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你猜出來這是哪裡了麼?

它就是鞏華城。城池位於地鐵昌平線鞏華城站的西側,處在北沙河和南沙河之間。永樂皇帝建造的沙河店行宮是鞏華城的前身,後行宮被洪水沖毀。明嘉靖時期,為了天壽山謁陵方便,重新修建城池並賜名“鞏華城”,修建時吸取了之前被洪水沖毀的經驗教訓,行宮建於高臺之上,同時城牆也具有防洪以保護行宮的作用。此後鞏華城成為明代皇帝北征及謁陵巡狩駐蹕的重要場所。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北門內城門門洞

鞏華城共設四個城門,東西南北分別為“鎮遼門”、“威漠門”、“扶京門”、“展思門”。“鞏華城”這四個字位於南門甕城內城門上方,據說四個城門匾額和“鞏華城”匾額均為奸相嚴嵩所書。目前該城僅存四個城門、甕城和部分邊牆,邊牆的外包磚基本已不復存在,黃土內牆裸露在外,長滿了雜草,經歷著風吹雨打,蝕刻著歲月滄桑。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城牆

我們的徒步訪古從北門展思門出發,逆時針方向行走,從展思門東側的展思門路可以進入城內,並可走近展思門的內城門。展思門的外城門有一個門洞,內城門有三個門洞。同其它各城門的匾額一樣,“展思門”匾額在外城門門洞的上方。城內有些地方是平房,有些地方雜草叢生。在城內我們試圖尋找當年的行宮。據記載行宮東西長160米,南北寬150米,正殿規制有如長陵的祾恩殿。是帝、後靈柩停放的所在,東西配殿為謁陵帝后的寢宮。但行宮目前已蕩然無存,原址現為沙河中學。如果有幸能進入沙河中學,你可以在操場周圍找找,看是否能找到一絲行宮的蛛絲馬跡呢。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北門展思門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沙河中學大門

從沙河中學我們去了西門威漠門,威漠門附近有很多住戶,略顯熱鬧。威漠門外城門還比較完整,城門旁邊的一段城牆也保存的比較完好。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西門威漠門及城牆

四個城門中僅有南門扶京門基本保存下了甕城的模樣,是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門是鞏華城的正門,與展思門一樣,它的內城門有三個門洞,甕城外牆在東南西各有一個閘門(在門洞裡可以清晰看到閘門的槽溝)。扶京門和展思門這種主門三洞、帶有三座閘門的城門形制在北京的城防建築中是極為罕見的,由此可見鞏華城的特殊地位。從東側閘門我們進入了甕城,半圓形的甕城很大,裡面雜草叢生。在內城牆西南角,還有一排保存比較完好的三開間硬山房,是當年值守宮門官兵所用。站在甕城裡,環顧四周,想象著敵軍攻破外城門進入甕城後,被四面城牆上的弓箭手射擊的情景——“甕中捉鱉”,真的是無處可逃啊。抬頭望向內城門,漢白玉匾額上“鞏華城”三個大字清晰可見。我們最後到達的是東門鎮遼門。鎮遼門最顯破舊,只餘了一座外城門。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南門甕城的西閘門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南門內城門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南門甕城內西北角的硬山房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嚴嵩書鞏華城匾額

據說明清之際,鞏華城內還有大大小小的廟宇20餘座,但現在已蕩然無存。明末李自成攻打北京時,曾將鞏華城作為起義軍的臨時指揮部。清朝康熙皇帝曾在此設“擀氈局”,製作專供皇室和清軍使用的氈子。清末鞏華城逐漸衰落。

面對這些殘存的建築,我們只能想象昔日鞏華城的輝煌與壯麗,感嘆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但令人高興的是近年已經開始對四個城門進行修繕改造。就在寫此文的時候,聽說城內的住戶都已拆遷。期待著鞏華城得以新生的那一天。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黃土內牆及外包磚

在訪古鞏華城的時候,我們還順便去看了城池西北角的朝宗橋。“朝宗”一詞源於《詩經》:“灑彼流水,朝宗於海”,把江河入海比喻為諸侯朝見天子。明代,每年入京朝見的少數民族官員,都經此橋入京,因此,沙河北橋命名“朝宗”。朝宗橋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跨北沙河,為七孔石橋,與盧溝橋、八里橋並稱為拱衛京師三大橋樑。”雖距今已有500餘年,仍堅固如初,橋上車水馬龍,顯示出古人高超的技術和智慧。#解鎖周邊遊# #喚醒好春光# #五一小長假#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朝宗橋
它是昌平線上一座地鐵站的名字,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一座城。

  • 朝宗橋東北橋頭的漢白玉石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