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真的能一鳴驚人嗎?

八年,伐陸渾戎,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王乃歸。

——《史記·楚世家》

楚莊王侶是楚穆王商臣的兒子,即位之後,三年不理朝政,整天就是吃吃喝喝,和女人們逗樂解悶,很不成樣子。為了阻撓那些不識好歹的大臣前來進諫,他還下了一道充滿恐嚇意味的命令——有哪個不知死活的傢伙敢來掃我的興,殺無赦!

就這樣過了三年,有些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準備冒著生命危險進諫。第一個進去的叫伍舉,他闖進王宮的時候,莊王正左邊抱著鄭姬,右邊抱著越女,坐在鐘鼓器樂之間。武舉說,有一種鳥隱身於水邊,三年了不飛也不叫,這是為什麼呢?莊王說,三年不飛,一飛就會沖天;三年不叫,一叫就會驚人。伍舉你先退下吧,我知道該怎麼做了。沒想到,僅過了數月,莊王又原形畢露。一個叫蘇從的大臣再度出馬進諫。莊王見了他說,你難道沒有聽說我的命令嗎?蘇從說,如果能夠用我的性命來換取君王的醒悟,那將是我的願望啊。莊王很是感動,從此悉心政務,總攬萬機,恩威並施,賞罰分明,楚國日趨強大。

強大了的楚國在楚莊王的率領下,開始了頻繁的征伐工作。在他即位的第三年滅掉庸國,第六年伐宋國,八年伐陸渾之戎,十三年滅舒國,十六年伐陳國,十七年伐鄭國,二十年再次征伐宋國,二十三年莊王去世,至此一鳴驚人的一代霸主,終於退出歷史的舞臺,但他的餘烈仍然在歷史的星空不絕如縷。

莊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陳國的夏徵舒殺死了國君陳靈公。楚莊王率領諸侯征伐陳國,殺了夏徵舒,還把陳國作為一個縣,劃歸自己管轄,後來在大臣申叔的勸說下,他才罷手。有意思的是,孔子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無限感慨地說,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楚莊王多麼賢明啊,為了一句話,連千乘之國都不放在眼裡。)在孔聖人的心目中,楚莊王變成了一個十分賢明的君主,好好的,放著那麼大一個國家都不要。可是,我對聖人的看法很不以為然。放著偌大一個陳國不要,的確是有點與眾不同,問題是陳國並不是你楚國的地盤啊。陳國的統治者是虞帝舜的後代,早在周王朝建國的時候,周武王就尋訪到陳國的開國之君媯滿,封於陳。傳至靈公,共十四世十九君。如今,因為國家發生內亂,你楚國才有機可乘。得逞之後,又害怕諸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頗有微詞,所以決定放棄。究其根本,只能說你是膽子還不夠大,貪婪之心不至於太過暴露,又怎麼好以賢人之名加以歌頌呢?

再說,你楚國只是周天子的一個諸侯國,王位還是你的祖先楚武王熊通自己加封的。陳國也是天子賜封的諸侯,你有什麼權利率領諸侯來征伐陳國呢?你有天子的授權嗎(像齊國那樣)?把文件拿來我看看。如果沒有,那就完全是憑藉武力嚇唬人,有什麼值得稱頌的呢?即使退一步,就拿討伐陳國,殺了弒君的夏徵舒這件事情來說,真就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是替天行道,維護正義嗎?我看未必。我們首先要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再下結論不遲。夏徵舒是陳國的大夫,他殺了自己的國君靈公,情況屬實。不過我們不禁要問,他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國君呢?是因為不被重用嗎?不是。是因為靈公要害他嗎?也不是。事情的原委其實很簡單。夏徵舒的母親夏姬是個絕色美人,靈公經常和她私通。靈公單獨跟夏姬胡鬧還覺得不過癮,又邀約大夫孔寧、儀行父,一同到夏徵舒家尋歡作樂。這還罷了,在他們飲酒的時候,居然還拿夏徵舒互相戲謔。靈公對兩個大夫說,徵舒長得很像你們。兩個大夫說,徵舒好像也有點像您啊!聽了他們君臣一席話,果然是讓人大開眼界。縱覽古今歷史,有這樣恬不知恥的君臣嗎?夏徵舒當然不幹了。你在別的地方說說就算了,別忘了你現在是在被你侮辱的那個人家裡啊。等到君臣三人走的時候,憤怒的夏徵舒在馬棚門口設下弓弩,射殺了靈公。另外兩個好比喪家之犬,急匆匆逃到楚國去了。這就是夏徵舒弒君的經過。在我看來,夏徵舒罪不至死。難道這樣荒淫無恥的國君還不該殺嗎?還要放手讓他胡作非為、禍國殃民下去嗎?你楚莊王滿口仁義道德,怎麼就不想想靈公的問題呢?還是你本來就覬覦陳國的地盤,只是遲遲沒找到好時機下手呢?我看這個問題值得商榷。

