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愛,是父母的手放開

最近看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全程7分多鐘,沒有一句話語,看完後卻令人觸動,引發反思。

對孩子的愛,是父母的手放開

故事說的是一個媽媽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做包子的過程中,有一個包子變成了自己的兒子。

她精心呵護小包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養育過程中,既幸福快樂,又擔心害怕。漸漸地,小包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但是媽媽不斷干涉孩子,偷聽兒子的電話,阻止他與朋友一起玩耍......母子間起了矛盾。

後來,小包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和女朋友,要離開這個家。

媽媽不同意,很生氣難過,最後突然一口把小包子給吃了,之後媽媽陷入悲傷哭泣中。

突然,媽媽夢驚醒了。原來是現實中的兒子跟媽媽吵架,媽媽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做了一個夢。

故事的最後,現實中的兒子主動跟媽媽示好,媽媽原諒了兒子,一起吃起了點心。

媽媽與先生、兒子、女朋友一家人一起包包子,全家人其樂融融,大團圓結局。

01愛是為了分離,卻難以放手

這部短片道出了母愛的為難之處:愛是為了分離,卻難以放手。

從小到大,母親含辛茹苦地照顧孩子,親密無間;而孩子慢慢長大,要離開母親。

親子間最大的挑戰就是,孩子長大要與母親分離。

對孩子的愛,是父母的手放開

短片中母親生氣時,將自己的孩子一口吞下去時,令人震驚。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母親對孩子的溺愛和控制,最終毀了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離開父母的幫助根本無法生存。但是,這種狀態不會一直持續,很多情況下,孩子的獨立期要比父母想象的來得更早。孩子遲早會離開父母而獨立。

朋友小米發現自己的老公很依賴她媽媽,大到結婚買房,小到雞毛蒜皮的小事,事無鉅細都要跟媽媽彙報。

因為家婆的介入,引發了不少摩擦,兩口子沒少吵架。

有一次,小米跟自己的家婆閒聊,特地提醒家婆:"老公已經30多歲,是成年人了,兒子都上小學了,媽媽你不用太操心。"

誰知道家婆一句話讓她愣住了:"不管兒子多大,在我心目中,我都當他長不大,什麼事情都要我操心。"

真是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

02父母為什麼對孩子難以放手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是一張白紙,但是從小到大,社會和家庭的教育,給我們的大腦植入了很多觀念:我要做一個好母親,要培養孩子成才,有責任管好孩子,讓孩子幸福快樂……

小米家婆對兒子難以放手,背後源於母親對孩子的一種執念和不安全感。

每當孩子不聽話或有違大人意願的時候,很多媽媽第一時間都會起情緒,覺得孩子不受控制,造成不安全感,會從而採取控制孩子的行為,來釋放內心的情緒。

這種執念是一種主觀帶有情緒的想法,很多媽媽會陷入這種對孩子起情緒的條件反射中。

可以發現,就是媽媽們對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不消化,導致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和親子矛盾。

這樣的養育方式,要麼懲罰,容易把孩子養成"懦弱兒、啃老族、裙腳仔",沒有自己的主見,不能自立,自我價值感低,容易壓抑;要麼溺愛,養育出來的孩子容易反社會,走上叛逆之路。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執念和不安全感,造成了對孩子難以放手。

03對孩子的愛,是父母的手放開

既然父母對孩子放手那麼重要,那具體要怎麼做呢?

答案是:父母先處理情緒,再解決事情。

第一,父母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心態平和

對孩子的愛,是父母的手放開

首先,學會真正的覺察,找到消化不良的"執念"。

如孩子出現不良的行為,引起父母情緒的時候,第一時間要學會覺察。

對孩子不帶任何主觀評判,而是觀察此刻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反應,如"我感覺到很生氣、憤怒"。

找到背後的原因是"孩子行為不良",逐步找到腦中的執念"孩子行為不良,覺得孩子沒用"。

其次,學會質疑與否定的思維,消化執念。

如"什麼叫沒用?"找到執念的定義,概念的具體化,沒用是指無用,不中用,沒有用處。

"你為什麼覺得孩子沒用?" 挖掘執念的原因。

"孩子沒用,又會怎麼樣?" 執念導致的結果。

"你為什麼不能允許孩子是一個沒用的人呢?"逆向反問,促進反思。

通過質疑與否定的逆向思維,消化"沒用"這個執念,真正地接納。當孩子再次出現不良行為時,"沒用"這個概念就不容易引起父母的情緒反應,心態平和,能夠更理智地看問題。

對孩子的愛,是父母的手放開

最後,學會抉擇,自由意志選擇理性的行為。

父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都是社會化、教育的結果。所以,看清楚了"沒用"這個執念,其實是父母后天學回來的一種主觀概念,正因為對這些概念消化不良,所以會引起情緒反應,陷入條件反射。

質疑與否定後,對概念進行了"牛倒草"重新消化,從而接納了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心不再受到制約,此刻的想法就是自由意志,來選擇理性的行為。

這時,父母可以運用有效解決問題的三問:

這件事我要不要做?父母會很清晰看到,自己想要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而發火只能起到反面效果,讓親子關係更加惡劣。

我要的結果是什麼?與孩子有效溝通,和諧相處。

我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採取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積極傾聽、共情等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父母處理自己的情緒,首先要學會真正的覺察,找到消化不良的"執念";其次運用質疑與否定的思維,消化"執念";最後,學會抉擇,自由意志選擇理性的行為。

第二,解決事情,培養孩子"自立"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一書提到,教育的目標就是"自立"。需要三個條件:

1. 讓孩子獨立做出選擇

如作者岸見一郎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朋友打來電話問要不要出去玩兒。遠離學區居住的他放學回家之後,從未出去和朋友們玩過,所以就去問父母自己能不能出去玩兒。岸見一郎那時認為,出去玩兒必須得到父母的許可。

媽媽對他說:"這種事情自己決定就好了"。聽了媽媽的話,他意識到自己在把無法決定的事情推給父母。

而自立的首要條件,就是對那些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和必須由自己來決定的事情,獨立做出選擇。

2. ​能夠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

生活中,有的人無法獨立判斷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適,如果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就不能認可自己的價值。

對孩子的愛,是父母的手放開

無法獨立確定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得到別人的讚美就開心,一旦被批評就會馬上改變自己的言行,其實是無法自立的表現。

所以重要的是發現自身的價值,讓孩子接納真實的自己。

3.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孩子在小時候需要父母不斷的幫助,但有些孩子即使自己能夠自立了,依然假裝什麼都不會,理所當然地從周圍的大人那裡索取幫助。

這樣的孩子錯誤地把自己當成了家庭的中心,認為只要一遇到麻煩,別人就必須為自己解決一切的困難,自己是眾人關注的焦點。

所以自立的第三個條件,就是明白別人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待而活,才能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由此可見,培養孩子"自立",需要三大條件。首先,對於必須由自己來決定的事情,可以讓孩子獨立做出選擇。其次,能夠獨立判斷自己的價值。最後,能夠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心。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父母要學會放手,需要先解決情緒,心態平和;再解決事情,培養孩子"自立"。

有一種愛,是為分離做準備的。

對孩子的疼愛,是父母的手放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