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智會若愚?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我是石中劍,一個努力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修道之人。

為什麼大智會若愚?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眾的人不露鋒芒,看來好像愚笨。出自:宋·蘇軾《賀歐陽修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意思很簡單,但是要理解卻很難,為什麼擁有大智慧卻偏偏看起來有些愚笨?在下認為原因有以下三點:

簡單

何為簡單?簡乃化繁為簡,單為單刀直入,將繁複、雜亂的事物化解為簡潔而單一的東西,這是擁有大智慧者所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如果不能透過表象看本質,當然也就算不上大智慧者了。

為什麼大智會若愚?

譬如說,智者在生活中與人交流依舊遵循簡單這一原則,事有輕重緩急,人有遠近親疏,要讓每一個人都對自己滿意難度是非常巨大的,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對於重要的人當然要尊敬有加、以禮相待,對於不重要的人只好選擇一笑置之、虛與委蛇。

那麼此時若是外人談起這位智者,必定是沒有多少好言語,說什麼都是哈哈哈,談什麼都是嘿嘿嘿,出門自帶三分傻氣,哪裡是什麼智者,簡直就是浪得虛名。

然而他們卻不明白,這就是智者想要的結果,既不用與愚人打交道,又不用虛情假意,利用這些時間潛心悟道,豈不妙哉?

偽裝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擁有智慧不代表一定成功,成大事者必須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擁有智慧也只佔其中之一,在沒有遇到合適機遇的時候,過早的嶄露頭角只是自尋煩惱罷了,更有甚者,還可能會危急到自己的生命。

這樣的人,歷史上有很多很多,最經典的莫過於韓信受胯下之辱。

《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為什麼大智會若愚?

在淮陰有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著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單影隻。於是,他便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在場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很膽小。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此時的韓信有能力反抗嗎?當然有,那麼他為什麼不選擇反抗?其一是因為寡不敵眾,其二是因為代價太大,如果一劍將屠夫刺死,且不說勝負如何,單就是一個殺人犯的身份便足以毀掉一切的可能。

所以,為了實現自己的壯志雄心,韓信只好選擇承受這“胯下之辱”,雖然是吃虧,其實是以退為進,若是當時韓信一時衝動,又怎會有《史記·淮陰侯列傳》的存在呢?

所以,智者之所以假痴不癲,也是同樣的道理,旁人風言風語便由他去,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複雜的問題,確實是非常有效率。

不爭

何為不爭?不爭為何?爭之為何?

在旁人的眼中,該爭的不爭,不該爭的拼命爭,爭來不知道有什麼用,這就是大智若愚最典型的表現。

關於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不爭之爭與爭之不爭》有講過,不爭是為了爭,爭是為了不爭,在上面韓信的例子中,不爭面子是為了爭取未來,此為不爭之爭,若是像普通人一般,不蒸饅頭爭口氣,一劍刺死屠夫,那便是放棄了未來,此為爭之不爭。

韓信之主劉邦,於公元前206年隻身赴宴鴻門,此時項羽軍四十萬,在新豐鴻門,劉邦軍十萬,在霸上。

此時范增勸告項羽要儘快攻打劉邦,但是項羽不聽,執意要舉行鴻門之宴,宴會上劉邦曾幾次面臨死亡,可謂是險象環生。

劉邦明知道是這樣的結果還是依舊要去赴宴,只因實力差距太大,為了保存實力尋找機會,劉邦只能選擇不爭,不爭是為了爭。

而項羽明明擁有巨大的優勢卻沒有做出最正確的選擇,而是選擇羞辱對手,為了爭這一時之長短,放棄了絕佳的機會,最終兵敗垓下,可謂是爭之不爭。

所以,劉邦就是一位大智慧者,不去爭取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必須掌握的東西上,這就是大智慧者的行事邏輯。

對於日常生活來說,對於大智慧者來說,可以放棄的東西實在太多,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並不是,所以在旁人看來,智者該爭取的不爭取,爭取的都是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行事自帶三分傻氣,這也就是大智若愚。

為什麼大智會若愚?

然而之所以要叫大智,首先格局要大,如若不然,就只能算小聰明而已。所以,想要擁有大智慧,必須先捨棄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以便將所有精力放在不爭之的“爭”上。

請記住,大智只是若愚而不是真的愚

願諸位都能擁有若愚的大智。

關注我,帶你看不一樣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