州的山,多得超乎想象,歇息間隙,他仔細查看手機地形圖上的等高線,條數多而密集,盤山路就像“貪吃蛇”一樣隨著沿著等高線平行盤繞,

在平原地區,黎翔通常會繞道走,儘量看更多的風景;而到了山區,他只能沿著河谷地勢相對平緩的道路走。“坡度較大的地方,就推著車走。有些陡且窄的山路,卻推車都困難。”黎翔說,靠騎自行車翻越一座山,去往大山裡的村寨,實在是困難重重。

“但好地方都‘藏’在山裡面。”黎翔在地圖上標註的很多民族寨子都坐落於山腰或者山頂,最終不得不因地形原因而放棄,“貴州在我心裡,仍有一份神秘存在。”

《遇見》23夜 | 看看山裡的村寨,聽聽村裡的歌聲

“開始的行程比較熱鬧,後來就有點孤獨。”旅程之初,黎翔習慣於夜幕時分在村寨的活動廣場上搭建帳篷、升起篝火,很快就會有村民過來與他攀談。

進入貴州騎行的這段時間,正值疫情防控期間,很多村落已經封閉,他只得在村寨旁選一塊空地搭建帳篷,“村民們都不敢出門,更別說來和我聊天了。”這讓他對和貴州當地人交往的記憶更為深刻。

丹寨縣龍泉鎮羊甲村,黎翔遇到了一個熱心的村委會主任,邀請他去家中留宿。臨走時,村主任用小白桶為他灌裝上自家釀造的紅薯酒,黎翔不喝酒,謝絕了他的好意,最後收下了他打包好的剁辣椒。那一瓶剁辣椒,成為黎翔後來旅程裡野外做菜的必備調料。

《遇見》23夜 | 看看山裡的村寨,聽聽村裡的歌聲

貴州另一個讓黎翔印象深刻的點,是貴州省博物館。與其他省博物館有別,貴州省博物館更突出民族的東西,三層常設展館,一層講述通史,兩層講述民族記憶。具有貴州少數民族特色的蠟染、服飾、刺繡、書畫、金銀、青銅器、瓷器讓他很欣喜。

“從貴州省博物館出來,我又在地圖上增加了一些想去的地點。”黎翔說,他一定還會再來貴州旅行,去看看山裡的村寨,聽聽村裡的歌聲。

《遇見》23夜 | 看看山裡的村寨,聽聽村裡的歌聲

來源:貴州廣播電視臺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