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長城”,你知道多少?它的盡頭是什麼?為何外國人十分驚歎

長城,是我國的文化符號之一,也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與埃及金字塔、意大利羅馬競技場、印度泰姬陵等一起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蹟。相傳,從月球上俯瞰地球,也能夠看見我國長城蜿蜒的身軀,綿延2.1萬公里。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最早的修建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期。歷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侯”故事,就曾發生在長城的某個烽火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400年的攻伐征戰,促進了長城的修建。那時候燕、趙、楚等國,都修建有自己的長城。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才將別的國家的長城一起修繕和連接起來。


關於“長城”,你知道多少?它的盡頭是什麼?為何外國人十分驚歎


由此看來,長城的修建並不是起源於秦朝,也不是秦始皇一手打造的。他只不過是長城的修繕和維護者,長城的歷史,要更久遠、更具有時代意義。

在古代,長城一直被視為最堅強的防禦建築,主要是為了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當時遊牧民族,又被成為“馬背上的民族”,來如風去無影,對農耕文明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於是聰明的古人,便開始以修建長城,來抵禦這些野蠻的入侵。

漢朝時期,華夏常常遭受匈奴的入侵,長城就曾起到了很大的阻擊作用。自此之後,長城在各個朝代均有修繕和建築。如今看到的長城,也是幾千年來的長城修建融匯。


關於“長城”,你知道多少?它的盡頭是什麼?為何外國人十分驚歎


長城的修建,在明朝時期達到巔峰,也是予以修繕和修建的最後一個王朝。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眾所周知,長城的最西端位於沙漠之上,秦漢時期最西端是玉門關,也就是王之渙《涼州詞》裡描寫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而到了明長城,最西端的起點,比玉門關要偏東一些,是為“嘉峪關”。


關於“長城”,你知道多少?它的盡頭是什麼?為何外國人十分驚歎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長城的全貌並非書籍或影視劇裡看到的磚構結構。而是各自有著不同的材質。這是因為長城修築在崇山峻嶺之間,材料運輸極為不便,古時候運輸工具又極為匱乏,由此當時修建大多是就地取材。

比如秦漢時期的玉門關,當時主要以土築、石砌為主;甘肅西部等地可以看到裸露出蘆葦、紅柳、梭梭木的牆體;嘉峪關以東,山上的石材越來越豐富,於是石砌長城、石砌包磚、黃土包磚等結構的長城就應運而生。當到了居庸關、八達嶺時,長城結構轉為豪華版,無論是材質和修建手法,都是匯聚當時全國核心力量,因為京師的門戶已經不遠了。


關於“長城”,你知道多少?它的盡頭是什麼?為何外國人十分驚歎


長城的西端,起源於荒漠之上,那麼最東端的盡頭,又會出現在哪裡呢?

長城的最東端,位於一個叫“老龍頭”的地方,延伸進大海里好幾十米。這個盡頭是在海濱的一片陸地上,遠遠看去長城深入到海中。

老龍頭位於河北秦皇島,修建於明朝的洪武年間。當時為了抵禦外敵騷擾,維護邊塞安定,由徐達主持修建完成。那時候外敵入侵,沒有什麼戰艦,常常通過陸地進攻,所以延伸到大海里的幾十米城牆,已經足夠。

另外,相傳在修建老龍頭時,為了加固駐防,基地由石頭和鐵鍋築成。這樣的修建方式,大大增強了長城的防禦作用,以至於幾百年過去,老龍頭依舊沒有遭受太多的侵蝕。


關於“長城”,你知道多少?它的盡頭是什麼?為何外國人十分驚歎


面對雄偉的長城,外國友人、遊客都十分震驚,驚呼不已。尤其是見了老龍頭,很多老外直呼:中國古人太聰明瞭!

清軍入關之後,關內關外實現了統一,長城的意義削弱了很多,這時候老龍頭的軍事作用也逐漸衰微,取而代之的便是獨特的觀賞價值。

尤其是老龍頭的“澄海樓”“滄海明珠”奇景、“天開海嶽”的古碑石刻,最為人稱道,也最吸引世人矚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