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吟系列·文化

“蕩蕩無私世,巍巍至聖君。

山河分國實,日月耀人文。

厭浥凝甘露,輪困吐慶雲。

正聲兼大雅,洋溢應南薰。”

雲中吟系列·文化

河圖。

有客問: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實質是什麼?

答客曰: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最近數百年,不同的學者對於“文化”的定義,蓋有數百種之多,目前中國學術界所依據大多為康德、歌德、泰勒等學者之表述。

雲中吟系列·文化

洛書。

康德認為,“在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裡面,產生一種達到任何自行抉擇的目的的能力,從而也就是產生一種使一個存在者自由地抉擇其目的之能力的就是文化。因之我們關於人類有理由來以之歸於自然的最終的目的只能是文化。”

歌德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與思想的集體方式,即人類對自然的長期鬥爭的結果,此集體的思想、感覺、行為的方式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的氣氛、特殊的美,即是文化。

泰勒說:“文化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


20世紀初,“五四”運動以後,中國學者開始認真研究“文化”的定義和實質。

胡適說:“文明是一個民族應付他的環境的總成績,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梁啟超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

蔡元培說,“文化是人生髮展的狀況”。

梁漱溟說:“文化並非別的,乃是人類生活的樣式。”

錢穆說:什麼叫文化?我們說文化,是指人類的生活,人類各方面各種樣的生活總括匯合起來,就叫它做文化。


《辭海》解釋有四:其一: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文化的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在階級社會中,又具有階級性,同時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其二:泛指一般知識,包括語文知識。如“學文化”即指學習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識。又如對個人而言的“文化水平”,指一個人的語文和知識程度。

其三: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

其四、考古學上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

雲中吟系列·文化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實際上早在數千年前,古人已經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彖傳》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說文》曰:錯畫也。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釋名》:文者,會集眾彩,以成錦繡。合集眾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易·繫辭》曰:物相雜,故曰文。《尚書序》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古今通論》曰: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易·乾卦文言疏》曰:文謂文飾。《易·坤卦》曰:文在中也。

化,《說文》曰:化,教行也。《增韻》曰: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教。躬行於上,風動於下,謂之化。《道德經》曰:我無為而民自化。又以德化民曰化。《禮·樂記》曰:化民成俗。《書·益稷》曰:懋遷有無化居。又革物曰化。

文化者,蓋指人類在綿延發展過程中,以人為本,法像天、地、人三才之道,以察時變,逐漸積累形成之文飾(涵蓋一切,統攝一切),其功能是躬行於上,風動於下,而化民成俗,故謂之文化。


中華文化,實際上是指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逐漸形成、薪火相傳的,以儒家、釋、道“三教”及諸子百家為體系的“以人為本”、“心物一元”、“清靜無為”的內修心性、外敬事業的做人做事的學問。所謂內修心性,是從明明德、個人的人格修養,到窮究生命的根本。所謂外敬事業,從個人之衣、冠、文、物、吃、穿、住、行,行、走、坐、臥,待人接物,到政治、經濟、宗教、科學、哲學、法律、教育、外交、軍事等一切領域之可延續、發展、有利於他人、以人為本之事業精神。


​中華文化的實質就是“道德”,貫穿中華民族數千年之綿延發展,而中華文化之根本中心則是“道”,是“萬德之源,眾妙之本”,涵蓋一切,統攝一切。(文圖/善業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