其實,只要詳細瞭解楚莊王,你就會發現,他自己本身就是個不講禮儀,不服管制,野心勃勃的人。他根本沒有資格對夏徵舒的行為說三道四。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攻打陸渾之戎(河南的一個少數民族)的時候,跑到他的上級,中央政府所在地——洛邑去炫耀武力,以此來嚇唬一下已經毫無威性可言的上司周定王。毫沒天子氣概的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問,莊王故意問起鎮國之寶——九隻大鼎的大小、輕重。沒想到這個王孫滿並不吃這一套,遂和顏悅色地把他教育了一頓。王孫滿的大致意思是說,別看天子的勢力已經很弱小,早就管不住你們這些雄霸一方的霸王了,但周王朝的氣數還沒有盡,你現在就關心九鼎,還為時過早。再說,只有擁有德行的君主才配享有九鼎,你捫心自問一下,你配嗎?當然,迫於形勢,王孫滿的這番話說得很委婉。莊王聽了,一時啞口無言。我想,他的心裡一定是恨死這個老頭了。從這件事情來看,楚莊王雖說沒發展到弒君的地步,但欲取而代之的心思是有的,可能只是估計到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擁天下臣諸侯,才悻悻地從洛邑收兵回營。對於他的這種行為,說白了,比夏徵舒不會高尚到哪裡去。那為什麼弒君(陳靈公這個無恥之君)的夏徵舒該殺,有謀逆之心的楚莊王就沒人譴責呢?我想,肯定是當時還沒有一個強過楚國的諸侯,不然,興師伐楚的一定大有人在。

莊王二十年(公元前595年),楚莊王興師征伐宋國。楚國的大軍包圍了宋國的都城,一晃三個月過去了,兩國的軍隊還是處於對峙狀態。楚國沒能攻進城去,宋國也不敢開門迎敵。後來,由於宋國的後勤補給出了問題,“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不得不派大夫華元夜人楚營,商量一下和解的事情。莊王聽了華元的坦誠相告,嘆息著說,華元真是誠信的君子,我們還是退兵吧。說到這裡,請不要誤認為,莊王答應退兵是被華元的誠信感動了。其實,他早就有了退兵的打算。因為楚軍困在這裡,截至目前,也只有兩天的口糧了,退兵只是早晚的事。此時,華元來講和,是正中下懷。另外,他沒有退兵,也是他以前把大話說死了,不好意思自食其言。

楚莊王包圍宋國,起因是宋國殺害了楚國派到齊國的使者申周。但更深層的原因是由於莊王的蠻橫無禮。當時楚國派了兩個使者分別出使齊國和晉國。要到這兩個國家,又必須經過宋國和鄭國。臨行前,莊王很自負地告訴他們,無須按諸侯國的禮節通報這兩個國家,直接過去就行了。派到齊國的使者申周不無憂慮地說,公子馮出使晉國,要經過鄭國,是一點危險也沒有,而我要經過宋國,就會被他們抓住殺掉的。莊王當即誇下海口,放心去吧,宋國如果殺了你,我就親率大軍征伐它。為了表明不會食言,他還把申周的兒子申犀找來作見證。申周到了宋國,果然被宋國人抓住了。大夫華元說,楚國這是侮辱我們宋國,就把申周殺了。莊王得到消息,鞋都來不及穿,劍也忘了拿就跑到宮外,發誓要消滅宋國,這才有了包圍宋國的戰爭。後來,莊王發現不能長時間在這裡耗下去,打算退兵的時候,申周的兒子申犀死死跪在莊王馬前不肯起來。他說,大王您說過,要為我父親報仇的,您可不能自食其言啊!搞得莊王很是狼狽。道理很明顯,挑起戰爭的是莊王,並不是宋國。是你自恃強大,不把宋國和鄭國當回事,才讓自己的使者白白送了小命的。宋國再怎麼弱小,也還是個諸侯國吧,你要經過別人的國家,還不應該向他們通報一聲嗎?有這樣蠻不講理的規矩嗎?古話說,良禽擇木而棲。我看申周是擇錯了棲息的樹木。

孔子眼裡的賢人楚莊王,其實不僅蠻橫自負,還有一點虛偽。當時,楚國討伐陳國,車裂了夏徵舒。沒想到,莊王也被夏徵舒的母親夏姬給迷住了,竟想著要納夏姬為妾。大臣申公巫臣說,這是萬萬不可以的。您率領諸侯是來討伐弒君的罪人,如果最後還搞了個小老婆回去,這是好色之徒的行為。然後,他就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大堆好色的危害,嚇得莊王只好把色心暫時收斂。不過,有趣的是,這個巫臣,極力勸莊王不要娶夏姬,又嚇唬想娶她的大臣子反,說她有剋夫像,凡是跟她有關係的男人,沒一個有好下場。像她的第一任丈夫子蠻,第二任丈夫御叔,還有她的兒子夏徵舒、陳靈公……子反也打消了娶夏姬的念頭。哪想到,申公巫臣竟然自己娶了夏姬,還帶著她遠走高飛了。搞了半天,他是為了自己這隻黃雀,才如此煞費苦心的啊!真是有其君必有其臣。不知道莊王知道後,作何感想。不過我想,他的臉色一定很難看。

在一個禮崩樂壞,綱紀鬆弛,社會混亂無序的狀態之下,有力就有禮,有威才有儀,誰兵強馬壯,誰就理直氣壯;誰膽大包天,誰就鴻福齊天。假如後世不知前世,後人不知前人,妄自跟前人清談道德和秩序、禮儀和規矩,都是十分可笑的,都會落入大言欺世的窠臼。但是,後人也不必為前人荒唐、悖逆的行徑大唱讚歌,粉飾太平,那也無疑是自欺欺人。孔子說,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季氏》)。孟子更是直言不諱地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既然這樣,聖人又為什麼還要為這些不遵王命的罪人歌功頌德呢?前前後後,自相矛盾,不亦謬乎?!


楚莊王真的能一鳴驚人嗎?

楚莊王真的能一鳴驚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