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小故事5則

-1-

後 生 可 畏

【釋義】讚揚少年聰明努力,有光明前途。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子罕》中:“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也!

國學小故事5則

【故事】孔子在遊歷時,遇見三個小孩子,其中兩個正玩耍,一個站在旁邊。孔子好奇地問站在一邊的孩子:“你怎麼不和他們一起玩啊?”

小孩回答說:“打鬧能害人性命,拉拉扯扯也會傷人身體。進一步講如果玩耍時撕破了衣服,那麼也沒什麼好處啊。我不願意和他們玩。你有什麼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城堡,坐在裡面不出來,也不給孔子讓路。孔子問他為什麼不避讓。他回答說:“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的,沒聽過城要避車子的。”

孔子非常驚訝,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說的話如此有道理。

那孩子又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會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以母馬行走……這都是自然的事,你有什麼大驚小怪呢?”

孔子感嘆說:“我如今才知道,年輕人是遠遠超乎我們想象的啊!”

-2-

不 恥 下 問

【釋義】形容虛心好學。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國學小故事5則

【故事】有一次,孔子去魯國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向人問這問那的連細小的事都問。有人嘲笑他不懂禮儀,什麼都問。孔子聽到議論後,說:“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追求知禮的表現啊!”

當時,衛國大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很有聲望。孔圉死後,被授予諡號“文”,人們稱之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不服氣,認為孔圉的德行不足以授予諡號“文”。子貢去問孔子:“老師,孔圉憑什麼可以被授諡號為“文”呢?”

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就是他被授諡號為文的根本原因。”

-3-

患 得 患 失

【釋義】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典故】

春秋・孔子《論語・陽貨》:“其末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國學小故事5則

【故事】春秋時,孔子經常與學生們討論做人的問題。他對學生們說:庸俗低級的人,不要與他共事,因為當他沒得到權勢或好處時,他會因為害怕得不到而不擇手段去得到;當他得到時,卻又害怕丟失,想方設法去保護自身利益。像這樣利慾薰心的人會處處為個人打算,什麼壞事都可能幹得出來的。


-4-

學 而 時 習

【釋義】學過的知識要經常複習。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故事】孔子的教學經驗非常豐富。他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學問,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鼓勵學生培養好的品德。為了幫助學生深入鑽研學問,孔子傳授他們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孔子教育學生的方法受到了廣泛讚譽,但他卻非常謙虛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5-

一 言 以 蔽 之

【釋義】

用一句話來概括。

【典故】春秋・孔子《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國學小故事5則

【故事】《詩經》由孔子最終編撰而成,共計收錄了三百零五篇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孔子在談到《詩經》時,對其進行總結和評論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作者的思想是完全純正的,沒有邪惡的東西。”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