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真正種地的農民在哪裡?

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們國家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們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兒時記憶裡那些到處可見的土坯房早已經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家每戶的兩層漂亮的小樓房;曾經那些濘泥不堪、塵土飛揚的小土路也已經變成了寬闊乾淨的水泥馬路,房屋周圍堆積的那些雜亂無章的柴火垛也早已沒了蹤影,那些沒人居住的空房屋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農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二十年後真正種地的農民在哪裡?

但是,最近幾年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村在我們周圍屬於一個比較大的村落,一共3000人左右,年輕力壯的勞動力有四分之一左右,但是每年春種秋收的季節在田地裡勞動生產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

二十年後真正種地的農民在哪裡?

雖然現在播種到收貨都是機械化了,但是像打農藥澆地把糧食裝袋搬車這些重體力的活還是需要人來操作,這本應該是那些青壯年勞動力做的工作,可是他們一年到頭都回不了幾次家。他們為了發展自己的事業,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要麼去了南方一些工廠打工,要麼在外地求學,稍微年長的也大多數在城裡扎穩腳跟安居樂業了。

他們在城市裡面待的時間久了,已經適應了外面的花紅柳綠五彩斑斕,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也已經發生了變化顯得與農村格格不入,恐怕等老了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回農村當農民了,或許他們現在都已經喪失了種田的能力。

二十年後真正種地的農民在哪裡?

現如今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主要是我們父母老一輩的農民,他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年老體邁,已經無法去精心經營田地,直接導致了大片土地被粗放管理甚至荒蕪,形成農業生產惡性循環,嚴重地制約了農村的發展。

二十年後真正種地的農民在哪裡?

我認為城市化背景下的非農就業和青壯年人口外流是導致農村人口結構出現斷層現象的主要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鎮化腳步進程的加快,這一現象勢必會愈發明顯。十幾二十年後,等老一輩走了,“誰來種地,誰來當農民”可能會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一大隱憂。

大家對於這一現象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在下面踴躍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