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智会若愚?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我是石中剑,一个努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道之人。

为什么大智会若愚?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像愚笨。出自:宋·苏轼《贺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意思很简单,但是要理解却很难,为什么拥有大智慧却偏偏看起来有些愚笨?在下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简单

何为简单?简乃化繁为简,单为单刀直入,将繁复、杂乱的事物化解为简洁而单一的东西,这是拥有大智慧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如果不能透过表象看本质,当然也就算不上大智慧者了。

为什么大智会若愚?

譬如说,智者在生活中与人交流依旧遵循简单这一原则,事有轻重缓急,人有远近亲疏,要让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满意难度是非常巨大的,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于重要的人当然要尊敬有加、以礼相待,对于不重要的人只好选择一笑置之、虚与委蛇。

那么此时若是外人谈起这位智者,必定是没有多少好言语,说什么都是哈哈哈,谈什么都是嘿嘿嘿,出门自带三分傻气,哪里是什么智者,简直就是浪得虚名。

然而他们却不明白,这就是智者想要的结果,既不用与愚人打交道,又不用虚情假意,利用这些时间潜心悟道,岂不妙哉?

伪装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拥有智慧不代表一定成功,成大事者必须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拥有智慧也只占其中之一,在没有遇到合适机遇的时候,过早的崭露头角只是自寻烦恼罢了,更有甚者,还可能会危急到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人,历史上有很多很多,最经典的莫过于韩信受胯下之辱。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为什么大智会若愚?

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此时的韩信有能力反抗吗?当然有,那么他为什么不选择反抗?其一是因为寡不敌众,其二是因为代价太大,如果一剑将屠夫刺死,且不说胜负如何,单就是一个杀人犯的身份便足以毁掉一切的可能。

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雄心,韩信只好选择承受这“胯下之辱”,虽然是吃亏,其实是以退为进,若是当时韩信一时冲动,又怎会有《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存在呢?

所以,智者之所以假痴不癫,也是同样的道理,旁人风言风语便由他去,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确实是非常有效率。

不争

何为不争?不争为何?争之为何?

在旁人的眼中,该争的不争,不该争的拼命争,争来不知道有什么用,这就是大智若愚最典型的表现。

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不争之争与争之不争》有讲过,不争是为了争,争是为了不争,在上面韩信的例子中,不争面子是为了争取未来,此为不争之争,若是像普通人一般,不蒸馒头争口气,一剑刺死屠夫,那便是放弃了未来,此为争之不争。

韩信之主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只身赴宴鸿门,此时项羽军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在霸上。

此时范增劝告项羽要尽快攻打刘邦,但是项羽不听,执意要举行鸿门之宴,宴会上刘邦曾几次面临死亡,可谓是险象环生。

刘邦明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还是依旧要去赴宴,只因实力差距太大,为了保存实力寻找机会,刘邦只能选择不争,不争是为了争。

而项羽明明拥有巨大的优势却没有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而是选择羞辱对手,为了争这一时之长短,放弃了绝佳的机会,最终兵败垓下,可谓是争之不争。

所以,刘邦就是一位大智慧者,不去争取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必须掌握的东西上,这就是大智慧者的行事逻辑。

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对于大智慧者来说,可以放弃的东西实在太多,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所以在旁人看来,智者该争取的不争取,争取的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行事自带三分傻气,这也就是大智若愚。

为什么大智会若愚?

然而之所以要叫大智,首先格局要大,如若不然,就只能算小聪明而已。所以,想要拥有大智慧,必须先舍弃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以便将所有精力放在不争之的“争”上。

请记住,大智只是若愚而不是真的愚

愿诸位都能拥有若愚的大智。

关注我,带你看不一样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