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酋的威逼利誘,吳佩孚難得守住底線不為所動

吳佩孚,山東蓬萊人,作為一箇舊時代的軍閥逆時代的潮流而動,最終兵敗下野,避居在市井之中。

面對日酋的威逼利誘,吳佩孚難得守住底線不為所動

但讓人稱道的是吳佩孚的民族氣節,早在他1924年戰敗下合時,日本人就表示要出錢幫他東山再起,吳佩孚當時就拒絕了:“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用外人插手。”比起挾洋自重的人來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1937年,北平被佔領後,身在北平的吳佩孚就更加顯眼。日本人制定了“南唐北吳”計劃,要其出山,但吳佩孚表示,日本人不撤兵就不從政:“我文天祥還是做得了的。”1938年,汪精衛投敵後,日本人又制定了“汪吳計劃”,並派汪大漢奸找他協商事宜,吳佩孚找了各種藉口,就是不和汪精衛見面,回信:“公果能再回重慶,通電往來可也。”真是對汪精衛的絕好諷刺。吳佩孚是熟悉歷史的,他是用洪承疇和被俘的抗清首領孫兆奎的一段對話來譏諷汪精衛。洪承疇是明末第一號大漢奸,他在松山被俘降清,崇禎皇帝起初聽信傳聞,以為他死了,曾下詔為他在正陽門建“昭公祠”。洪承時和孫兆奎的這一段對話在歷史上令人拍案叫絕。洪問孫:“你從軍中來,知不知道在揚州守城的史可法是真的死了,還是活著?”孫反問洪:“你從北地來,知不知道在松山殉難的洪承時是真的死了,還是活著?”洪承疇狼狽不堪,急忙下令把孫兆奎殺了,吳佩孚讓汪精衛再回重慶,這批判的武器的回答也夠汪精衛心裡窩火的。

後來日本著名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決心要把吳佩孚拉下水。

第一次,土肥原賢二以下自居,一見面就求情說日本陷於戰爭泥潭:“請玉帥出來,救救我們日本。”吳佩孚哈哈大笑,說:“我自身尚不能救,焉能救人?”土肥原賢二不歡而去。

第二次,土肥原賢二開門見山地說:“請玉帥出來,調停中日和平。”吳佩平順勢說:“好哇!請貴國天皇和我國蔣總司令雙方來電,請我出面調停。當然可以。”這無疑是出了個難題,土肥原賢二無以應對。

第三次,土肥原賢二以高官為誘餌,勸說吳佩孚出山維持中日民族關係,並保證恢復吳往日的權勢。土肥原賢二說:“請玉帥出山,擔任原職,維持中日民族問題。”吳佩孚搖搖頭苦笑說:“現在根本談不上出山。如要出山,請貴國人等一概退出中國,包括東北在內,可以嗎?”土肥原賢二見有商量的餘地,立即提出:“既然如此,就請您出面,開個中外記者招待會,如何?”吳佩孚聽後欣然點頭同意。沒多久,日本及淪陷區的

報刊大量報道吳佩孚要召開記者招待會的信息:土肥原賢二還派人為吳佩孚準備好了記者招待會的“講稿”,並命令翻譯不論吳佩孚是否按照講稿說,都要按講稿逐句進行翻譯。

1939年3月30日,百餘名中外記者擁向吳佩孚居住的什錦花園。花園內戒備森嚴,進場的記者每位都發有一份中英日三種文字的“講稿”。吳佩孚尚未開口,中外記者們已經讀到了打印好的《吳氏對時局的意見λ。一身中國紳士裝束的吳佩平在眾人的簇擁下進人會場,並客氣地向記者先輞了一躬,然後僅瞥了眼案前的“講稿”,就開始作即席講演。開場的講話土肥原賢二十分滿意,可吳佩孚講著講著突然話鋒一轉,一字一句地說:“唯’平’乃能’和',’和’必基於平”。本人認為,中日和平,唯有三個先決條件:一、日本無條件自華北撤兵;二、中華民國應保持領土和主權之完整;三、日本應以重慶(國民政府)為全面議和交涉對手。”怕在場的日本人聽不懂。吳佩孚又厲聲令秘書“斷乎不

容更改”地將自己最後的“政治宣言”翻譯成日語。會場的中外記者紛紛疾筆如飛地記下了吳佩孚最真實的講話。隨後吳佩孚把土肥原賢二事先準備的“講稿”從案前拿起來,很狠地率在地上,用力踩在腳下。

1938年12月的一天,什錦花園駛進了幾輛小汽車,從車上下來幾個身穿便裝的日本人,領頭的是吳佩孚的老朋友岡野增次郎。此人過去擔任過吳的顧問,眼在他身後的便是接替士肥原賢二的川本少將。川本對吳佩孚大加費賞,並提出要拜吳為師的思求,還以孝數師母為名送給吳佩夫人一大筆錢。這是川本對吳實施的所謂“聯絡感情式”的拉攏方式。當時汪精衛已投靠日本。吳佩孚著急了,他連夜差人把錢退還了川本。

川本見此計不成,就又打起吳佩平身邊人的主意,但最終也沒有結果。最後川本親自出馬動老師出山,吳佩孚卻說:“如欲和平,必須全面撤兵!”川本苦求說:“老師應該體諒弟子的苦衷,土肥原賢二將軍因您拒絕出山而受到一生最大的挫折。如今,厄運又將落在弟子頭上,如果老師執意拒絕,弟子只有剖腹自殺、以謝天皇。”吳佩平卻說:“承你錯愛,拜吾為師,卻不見你讀經問義,你我之間不過空有一層師生關係罷了。又何必以師徒之虛名相逼?”然後他又送川本一句孟子的話:“小國不可以敵大,寡國不可以敵眾,弱國不可以敵強。中國國大、人多,日本終必失敗,這就是我對中日戰爭最後的看法。”川本氣得只說了一句話:“大帥會後悔的!”後來日本人以死威逼,不想一到吳的家裡,

吳佩就請他們看一樣東西,原來是一具黑漆棺材,吳佩孚已經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只空了年月日。日本人利誘威逼均告失敗。

汪精衛也曾親自到北平,約吳佩孚前往日本華北方面軍總司令的官邸,商談合作。吳佩平斷然拒絕,說:“我們是中國人,談的是中國事,到日本人那裡去談什麼東西?”

1939年11月,吳佩孚患牙疾不治離開了人世。

吳去世後,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立即在《中央日報》上發表唁電,表彰吳佩“精忠許國,大義炳耀”。

在北平成立了由社會名流和生前友好一百八十多人組成的“吳上將軍治喪處;治喪期間赴吳郎弔祭者達數幹之眾;出殯之時更是萬人空巷,從什錦花園衚衕的吳公館到德勝門內的拈花寺,老百姓沿途撒紙錢六百多斤。

吳佩孚終於走完了充滿矛盾的一生。

面對日酋的威逼利誘,吳佩孚難得守住底線不為所動

�Z>/�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