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萬北洋軍為啥敗給10萬北伐軍?不只兵力分散,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次北伐,但是隻有兩次取得了成功。一次就是朱元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另一次就是孫中山領導的北伐軍取得了勝利。但是我們看這次國民黨的北伐,論兵力北伐軍只有十萬人,而北洋軍卻有七十萬。那麼這麼一場實力對比懸殊的戰鬥,北伐軍為什麼會取得勝利呢?

70萬北洋軍為啥敗給10萬北伐軍?不只兵力分散,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我們看這場戰鬥,北洋軍擁有七十萬人,而且在武器裝備上並不比北伐軍差。北伐軍雖然得到了蘇聯的支持,但是北洋軍閥乾的就是代理人。他們的背後同樣有列強的背影。張作霖的東北兵工廠源源不斷的給前線供應武器。這場戰爭看起來是北洋軍佔據優勢,實際上並沒有紙面上這麼簡單。北洋軍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以少勝多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樂於探討的話題,民國時期也是一樣。但是北伐戰爭幾乎是一場智力上的碾壓。根據北洋軍閥長期混戰的特點,當時北伐軍制定的方針是“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

70萬北洋軍為啥敗給10萬北伐軍?不只兵力分散,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張作霖是三大軍閥中最為強大的一支,擁有四十萬大軍還有大量的武器彈藥。但是張作霖的地盤是在華北、東北以及收編的山東張宗昌。距離前線比較遠,所以北伐軍就是要穩住張作霖。並且當時張作霖跟吳佩孚也有一定的隔閡,所以也想借北伐軍之手削弱吳佩孚。

70萬北洋軍為啥敗給10萬北伐軍?不只兵力分散,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除了張作霖就是孫傳芳。當時孫傳芳是三支軍閥中最為弱小的一支,而北伐軍對他採取的策略還是拉攏。孫傳芳也是比較配合,打出的旗號是“保境安民”。除了這兩支,吳佩孚也相對來說受到了一定的牽制。與北伐軍相呼應的是馮玉祥的西北軍策應作戰。這樣吳佩孚又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與馮玉祥作戰。這樣,真正與北伐軍作戰的其實就是吳佩孚的十萬兵力而已。

70萬北洋軍為啥敗給10萬北伐軍?不只兵力分散,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除了軍事上的策略,政治上同樣是北伐軍佔據優勢。除了軍事鬥爭,國共合作讓北伐軍可以大大的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在湖北、上海等地共產黨發動了大規模的工人運動,這裡就有後來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劉少奇、李立三等。

發動人民群眾的同時,我黨大量幹部加入到了國民黨內部,這裡就有周恩來、毛主席、聶榮臻等今後的領導人。這樣北伐軍在凝聚力方面相比於扛槍吃飯的北洋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70萬北洋軍為啥敗給10萬北伐軍?不只兵力分散,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最後就是孫中山先生思想的轉變。孫中山先生是民國的締造者,在法律上以及領導力上擁有著絕對的權威。早期依靠軍閥打倒另一派軍閥的做法並不能得到孫中山想要的國家,所以他開始轉變思維。這才有黃埔軍校,國共合作的相繼展開。孫中山緊抓槍桿子的理念灌輸到了國民黨各個階層,最後才能取得北伐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