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津賣大蔥

#新作者扶植計劃 第二期#

據說,山東人喜愛煎餅卷大蔥。這是地方生活習俗,無可非議。日常生活中,大蔥在山東本省區消耗量比較大。農民朋友因地制宜選擇種植優良大蔥品種可以增產增收,除了滿足本地需求之外,其餘大量經壽光農產品交易中心銷往全國各地。因此,山東優質大蔥的名聲響亮,特別是“章丘大蔥”文明遐邇。

我在天津賣大蔥


提起山東大蔥,不可避免要關聯到天津人。天津人愛吃大蔥,習慣了大蔥蘸著麵醬吃,完全不同於山東人大蔥捲餅的吃法。天津人吃大蔥很有講究——第一,拿山東大蔥用來蘸醬吃,蔥白長,吃蔥白不吃蔥葉;第二,寶坻大蔥和“雞腿蔥”統稱為“本地蔥”,用來熗鍋調味,其蔥白部分相比山東大蔥短了一截,它的優點是炒菜熗鍋出味,蔥白蔥葉都可以吃。一年四季三百多天,大蔥成了天津市民日常不能缺少的生活食物,也許用“無蔥不成席”這樣的說法也不為過。然而,大蔥也有讓天津人困惑的時候,愛恨交織而無可奈何。每年陽春三月,萬物復甦百花爭豔。這個季節,正是大蔥“硬挺”生長的節點,大蔥體內從頭到腳開始硬朗起來,接著在蔥棵頂端冒出一朵潔白的“蔥花”。就算人們的牙口再好,蘸上再多的高檔麵醬,長“硬”了的大蔥放到嘴裡也嚼不出滋味來。當然,依照大蔥的生長特性,可以科學合理地應對調控,或許能夠避免因大蔥自身生長規律出現弊端帶來的困擾。

我在天津賣大蔥


造成了如此的“劣質蔥”,其實這是植物的生長自然規律,賣蔥的商販們也無計可施。然而,商販卻成了天津市民的眾矢之的,認為長了“葶”或“硬杆”的大蔥是商販們唯利是圖的傑作。於是乎,“三個字”的抱怨之聲常常不絕於耳。我初來乍到天津的時候,對於天津多數市民動輒喊出“三個字”的行為驚詫莫名,卻被朋友善意提醒我是少見多怪。後來,我漸漸地入鄉隨俗、見怪不怪了……不記得哪位聖賢說過這樣的箴言:人要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人。其實,市民朋友們很少有人到過農村的田間地頭,不瞭解或沒見過農作物,對農作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一無所知很正常,情有可原。

我在天津賣大蔥


因為這個大都市有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不愁大蔥賣不掉,投資少賺錢快。所以,我就跟風似的加入了販賣大蔥的商販行列。早起到東麗區趙沽裡果蔬批發大市場去批發、看準優質的,回來後捆紮成大把和小把的,一把七八棵蔥不等。不上稱論斤賣,避免顧客的斤斤計較。堆放在社區菜市場門口一側,放開喉嚨吆喝著招攬生意。隨便挑揀,拒絕砍價。一幫人如撿漏一樣蜂擁而至,問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是本地的嗎?”我每每聽到如此詢問都禁不住啞然失笑,也只好不厭其煩地回覆說:“真品本地蔥,好吃又耐放。”記得有一天,一位回頭客氣勢洶洶的質問我:“出差北京一個多月,家裡的大蔥爛了。為嘛呢?”我暗自感慨——炎炎酷暑,買了大蔥回家存放著不吃,時間久了不腐爛才怪呢?

我在天津賣大蔥


其實,產品必須有對應的消費群體,否則就沒有生意可做。如同在天津賣大蔥一樣,這裡的人們對大蔥情有獨鍾、不可或缺。假如去南京賣大蔥,那麼有幾個人購買呢?南京人一般不愛生吃大蔥……記得那天的下午,就在我思量著如何滾雪球似的賺錢計劃時,一時麻痺大意忘記提防城管那一隊人馬了。城管如同神兵天降到了我面前,不由分說地把我的大蔥全部收繳,並指責我違反了城市市容市貌管理法規。這時候,走過來一個剃著大光頭的中年人,滿臉橫肉,脖子上戴著大金鍊子,一副凶神惡煞的嘴臉,衝著我嘿嘿一笑說:該、活該!誰讓你們外地人來此地賺我們的錢呢?

我在天津賣大蔥


一段經歷,一個故事,一番感受。簡而言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生活習俗造就了一方人。賣大蔥、知人情,賺的是辛苦錢;知己知彼,因地制宜調整變通;天時地利人和,把握無限商機受益匪淺。(文/詩哥 杜士成)

我在天津賣大蔥



分享到:


相關文章: