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一命歸天,與他相濡以沫半生的皇后呂雉就此孑然一身。
然而不久之後,呂后卻收到了一封來自千里之外的“求婚信”:
“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這封簡短的書信赤裸裸地表達了匈奴王冒頓單于的熱情,但是引起了高後呂雉的強烈不滿。《史記·匈奴列傳》的作者司馬遷甚至深以為恥,在講述事件經過的過程中對這封書信的內容隻字未提。
後人都以窺見這封情書的全貌得益於《漢書·匈奴列傳上》,班固在文中完全抄錄了全文。《漢書》中的這一段可以說引起了軒然大波,歷朝歷代的史學家和文人都和漢武帝的觀點一樣,認為這是“極悖逆”的文辭。
呂后是何等人物,劉邦死後,說她是一個王朝之主也不為過。中國人對於操守尤為看重,丈夫剛死就受到這番侮辱,這怎麼忍?於是就“召諸將議之”。
樊噲是一個暴脾氣,再加上他可是呂后的妹夫,自然嚷嚷著要率軍10萬攻打匈奴,呂后也謂之“然”。
不過這一行動最終被中郎將季布打消了。季布認為當年高祖劉邦率領40萬大軍都被匈奴圍困,如今樊噲竟然妄圖用10萬兵力打敗匈奴?並且當年秦國就是將主力用作抵擋胡人而無法支援關內,導致國內的叛亂無法鎮壓而亡國。
呂后也不是一般的女子,被季布這麼一說也是明白了利害,安奈心中的憤怒,委婉地拒絕了冒頓單于的要求,回信曰:“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 ,聲稱自己年老色衰,配不上。
按照一般的劇情走向,匈奴王冒頓單于要麼羞憤難當低頭認錯,要麼就是惱羞成怒發兵攻漢,但歷史就是這麼超現實。冒頓單于實際上對於呂后的拒絕是一頭霧水的。
因為歷來站在漢朝立場批駁冒頓單于的文人沒有搞清楚一個問題:弟弟(非血親兒子)娶嫂子(繼母)在匈奴中是一種傳統,並且這種傳統在匈奴以及眾多遊牧民族中還具有特殊的正面意義。
因此,匈奴王冒頓單于對呂后求婚並非是侮辱,恰恰相反這是一種極度重情義的表現,是漢匈關係緊密的證據。
漢高祖劉邦在與匈奴作戰失敗之後,曾經與匈奴簽訂了兩方面的內容:“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就是歷代和親的肇始,而第二項內容則是“約為昆弟”,意思就是劉邦和匈奴王結為兄弟。
這兩項內容在《漢書》中被稱為“和親之約”,其中第二項“結為昆弟”是匈奴王向呂后求婚最重要的原因。遊牧民族匈奴人的傳統和漢地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匈奴人主動提出要娶嫂子實際上一種格外照顧的意思,冒頓單于的本意是相當正面的。
匈奴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史記》、《漢書》、《後漢書》中不僅有匈奴人娶嫂子的例子,還有更大尺度的“父死,妻其後母”,最有名的例子就要數我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了,她經歷了讓漢朝人難以接受的婚嫁經歷,她反反覆覆嫁給了單于的兄弟、兒子、侄子乃至是孫子,這在漢人看來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在匈奴人看來是一種表示重視以及負責任的表現。
以遊牧為主的匈奴男性必須要保護好家族的弱勢一方,而婚嫁這種形式是保護她們最好的方式,這與農耕定居的我們有著非常大的差別。
正是這種差異使得冒頓單于和呂后之間產生了非常大的誤會,而冒頓單于與呂后這層叔嫂關係也使得那封求婚信寫得輕佻戲謔,這也是後代人誤會匈奴王的重要原因。漢朝雖然沒有像宋朝理學產生以後的“男女之大防”,但傳統的男女關係還是比較保守,叔嫂之間是不能隨便開玩笑的。
匈奴人和漢朝人在這一點上又有重要的差別,蒙古人之中的叔嫂關係是沒有限制的,相反在哥哥去世之後嫂嫂或者小叔子還會故意挑逗對方,以試探再次婚配的可能性。在冒頓單于的價值觀裡,無論是給呂后寫一封請婚書也好,還是用戲謔的語言挑逗呂后也好,在匈奴都是司空見慣的習俗。
但是到了漢朝這件事就顯得離經叛道,尤其是兩國之間的最高權力中心產生這樣的交流,更是一種侮辱人格乃至國格的事件。
在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之下,呂后出現暫時的“怒不可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漢朝畢竟還有明白人,以季布為首的大臣向呂后說明攻打匈奴的壞處。
呂后給匈奴王的回信細心品味之下也是頗具戲謔效果的,她並沒有的一本正經地叱責單于,而是首先稱自己為“敝異之主”,而後又說自己不是看不上單于,為而是自己太老了,怕配不上單于這樣的英雄,呂后還是相當寬容的。
不得不說,這段時間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關係還真是“親密”。
而冒頓單于在收到了呂后的回信之後明白了漢匈之間的差異,他的覆信就顯得老實多了:“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
這或許是他發自內心的歉意,漢匈之前的關係並未因為這次鬧劇而變僵,反而繼續維持和平的局面。可惜的是,漢朝以後的帝王乃至史官,大都咬文嚼字死摳不放,硬生生地將這次事件描繪成喪權辱國的代表,在憤懣之餘大書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