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3歲的女兒揹著父母看金瓶M


父母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免不了有犯錯誤的時候。比如,乘公共汽車的時候,媽媽為了省幾毛錢而叫孩子把身子彎低一些,以蒙過售票員而不用買票省點錢;比如,開小商店的爸爸為了推銷商品,把次貨說成好貨…他們在無意中犯的錯誤對孩子影響極大。


為什麼13歲的女兒揹著父母看金瓶M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孩子離家出走、逃學甚至自殺,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滑入了犯罪的深淵,更多的孩子越來越孤僻、自私、脆弱,逐步喪失了愛心、同情心、集體意識,不懂得尊重父母和別人


......一些未成年人的冷酷麻木、老成勢利更讓人感到心寒齒冷可是,一味指責孩子不爭氣的家長、一再質問現在的孩子們怎麼了的父母,是否認真分析過這些現象產生的根源,是否反省過自己對孩子錯誤的教育方式呢?相信以下幾個例子是眾多父母所熟悉的自己對孩子的錯誤


一名4歲的孩子,因父母忙於工作,被關在家裡和父親的幾個朋友一起看槍戰片。事後孩子經常模仿片中的行為,打別的小朋友。家長對此施以打罵,卻收效甚微,於是開始擔心孩子長大會成為罪犯

其實4歲的孩子本來什麼都不懂,他模仿片中的行為,完全是出於好奇心,從他的角度,認為打別的小朋友是個有趣的“遊戲”;而且大人能於的,他也想試一試。追根究底,孩子錯誤地模仿,首先源於家長錯誤地將一個沒有分辨力的孩子單獨留在家裡、沒有很好的起到良性監護的責任,而粗暴的打罵教育方法,讓這個事情一錯再錯。

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打罵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繪他的,只是對一件事的恐懼,而不是關於是非的教育。家長在這長事上一錯再錯,說明自身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而教育方法如果出了錯,會比孩子犯錯更可怕,因為這會讓孩子失去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機會。所謂的“問題”少年,有誰是一出生就有“問題”,背後無一例外是成長過程中父母教育的錯誤。

為什麼13歲的女兒揹著父母看金瓶M


5歲的皮皮因為緊張,在寶寶英語大賽上用英語講愛麗絲夢遊記時3次“卡売”,沒講完就哭著跑下臺,聲稱以後再也不上臺參加比賽了。皮皮爸媽又急又氣:“在家裡不是背得好好的嗎?怎麼一上臺就全忘了?你真夠笨的,這麼多天都白練了!還有臉哭?”

皮皮父母的錯誤在這裡:在一些父母看來,孩子的成績就是大人的“臉面”———好了臉上有光,不好丟人現眼。所以,一旦孩子犯錯或遭遇失敗,面子上先掛不住的恰恰是父母自己。父母希望孩子在挫折面前有很好的表現,自己卻不能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失誤接受失敗的現實,指責、理怨甚至挖苦,這隻能給孩子的心理蒙上層陰影、加速孩子的自暴自棄,使孩子誤以為失敗是可恥的。正是父母的“壞”樣,造就了孩子的“輸不起”,並直接導致了孩子逆境商指數低。


陸先生沒想到13歲的女兒竟抱著《金瓶M》看得津津有味,盛怒之下的張先生扇了女兒一個耳光。可是,第二天放學後女兒競沒有回家,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其實作為一名處於青春期、求知慾旺盛的中學生,看這類書籍本身並沒有錯。錯在家長沒有從正面引導,而是簡單地干涉或粗暴的制止。後來,陸先生的女兒又一次離家出走了,原因是陸先生對女兒“過分關注”讓女兒“忍無可忍”。為找女兒,他和妻子已經無心上班了,苦惱的陸先生憂慮地說“現在的孩子不知道該怎樣教育才好”。

為什麼13歲的女兒揹著父母看金瓶M


現在像陸先生這樣苦惱不堪的家長不在少數。但是這些一味責怪孩子不好教的家長們,很少有人認真分析過自己的錯誤的地方?一種錯誤是很大一部分父母延續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依然是“給心不給臉”“棍棒之下出人才”的傳統教育方式,動輒就以高高在上的家長身份呵斥、打罵孩子,致使他們和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而缺少和父母溝通的孩子們,經常和家長產生牴觸。而另外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是對孩子過分溺愛和放任,給孩子慣下不少毛病和不良習慣,無法形成處世為人的良好行為規範。這些孩子平時唯我獨尊,任性妄為,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

父母對孩子的錯誤在什麼地方?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錯誤是目標倒置,即父母將自己的目標強加給孩子。而孩子的目標他們自己不上心不關心,由父母當成自己的目標、自己的任務。本來學習是孩子的事,可是由於父母管得過多,過分關注,學習上取的好成績這本來是孩子的學習目標卻變成了父母的目標。


父母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正視自己的錯誤才會改變自己,糾正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