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根治“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每逢423、618等大促的時候都會無比激動地買書、屯書?

看著家裡的書架漸漸被填滿很滿足但讀過的卻很少?

因沒時間、看不下去、讀不完而隱隱感到壓力、心懷內疚?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呢?

豆瓣上“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小組有40多萬成員,充分表明,我們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戰鬥,我們還有很多戰友。

那麼,那些不論再忙也能夠堅持讀書的牛人們是怎麼做到的

有一位麥肯錫精英赤羽雄二,他幾天內就能讀完15本書並應用在工作中。為了幫助更多人掌握高效閱讀的方法,通過讀書提升能力,他寫了一本書《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

一招根治“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關於根治“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作者如何支招呢?

一、買書後立刻開始閱讀

讀一本書的最佳時機是什麼呢?就是你剛買到它的時候

因為那會兒你的閱讀興趣最濃厚

一招根治“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如果抱著“先買了,等以後有空的時候再看”的心態,那這本書在書架上吃灰的概率在80%以上了。一是大家“有空的時候”並不多,二是真到了“有空的時候”,可能更想刷手機,要麼根本想不起來這本書,要麼對這本書的興致已經很低了,連打開它都做不到。

就這樣,一本本地買了“以後有空再看的書”,越買越多,想看的卻越來越少,真正看了的更是少之又少,不知不覺中就陷入了“光買買買卻不怎麼看”的惡性循環。

如何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呢?

作者赤羽雄二的做法是每買一本書都儘量在當天開始閱讀,買一本就讀一本。如果感覺無法在當天就讀這本書,那麼最好當下先不買。

或者某段時間在進行主題閱讀,期間一定會讀這本書,在有規劃的前提下才去買書

下次,當看到別人推薦某本書想要趕緊買回家時,先問下自己“我今天會看這本書嗎?”或者“這本書在我近期規劃的閱讀書目裡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剋制下自己的買書衝動,告訴自己“我目前不會看這本書,等以後特別想看的時候再買也不遲”。畢竟,除非是絕版書,不會憑空消失,想買的時候一般還是能買到的。

二、如何處理屯書

當家裡的書屯了一大堆,卻不知從何下手而倍感壓力的時候,如何處理呢?

如果是借來的書,還回去就好了。

一招根治“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如果是自己買來的書,作者建議,可以把書分成兩類,分別處理

“一類是那些經過重新審視、思考後,依然覺得是有必要閱讀的書。應該下定決心立刻閱讀,並且要在幾天內徹底讀完。”

如果一本書已經被束之高閣很久了,自己也沒去讀,其實意味著這本書對於你來說並不是特別重要,或者不是自己當下最需要讀的。可以抱著“簡單瀏覽一遍就好”的心態快速讀完,而不是“一定要仔細從頭讀到尾”。

“還有一類就是“感覺沒有必要讀”的書。一直沒有開始閱讀這類書,也就證明其重要程度也相對較低。雖然是想讀才買的書,但放置一段時間後那些書已經失去了閱讀的價值,或者不合自己的心意了。”

對於這類書,可以把它們作為二手書出售,或者送給需要的朋友

當然,只有做到買書後立刻開始閱讀,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囤書不讀的情況發生。

三、思考“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很多時候,我們想去讀一本書的理由很簡單,朋友推薦了,說這本書寫得特別好,或者僅僅是為了湊單參加“滿減”。這些理由的出發點都是“書”,而不是我們自己

回想一下,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書或收穫最大的書,並不單單是書的內容好,而是我們與書產生了鏈接,我們抱著好奇心和求知慾去閱讀,去思考。好奇心和求知慾讓我們在讀書時更加專注,也更加高效。

一招根治“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因此,我們在讀書之前,要先搞清楚兩個問題:

1.“我想從這本書中學到什麼”,每本書都有很多知識點,我想學到的是什麼。當學到了自己想學到的東西,這本書看得就很值。如果書裡沒有自己想學習的點,那就不看這本書。

2.“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我想解決什麼問題,我想提升什麼能力,我可以參考書裡的知識進行行動嗎?

當明確了這兩個問題,就會清晰自己是否需要買某本書。如果養成了這種買之前明確自己需求的習慣,就不會買一些“想不起來看”或“放著放著就不想看了”的書,也不會去盲目地屯書。

看完《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決定以後不再任性地買買買了,先把家裡屯的書整理下,該看的看,該賣的賣,儘快走出“只屯不看”的惡性循環,讓自己的閱讀也高效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