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夜郎國那些不為人知的祕密(一)

《史記》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因而,《漢書》有“竊聞夜郎有精兵可得十萬”的記載。然而,不知何人將“最”改為“自”,便成“夜郎自大”而謬傳於世。2000多年來,“夜郎自大”常令黔人汗顏。夜郎國留下那些秘密呢?我們從古今江河、史料記載、地形地貌、水陸交通、古墓人骨、民間傳說、人體特徵為你尋找答案。

探尋夜郎國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一)


古今江河:茅口有“流經番禺城下”古稱“牂牁江”的“北盤江”——發源於貴州威寧的可渡河與發源於雲南宣威的清水河(雲南段叫革香河),在貴州水城都格的響水合流後,至黔桂交界的“蔗香”段稱北盤江。北盤江在蔗香又與南盤江匯合,沿黔桂邊界在八臘與蒙江相匯,經兩廣又依次稱之為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珠江,直流佛山南面的番禺(是否為古之“番禺”,待考)入海。可見,“流經番禺城下”可運10萬精兵攻南越古稱“牂牁江”者,唯有北盤江矣。此外,關鍵是在茅口附近,還有東水西流的北盤江支流月亮河恰與史稱“至西北流”的“溫水”或“遁水”(有的寫為“豚水”。筆者以為,此二字雖為同音,但“遁”為“隱藏之意”,“豚”其意為豬。若按《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漢初,西蜀嘉定民間女浣物於遁水……”而有夜郎侯的記載,“遁”才能與史相符並方合情理)相符。同時也與“夜郎又在遁水……”“溫水出牂牁夜郎縣,縣故夜郎侯國也。……王莽名曰同亭矣”等史載相合。

史料記載:

據《史記》《漢書》《華陽國志》載,“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夷牂牁,夜郎也。”“牂牁,夜郎侯國邑,唐蒙開以為縣,王莽名曰同亭矣。”可見“夜郎都邑”應在“西南夷”“臨牂牁江”“足以行船”“王莽名曰同亭”彝文經書稱“且同”之地。茅口,都具備了這些歷史條件。

探尋夜郎國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一)

地形地貌:茅口至今仍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中為沃野(約30來平方公里),富似“天府”。平時賴以足食豐衣,戰時進退自如易守難攻:南有牂牁江為屏障;其餘三面均有高山圍繞;唯西面峻嶺“豁然中開”,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打鐵關。若水路不敵可經打鐵關驛道退至滇蜀;陸路攻破可順江乘船至南越。可見,茅口實為當時夜郎建都之佳境。1985年,昆明軍區在茅口興建長246.86米,自重200噸負荷10噸的“茅口軍用組合吊橋”。古時的軍事戰略價值和夜郎王的戰略眼光,可證一斑。

水陸交通:古時茅口打鐵關驛道和茅口渡後稱西陵渡,系川黔滇水陸交通樞紐:南過“西陵渡”,接“雲貴古道”,西達滇,東至楚;北經打鐵關,有俗稱“通京大道”或“官馬大道”的“巴蜀古道”等等。因此,史有“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之載;民間有每30裡設一“堂”(即驛站,郵差換馬之所——筆者)之傳。椐說,從北進入茅口的“堂”依次是“坡頭堂”“丁孝堂”“安樂堂”“青菜堂”“本城堂”,進“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打鐵關後,稱“半坡堂”,經西凌渡過牂牁江後,稱“河堂”(現晴隆境)。至今,仍有古驛道和“堂名”可查。

探尋夜郎國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一)


古墓人骨:1988年9月,六枝特區組織訓練有素的消防民警,在當地鄉民的引導下,歷經千難萬險,考察了絕地千仞的老王山(亦稱“老郎山”)月亮洞,發現洞內有中間大左右小的古墳三座。試掘其中一小墳,獲人骨15根。經1988年10月30日貴州科學院岩溶研究室鑑定,是“較為古老的現代人”。此鑑定似與夜郎王多同所處時代及“夜郎王和王娘死後葬於月亮洞”的傳說相合。試想,若非王者,又豈能葬在就即使現今訓練有素的消防民警也難以空身攀爬的“絕地千仞“的老王山月亮洞?同時,似應在專家指導下,再試掘另兩座墳墓,以探奧秘。

民間傳說:除月亮洞古墳之外,位於茅口哪當寨南面的田壩中還有三座古墓,俗傳分別是夜郎末代國王“興”之“王墳”,其母之“王娘墳”,其子邪務之“王子墳”。據《漢書》載,夜郎末代王“興”,“刻木像漢史,立道旁射之……”後被誘殺,王娘因而氣死。“興”妻父“翁指與邪務收餘兵,迫脅旁二十二邑反”,兵敗被殺。如此記述正與現在的三座古墳和民間傳說互為佐證。又如,夜郎王多同欲納品貌雙全的茅妹為妃,茅妹寧死不從。夜郎王說,茅妹不從,除非“溫水西流”。幸蒙神仙相助,溫水果然改變流向而“至西北流”,成為至今仍“東水西流”的月亮河;再如夜郎王立於九層山上,欲選有100座山頭之地建都,數來數去,茅口僅有99座,誰知他卻忘了自己腳下的一座即九層山。至今,九層山和九重箐、馬鞍山和老王山、篁上坡和藍蛇坡以及嶺上那些圓形的山包,依然矗立於茅口。還有王子頭頂“石碓窩”過河,一頓吃一斗二升米的飯,可提牯牛到河裡洗澡。如此等等,決非空穴來風。

探尋夜郎國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一)


出土文物:茅口及附近出土的文物,最早是上世紀50年代在新場鄉三家寨“改板塘”農民挖地時出土、當“豬食鍋”用的大“銅釜”,據省鑑定,是“西漢夜郎式古代民族遺物”。爾後,又陸續在茅口一帶農家收購到“木妻鳥形雙魚紋銅鉤”(西漢晚期古夜郎民族遺物)、銅手鐲(西漢)、銅蠱(西漢晚期至東漢早中期)、銅鼓鼓面紋飾拓片(漢代銅鼓。據傳來自老王山月亮洞,實物藏於民間)、四耳鼓形銅釜(戰國晚期至西漢初)、陶釜(漢)、環耳銅釜(西漢晚期)、“扁長骨交單面斜刃刀形青銅矛”(在中寨“大濮(有的寫為“撲”或“樸”,筆者認為,從歷史看,因是“濮人”先建“牂牁”後建夜郎,故寫“濮”才妥)王”村附近坡改梯時出土。其紋飾與威寧中水和赫章可樂西漢早期夜郎出土兵器相同),特別是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在底簸鎮斗篷山出土的一套七件王室演奏樂器“夜郎青銅編鐘”(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飾紋為日月與粗獷人物,反映了古夜郎的社會生活)和“竹鳥紋雙環耳羊角音孔青銅鐘”(西漢早期夜郎文物。專家稱,“竹鳥紋”的意義非同尋常。因其是“夜郎王系西漢早期金竹所生,以竹為姓”的史載證據。“史實相吻”,證明史載絕非“杜撰臆造”)。上述11件文物,均有貴州博物館文物鑑定室的“鑑定書”為憑。

人體特徵:木城村姑娘,黑衣長袖,頭巾飄逸。肌膚白皙,體態窈窕。紅唇玉齒,杏眼柳眉。粉腮桃瞼,水靈動人。小夥子彬彬有禮,長相氣質,頗有宮廷風範。有的史家認為是“王室宮娥待從後裔”。(資料提供何昭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