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 遊牧民族蒙古族傳統交通工具——馬、駱駝、勒勒車

遊牧民族蒙古族傳統交通工具——馬、駱駝、勒勒車


蒙族傳統交通工具

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正如蒙古族諺語所說的那樣:歌是翅膀,馬是伴當。無論外出放牧、搬遷轉場、還是傳遞信息、探親訪友,甚至婚嫁等等,都要騎馬去完成。馬在他們的生產和生活中佔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們也因此與馬結下了特殊的感情,他們十分愛馬,甚至視馬為珍寶。在他們的心目中,馬是很神聖的動物。他們崇尚馬,以馬喻人,留下了許多讚美馬的詩詞名句、諺語等。給馬的命名也充滿了讚賞之辭,如追風馬、流雲馬、白龍馬、青龍馬、千里馬等。由於愛馬,草原上還形成了一些關於馬的節日,如馬奶節、打馬鬃節等。

蒙族傳統交通工具

四子王旗  遊牧民族蒙古族傳統交通工具——馬、駱駝、勒勒車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飢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蒙古西部地區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可騎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於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的貨運主力。今天,雖然有了飛機、火車、汽車等現代化交通運輸工具,但駱駝仍不失它的特殊使命。在內蒙古西部的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裡負重遠行,陣陣駝鈴不時從沙漠中傳出。勘探隊考查沙漠,治沙隊綠化沙漠,旅遊隊遨遊沙漠,只有那傲視沙漠的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夥伴。

蒙族傳統交通工具

四子王旗  遊牧民族蒙古族傳統交通工具——馬、駱駝、勒勒車


"勒勒車"是蒙古式的牛車,是適應草原上的自然環境和蒙族的生活習慣而製造出的一種交通運輸工具。"勒勒"是趕車的牧民吆喝牲口的聲音。這種車的特點是車輪較大,輪子直徑可達1.40米左右,相當於牛身的高度,軸,輪都是樺木做的,耐磕碰,車體又輕,·適宜在草原、沙灘上通行。牧區冬天雪深過膝,夏季草深,沼澤地多,輕便靈活,車輪大的"勒勒車",可以免於陷入沼澤和深雪之中。車身長,一般在4米以上,車上可帶篷。帶上篷,車廂形若船艙,"行則車為室,止則氈為廬',常常是一家人住在裡頭。

四子王旗  遊牧民族蒙古族傳統交通工具——馬、駱駝、勒勒車


蒙族傳統交通工具

由於遊牧民族逐水草而牧,遷涉不定,從而對交通工具的需要極為迫切,使車輛等運輸工具在內蒙古地區較早地得到應用。《漢書·揚雄傳》載《長揚賦》有"砰較輥,破穹廬"的語句。據考證,"較輻"就是早期的車輛,說明遠在秦漢之際,匈奴人就已經懂得造車。公元3世紀的敕勒人以造車聞名,他們造的車'車輪高大,輻數至多",很適應草原的環境,正因為如此,當時南方人稱他們為"高車"。遼代,蒙古族造車已很發達,並廣泛用於遊牧生活之中。

蒙族傳統交通工具

四子王旗  遊牧民族蒙古族傳統交通工具——馬、駱駝、勒勒車


歷史上,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比較多,大都擅長騎馬征戰,軍民合為一體。由於"勒勒車"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速,被稱為"草上飛",因而時常做為戰車在戰爭中馱運軍隊的輜重。

蒙族傳統交通工具

四子王旗  遊牧民族蒙古族傳統交通工具——馬、駱駝、勒勒車


四子王旗  遊牧民族蒙古族傳統交通工具——馬、駱駝、勒勒車


在平時生產,生活中,"勒勒車"主要用以拉水、運送燃料。倒場遷居時裝載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用品。一般每戶牧民都備有一輛或幾輛"勒勒車",每當牧民遷居或聚會時,常常也是幾十輛車前後相連,魚貫而行,十分好看。直到如今,儘管草原’:都通了汽車,在廣大的牧區,"勒勒車'仍然被保留和使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