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雙十一,消費者日漸理性!應對變化,看各大電商平臺如何謀變

今年的雙十一,各大平臺起了個早,紛紛提前開始進入雙十一時間。最早的蘇寧易購甚至比淘寶京東等老大哥都啟動得早,目的不過也是為了數據更好看而已。畢竟每年的雙十一,各方曬數據似乎成了保留收關節目。

今年曬數據,由京東首先拋出,11月1日至11月11日00:09,京東11.11全球熱愛季累計下單金額已經突破2000億元。隨後,天貓公佈階段數據,今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訂單創建峰值達58.3萬筆/秒;11月1日至11月11日00:30,累計成交額3723億元。

數據依然亮相,消費熱情依舊高漲。但今年似乎大家都有一個感覺,瘋狂正在趨於冷靜,以前那種不過頭腦就下單的行為正在減少,“理性消費”時常見諸媒體報端,或者成為消費者茶餘飯後的話題。

消費者吐槽優惠力度並非想像中大

似乎有種默契,今年“雙十一”天貓和京東都將預售時間定為10月21日,一直持續到11月11日,為期22天;蘇寧更是在9月28日就啟動大促,但波瀾不驚,天貓和京東依然是雙十一的絕對主場。

今年多家電商平臺均表示,不再像往年一樣,用各種眼花繚亂的促銷手法,來調消費者胃口。各種實實在在的實惠都不假打,但從消費者的感知來看,要想理清一款產品具體的優惠力度依舊不簡單。

過去多年,各電商平臺幾乎都圍繞著“優惠券”、“紅包”、“滿減”等要素來設計“雙十一”的規則,並配以多種兼具遊戲屬性及社交屬性的玩法,試圖以此製造一場全民參與的購物狂歡節,覆蓋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經過這麼多年的雙十一,也許消費者都累了,加減乘除做過幾次後,誰還願意年年如此。而另一個感覺也是,雖然各種優惠廣告鋪天蓋地,但真正打動消費者的似乎並不多。

一句話概括:力度不夠。雙十一歷來是價格實惠,薅羊毛是其促銷本質,一旦力度不夠,價差不大,動力就會不足。

消費者回歸理性購物更注重實用性

不過,吐槽歸吐槽,到了該“剁手”的時候,消費者也並不會手軟。中國消費者歷來很習慣應景,或者說從眾。

近期在網絡上爆火的“打工人變尾款人”,從側面代表了消費群體對待雙十一大促的消費熱情。

根據百科詞條,“打工人”是現在很多上班族的自稱;打工人往往起早貪黑,拿著微薄的工資,但工作卻十分辛苦,於是互聯網上的打工人便會互相發雞湯、互相鼓勵。“尾款人”則特指雙十一期間支付完定金、等待支付尾款的人群。

誠然,“打工人”、“尾款人”的出現,與當前互聯網人最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十分契合。但身份的轉換,似乎又與“雙十一”有著難解之緣,進而提升了本屆雙十一的熱度。

家住南坪的王蕾是位小企業主,也是一個網購達人。她今年雙十一,雖有怨言,但依然剁手不斷。雖然價格優惠力度不算太大,但總之是比平常便宜一些。“當電商購物已成日常,所以什麼時候都是買,在雙十一時購買 ,何樂而不為呢。”她這樣解釋。

但王蕾隨後補充說,雖然也在雙十一湊熱鬧,但她理性多了。“以往在雙十一時,不論有沒有用,都買回一大堆,當然熱情退去,收到包裹後才發現有用的真的不多。”王蕾說,今年她會優中選優,比價格、比實用是下單的前綴條件。

毋庸置疑,像王蕾的這種心路歷程,也在某種程度上投射出當下年輕群體的消費觀念:雖然仍有消費熱情,但正變得越來越理性。

消費觀念改變倒逼平臺謀變

艾瑞調研數據顯示,雙十一消費態度發生轉變,產品質量及正品保障是消費者網購決策的首要因素;與此同時,電商平臺的知名度、信譽和口碑也愈發成為用戶網購時考量的重點。

此外,如今實用主義成了更多人的選擇,在這種轉變下,人們對於性價比的追求更為極致,這在“雙十一”大促期間也有所體現。

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20年中國雙11網絡購物消費信任洞察報告》,實用性商品成為人們網購的重點。報告顯示,在2020年雙十一中國網購用戶計劃購買的品類中,日用百貨、服裝鞋帽、家居用品分列前三,計劃購買這三個品類的用戶佔比依次為60%、58.4%和51%;食品飲料和3C數碼家電則排在第四、第五位,計劃購買這兩類商品的用戶佔比分別有43.8%、41%。

在消費者日趨理性與冷靜的消費觀念下,雙十一該何去何從呢?該如何應對消費者日漸改變的消費理念呢?這些問題,在今年雙十一即將落下帷幕時,又擺上了各大電商平臺的案頭。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